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对韦小宝这个“宝贝”可说是宠爱有加,据先生说,《鹿鼎记》写到五分之一时,“已把韦小宝这小家伙当作了好朋友,多所纵容,颇加袒护。”。此后还特意撰写《韦小宝这小家伙》一文,文中如此描述:“韦小宝这样的小流氓,我一生之中从来没有遇到过半个。扬州我从来没有到过。我一定是将观察到,体验到的许许多多的人的性格,融在韦小宝身上了。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适应环境,讲义气。”
这只是个引子,韦小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爱看武侠小说的朋友们恐怕心目里各有形象[梁朝伟?周星驰?:)],但本质的东西应该还是一致的吧,我不多说[怕说错了]。
有一点是不会错的:韦小宝学功夫是从来不肯下苦功的,如果太难,宁可不学,连师傅陈近南的内功心法也没练几次!
“也不难学”倒非韦小宝的“名人名言”,它出自书中人物般若堂首座澄观禅师之口。那时韦小宝被迫到少林寺做和尚,为五台山之行做铺垫,他也曾想学学天下第一的少林功夫,免得枉来一场,结果只看了数日就没了耐心,从此只是游荡。如此度日一月有余,情况有了变化,为了得到比“方姑娘、小郡主、洪夫人、建宁公主、双儿丫头、还有那个掷骰子的曾姑娘,这许许多多人加起来”还美貌的绿衫姑娘,小宝是可以赴汤蹈火的,可惜技不如人,连人家的衣角都碰不到,反而连连挨打,于是向澄观讨教。韦小宝最想学的是“一指禅”,“心想学会了这门功夫,手指这么弹得几弹,那绿衣姑娘便即动弹不得,那时要她做老婆,还不容易?”,更让他“心花怒放”的是澄观的答复:“这‘一指禅’功夫,也不难学,只要认穴准确,指上劲透对方穴道,也就成了。”可是澄观口中的“也不难学”非同寻常,从少林长拳到罗汉拳到伏虎拳到韦陀掌到......一指禅,其过程,据“少林寺记录大全”记载:五代后晋年间,本寺有一位法慧禅师,生有宿慧,入寺不过三十六年,就练成了一指禅,进展神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料想他前生一定是一位武学大宗师,许多功夫是前生带来的。而澄观练了四十二年,也只刚刚入门。韦小宝如此一算,都成老头老太了,还练个屁!当即泄气了,转而责令澄观研究武功速成法。按澄观所想,少林功夫宁缓不速,不练内力就没有根基,就是旁门左道,但又不得不听,直弄得“瘦骨伶仃,容色憔悴,不言不语,状若痴呆。”
“也不难学”太难学了!想来韦小宝当年必定有此感慨!:)
就象操作当中,高手和专家满口“盘面感觉”、“盘口分析”云云,三言两语就能下结论,而咱们埋头看[K线]、抬头看[屏幕],却看不出个所以然。我所知道的朋友中,操作水平好的往往“感觉”很好,首先是灵敏,其次是准确,在外人看来,或者是运气很好,“要什么牌来什么牌”,或者是“半人半神”,其实,这些“感觉”来之不易,代价不轻。我不否认天赋之说,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成功路上很难有什么捷径。常常可听得“读书破万卷”、“熟读唐诗三百首”的说法,道理都一样,“勤为径”!
依此推论:在股市征战中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不能走歪门邪道,不能急于求成,甚至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循序渐进,学习学习再学习,并以此达到更高的层次。
就这样?!
不尽然!若就这么结束了就没什么意思了!:)
还是说韦小宝吧,他有过不少师傅,而且个个都是绝顶高手,然而真正学到了并且派上用场的功夫却屈指可数,就六招,是神龙教主夫妇倆教的。其中苏荃传了他“美人三招”:贵妃回眸、小怜横陈、飞燕回翔;洪安通教了“英雄三招”:子胥举鼎、鲁达拔柳、狄青降龙。经两人演示和指点,韦小宝基本掌握了,但自觉一时难以领会,洪安通安慰他不用担心,知道窍门,“假以时日,自能纯熟”。后来,这六招果然屡立奇功,在万险之境中保住了他的小命。
如此看来,又是有捷径的了!第一,不用练内力,也不需要基本功;第二,学起来比较容易,时间也较短;第三,很有实效,关键时候能起决定性作用。
那么,二者有矛盾了?
一点都不矛盾!
苏荃曾说到:“我这美人三招是师父所授,当年经过千锤百炼的改正。”可见,这三招看似简单,但其中内涵深厚,同样经历了“打磨”过程。而洪安通的“英雄三招”却是“即兴发挥”,对此,她还有个“注脚”:“大宗师武学渊深”,说白了就是“底子厚”。由此可见,此二人和澄观都是“大师”,修为都很深厚,有了这个基础,自然是举重若轻、信手拈来。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就是运用。澄观只能己用,拘泥了些,而洪安通还能因地制宜,教之以人,这就引入了“教”的问题。如同我们教学工作,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一方投入就成了对牛谈琴。有的老师自身水平相当高,但表达能力和传授能力有限,上课上不好,而有的老师不仅肚子里有货,还能因材施教。按说韦小宝这个人是“顽劣之徒”,既不谦虚也不好学,称的上是“不可雕、不可教”的一类,难了苦了都不肯学。而洪安通自然称的上是好教师了,给韦小宝“量体裁衣”制作三招,堪称教得精彩、学得轻松:)。
但是,任何投机取巧的办法优点、缺点都很突出:就比如那六招,针对性很强,所以效果很明显,总之是处于劣势挨打的局面效果最好,比如被人举在空中啦,跪在地上啦,钻胯等等,这是针对韦小宝没有武功、个子有小的特点来设计的。但正是如此,它的局限性也很突出,一旦出现变数,韦小宝只能束手就擒,因为他没有变通和真正抗衡的实力。为了不让小说显得过于玄虚,金先生自然不能让这六招出现的频率过高,成功的比率过高,但又不能让他死了,于是设计了无坚不摧的匕首和天衣无缝的宝衣,匕首削铁如泥可当得他的攻击力,宝衣附体当得他的自保力,说到底,就是补充韦小宝的“内力”和“生命力”。否则,韦小宝死一万次都不够。
从韦小宝的“习武经历”可以得到点什么启示呢?
首先,要成大器,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代价,更大的努力,没有唾手可得的绝顶功夫。
其次,不可否认的是,任何领域都存在超越常规的技术手段,有时也能达到叫好的效果,但局限性很强,只适用于特殊的环境,即必须有某些条件成立。但由于基础不扎实,可能出现自误,伤了自己,如果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难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三,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亦步亦趋,也不能拘泥于循规蹈矩,这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这里又要提到我的那位做生意的朋友,我曾问他周围的生意人学历如何,他说都很低,我又问,他们当中有没有做得好的,他说有,我再问,那么读不读书没有意义了?他说不然。我的追根究底让他感到很累,但还是耐心说了一通,其实就是“经验”两个字。他还是举例子,比如进货量(存货量)的把握,他都是根据各项指标测算出来的,通常很准确,周围的生意人由此很佩服他,大多数认为他运气好[股市是否如此?]若碰上“层次太低”的,对方说“啊,老板运气真好!”,他就是“是啊是啊,碰巧而已。”若是有些经常来讨教“生意经”的朋友,业务上又不“撞车”,就会指点一二。他的意思是:没有文化的人,“经验”是靠实际操作和领悟能力得出的,周期长,代价大,万一悟性不好,可能就混不下去了;而有文化的人,“经验”来自书本的很多,即不必犯别人犯过的错误,不必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