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
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孤 舟 蓑 笠 翁 独 钓 寒 江 雪
趋势有着自我的运行规律。
这个世界,因为时间的流动而记录了世间的一切发生,从过去、现在、直到未来,从而形成了事务自身发展的轨迹、过程和波动,遵循了从初生及死亡的转化历程。
而造成“时间”这个现象发生的,却是以“太阳、月亮、地球”三者关系的运转角度来形成和体现,也就是说,因为“物质”的自我发展规律,缘聚缘散的缘起现象,而导致了“时间”概念的产生。
在时间之下,个体形成了运动轨迹、波动发展,已造成感观上的区别,借用“空间”,加以区分和对比,分辨和冠名。
如果假设,时间本来是不存在的,空间也是由缘起现象来显现的,这样——时间中有空间,空间中有时间,时空本是一体,无分彼此。
那么,如果时空一体,那这个一体又是什么东东呢?
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外面,也就是说再去探索外在的“时空”形成的本质,将陷入永无休止的纠缠中。。。。。。
我们人类的文化是效仿天地自然而形成的,这是我们人类拥有的思想本能之一,我们借助于“思想认知、语言表达、耳朵听闻、身体触之、感受冷暖和喜怒哀乐”等等方式,继承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流传了人类的文明。
这些的前提是对我们现在的时空人类来说,是“被动接受和传承的”。我们是过程,虽然我们在努力的创新发展,但似乎越来越远离了最初人类文明的初衷。
换个角度,人类是以自我所能认知和探索的能力、范围、深浅,来制定某些“定理、公式、逻辑及所谓的法则(人类文化法则)的”。这个现象尤其已现在的时代为明显,因为现在的人类探索重点是求“外”,而古人是通过“内证”来与外在相互验证的发展。
这里无意批判谁对谁非,只是借以说明两种不同方向下的“文明”发展特性,以便清晰的做个了解,是我们现在的自我能给予自我定位,方便学习和深入。
我们华夏文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成语叫做“无中生有”。这个“无”就是“时间空间本一体”的那个“体性”;但是这个“体”由于是古人内证而得来的,这个“体”已经超出了文字所能表达的真实,它属于“心”的层次感知范围,所以古人用“无”来替代对“有”的本质探索,借以打消、告诫后人不要妄想通过物质形式的方式。来寻求事物的“本来面貌”。
比较明显的传承有《易》中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等等。文字中提到的“无极”“是故”便是对“有变”的“无中”提示,而不是说在“有”之外还有个“无”的存在,即无中生有,有中化无,无既是有,有既是无;所谓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色无二的佛门精义一样。
注:需要注意的是,“无”是一种亲身内证后的心灵认知状态,而不是“有”等的逻辑思维所表达之感观含义。
写这个帖子的含义,是想让个体的思维尽量放开,不要将自我禁锢在过去所学的知识范围内,而应该以“无我”的角度,去认知和学习。这样我们才会尽可能的去接近本质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