最近有幸结识了几位国外的基金经理,他们年龄都在七十开外,精神矍铄,业绩持续表现出色。我和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获益良多,感触最深的是他们在交谈中反复提到long-term(长期投资)。那么他们所说的“长期投资”到底是什么呢?忙碌间隙,把和他们沟通的内容反复咀嚼,终于悟出一点东西,所谓“长期投资”,是由很多细节构成,对细节的理解和贯彻情况也就决定long-term的好坏。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点心得。
想要“长期投资”,首先是要多想大的方向性问题,把握未来经济发展的脉络。我们需要不断展望未来经济的运行特征,哪些行业会兴起,哪些行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衰落。我们时常需要展望未来十年会怎样。除了这些大的长期趋势,我们还要琢磨哪里会是这些大趋势的利润截留点,做符合长期发展的大趋势公司的股东才能够真正赚到钱。我的工作中每天都要接触企业的损益表,看到收入被扣掉税负、成本、员工费用、债务利息和所得税,才形成股东可能分配的利润。二级市场的股东要能盈利,那是需要公司赚得多么的盆满钵满才行啊。这种公司通常是趋势的瓶颈所在,我们形象地称其为锅底,在锅底去接,才能真正接到油。可悲之处在于,买了一个走了若干年上升通道的行业,却买了个锅边,各项收入规模指标是上去了,利润却是大幅波动,始终无法让股东确定赚到钱。大量的中间制造业,包括最热门的新能源产业,都给了他们的股东“酒肉穿肠过,一个子不留”的感觉。
其次是投资之前花再多的功夫也不为过。创业板作为一个生动的案例丰富了我们对长期投资的理解。创业板的很多公司来源于一个方兴未艾的子行业,都描述了一个非常绚烂的增长远景,有些做得出色的公司还能给你一份和他们远景相符的历史报表,似乎长期投资的各项条件都具备了。但结果是这些公司业绩刚一上市就纷纷变脸,股票价格大幅下跌。成长股的鼻祖Fisher用十五点来甄别成长股,但后期稍有懈怠就亏钱,并为此后悔不已。现在的市场远没有给出足够的时间让投资者去对公司的成长性作出判断,却已经给予其经典成长股的定价,这是创业板股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所谓long-term,要看的长远,背后需要持续长期工作。先哲说,你花一秒钟做出的决定,会被你以后在一秒钟内否定,堪称此处最好注解。
再次是避免习惯性持有的陷阱。有时候,我们好不容易在一堆公司中发现一个宝贝,也成功地做到重仓持有,获得较好的盈利,公司总是能够顺利地发出漂亮的报表。似乎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好,持股直到永远是一个多么浪漫的事情啊。但事实教育我们,一旦我们不能像一个新手一样从头开始审视公司,就可能掉入这种持有陷阱,而且还是典型的戴维斯双杀的陷阱。投资者如此,上市公司自身也是一样,很多公司已经习惯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当被问起未来怎么样时,习惯性的口吻就是未来30%~50%增长没问题。我们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是,随时审视那些优秀的公司未来的增长究竟从何而来,即使在管理层做出相应表态的前提下。
最后是敏锐衡量公司对待股东的处事之道。除了公司业务发展外,公司对股东的态度也是一个关键。很多公司已经习惯性地将股东作为博弈甚至获利的对象,这样的公司,即使企业发展了,股东也难以赚到应有的利润。在A股市场中一个常见的做法是融资之前冲业绩,融资结束后业绩就变脸。近两年适逢解禁高峰期,为解禁极尽粉饰报表之能事也屡见不鲜。将这一点作为最终决策的关键一环,虽然可能让我们错失阶段性的机会,却能保证最终选择的成功概率大增。只有与善待股东的公司共同成长,股东才能真正地盈利。
过去几年的投资实践,让我们意识到long-term的优秀践行,最终还依赖于反复实践的经验积累。投资股票,给出的是价格,获得的是价值,不做勉强事,这是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脑际的话语,与投资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