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任何投资理念之前,明确每个人的人生理念至关重要。
出生的家庭和地区不同,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关键时期是否受人点拨,是否培养了强烈的阅读兴趣,这一切都会导致人生理念的大相径庭。
有的人一辈子只围绕着饮食温饱,挣到钱就是最高目标,当然无可厚非;有的人只把金钱作为生存的基础,一旦实现财务自由就谋求拓展自己的自由天地,玩艺术,做学问,游世界,乐公益;有的人一生只追求自己的梦想,可能有大量的金钱收益,但只是副产品,也可能一辈子穷困潦倒,但其过程本身的充实、愉悦和成就感已足够补偿其付出,比如曹雪芹写《红楼梦》。
在当今经济、社会甚至政治全球化的时代,加上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先进工具平台,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个人自由度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中。”这句卢梭的名言,依然是对现实极为深刻的描写。我在中国生活工作接触了很多人,大部分人在生计中挣扎,对很多人来说,自由不仅是抽象上没有可能,在现实中更是不可能。到了发达国家的加拿大,虽然国家制度保障了每个人的自由权利,从法律或者理论上说,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实现自由的可能。但我依然发现,在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一般人来说,自由只是抽象的可能,为了获得生计,不得不一生奔波劳碌,找工作成为媒体上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没有工作时,需要寻找工作,有了工作时便被工作捆绑,挣钱养家成了大多数人的紧箍咒,自由根本无从谈起。更有甚者,那种容易被替代的工作,那种缺乏竞争力的工作,不管你工作了多少年,也不管你多么敬业,当这个行业没有存在价值时,所有从业者都可能一夜失业。随时失业失去生计来源的恐慌是悬在很多人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把很多人逼得如拉磨的驴子,低头干活,不再眼望前方。
这种窘迫的局面来自于现有教育体制的失败,不仅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失败(当然,不排除全球有一些顶尖的大学依然在做培养和塑造大学生梦想和创造力的事业)。现代教育体制以批量培养工人(worker,找工作的人)为核心,各个高校是知识工人的批量生产流水线,从入学的第一天甚至在准备入读大学的很多年,大家就在为未来找一份工作做准备,因为大学是让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的竞争力基础,这种高教文化已经渗透到所有基础教育甚至家庭教育环境中,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读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这成为了大多数人的“伟大”目标。
这种工作思路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需要工作的人,但谁来创造工作机会呢?这样的结果是,大学教育的价值在贬值,即使是美国常青藤类院校,其文凭价值相对于其高额的学费也在贬值。很多学生为了上这些名校,学费负债累累,并不能凭这个文凭找到相应的高收入工作。全球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的现实并没有带来高等教育的反思,现在大家抱怨的是政府创造就业不足,把板子打在政府的屁股上。但是作为支付高额学费的学生和父母,已经越来越理性,开始选择一般院校,寻求用一般价格获得一张大家认同的大学文凭。但工作思路并没有什么不同。只要大学教育的理念不发生根本变化,这种读大学找工作,结果找不到工作的局面会依然延续下去。
与此相反的是事业思路或者说创业思路、自由职业思路。一些人循着自己的内心梦想,上大学也是为了逼近自己梦想;或者在家庭的熏陶下,继续父辈的事业,如一些出生于企业家世家或者专业人士家庭的人,他们也会读大学,但其毕业的出路不是找工作,而是做生意,创企业,或者开诊所和律师行等等。这批事业思路的人,有的人可能一生很难富裕,但是在追寻自己梦想的过程中快意人生,在局限中享受自由。那些创企业的人,经历艰难困苦,有失败有成功,但那种攻克艰难,磨砺意志的过程,让人生得到升华,有的还能把企业由小做大甚至改变世界的发展轨迹。是这些人推动了世界,他们在主动的苦难中,也在内心的愉悦中成为世界的动力。也是这些人在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人类历史上,凡是重大的发明和伟大的创造都是来自个人极度的热爱和无怨无悔地高兴付出。这批人是自由的精灵,或者是精神上真正的自由,或者是丰富物质支持下的真正自由。
工作思路与事业思路是两条路线。前者总是处于没有自由或害怕失去自由的状态;后者总是处于精神上自由的境界。前者是无休无止的痛苦;后者是每时每刻的愉快。只有工作思路的人一生挣扎于生计的困顿中,时刻希冀更多的金钱但永远失望;事业思路的人沉浸在梦想里,没有金钱也很满足,金钱来了只当额外之财。
不管是工作思路还是事业思路,要让人生更有意义更充实的话,那就要通过投资这座通向财务自由的桥梁。通过投资,处于困窘中挣扎于工作中的人,还有可能走出困境,建立自己的财务基础,从循环往复的工作轮回中跳出来,重新回到自己的梦想,过上更丰富的人生。事业思路的人通过投资可以更早创立自己的事业,尽早忽略柴米油盐的琐碎。
从投资来讲,不管是做资产管理还是个人理财,是着眼于赚更多的金钱还是金钱只是丰富人生的一个基础一个部分,这就会产生巨大的投资理念差别。
如果以赚更多的钱为人生目标,那么就会愿意投入生命中的所有时间,去捕捉所有可能赚钱的机会,就会愿意选择短期投资和多次交易,只要选择短期和交易,那就不得不追踪各类信息,宏观的、行业的、个股的甚至投资世界里的各类小道消息、趣闻掌故,面对多次的交易决定,不得不面对股价起伏不停地揣摩买入还是卖出。要牺牲安稳的睡眠,要牺牲跟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
如果把金钱只是当作人生的一个部分,希望更多的时间享受人生,追寻梦想,拓展人生的丰富性。那么其投资理念会着眼于长期和尽可能少的交易。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会大量地舍弃,牺牲一些短期看起来不错的机会,只选择那种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优秀公司,短期的经济社会变化不会影响其收益,决定其增长的因素屈指可数。选择这类投资的人,过正常人的生活,可以夜夜安枕,无需为股价的起伏担忧,看重家庭的价值、亲情的价值和朋友的友谊,更不舍的是自己孜孜以求的梦想。
简单地说,人生的价值大于金钱。这样的价值观也就限定了投资在人生中的位置。对于这样的投资人,他会将投资的时间和精力的效率最大化,而更多的时间让自己获得丰富的人生意义,将自己的人生内容和人生重心置于李泽厚先生在《哲学探寻录》中所叙说的追求中:
“只有以这亲子情、男女爱、夫妇恩、师生谊、朋友义、故国思、家园恋、山水花鸟的欣托,普救众生之襟怀以及认识发现的愉快、创造发明的欢欣、战胜艰险的悦乐、天人交会的皈依感和神秘经验,来作为人生真谛、生活真理了。为什么不就在日常生活中去珍视、珍惜、珍重它们呢?为什么不去认真地感受、体验、领悟、探寻、发掘、‘敞开’它们呢?你的经历、遭遇、希望、忧伤、焦虑、失望、欢快、恐怖……,不也就是你的实际生活吗?回忆、留恋、期待、执著、追悔…… 种种酸甜苦辣,即使作为自体验不也重要吗?一切事件、事物、景色、环境,不也都围绕着它而构成意味吗?不正是在这里,你才真正活着么?人生无常,能常在常驻心灵的,正是那可珍惜的真情‘片刻’,此中大有深意在。只有它能证明你曾经真正活过。于是在这日常、平凡的似乎是俗世尘缘中,就可以去欢庆自己偶然的生;在这强颜欢笑中,这忧伤焦虑中,就可以去努力把握、流连和留住这生命的存在。”(《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第26页,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如何以最少的精力和时间获得安全、稳定又长期的投资回报呢?投资标的的选择和有安全边际的价格是关键之关键。选择投资标的需要判断力,等待合适的价格需要超强的耐心。培养耐心不易,提高判断力更难,而且判断力是最关键的,如果投资标的选错,那就是无论多么超级的快马,在南辕北辙的方向上永远达不到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