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性投资是每个投资者对自己投资负责任的态度,传统经济学对于经济人的假设是人是理性的,但此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人们往往对自己认可的理性深以为然,然而事实是人们总是容易受到心理上的漂浮,人们很多时候总是感性的,不可捉摸的。笔者做过研究,如果大多数投资者把自己的投资历程记录下来,坚持3-5年,我们会发现,我们曾经坚信的某个逻辑在现在却是怀疑的,我们曾经怀疑的逻辑在目前来看竟然符合事实。事实证明,我们对于我们认为的逻辑或理性,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我们的投资时刻受到行为金融(心理弱点,人性作用)的干扰。下面是几个关于行为金融的实证,欢迎不同观点的朋友们批评指正。
(一):心理账户,基本可以确定90%投资者存在这个毛病。人们总是会不自主的关注到自己成本价与股价的关系,他们口口声声告诉你我是价值投资者,我是理性的,事实上他难以克服心理账户。举例1:在持有成本高于股价时候开心,在持有成本低于股价时候难过。举例2:一样是赚:相对比身边投资者赚更多开心,赚更少难过;一样是亏,比别人亏更多难过,亏更少开心。
(二):确定性问题,基本90%以上的投资者都有这个毛病。大多数投资者投资首先考虑确定性,能赚到的那部分,而抛弃胜算期望值可能更大的不确定性组合。不同的胜算期望的时候,不确定的胜算期望值尽管要比确定性的胜算期望值要大,但人们总是偏向投资确定性的那块(尽管胜算期望值更高)。举例:1:孔浩投入100元确定性获利50元;2:孔浩投入100元80%概率获利100元,20%概率获利为0.上面的举例中大部分投资者会选择1.还有一个问题是,人们总是容易抛出赚钱的股票,留守亏损的股票,也是有此种心态,因为赚钱了确定了就所谓“获利了结”,真正的投资,这些都是典型的心理问题。投资很多时候也表现为,大多数人总是厌恶风险。
(三):斯德哥尔摩状态,这个症状主要表现为当投资面临困境时候,人们往往会赌一把的心态也不愿意确定性的损失。比如:1:孔浩投入100元确定性亏损50元;2:孔浩投入100元80%概率亏损100元,20%的概率不亏损。大部分投资者会选择2.斯德哥尔摩症状也是此类状态,当人质不能选择的时候,会喜欢保护上犯罪者。
(四):侥幸心理,大部分的成年人喜欢买彩票,喜欢赌博重组股,喜欢挖掘题材股。其实大部分的此类投资者都知道买彩票基本大部分是慈善公益的,理性上是非常愚昧的投机,大部分赌博题材个股重组股的也是一样如此,此类投资者并非不理性,只是他们迷恋小概率事件的侥幸心理,他们总是憧憬自己能够中500万,或者重组股涨幅1倍等等。
(五):路径依赖(先入为主),很多投资者投资成长股成功,大概率是一直坚守自己成长股的阵地,严重者还会排斥其他投资方式。当然,一些价值烟蒂型的投资者也一样如此,他们可能藐视成长股投资认为就是追逐泡沫。
(六):信用卡现象,如果钱包拿出300元就舍不得,用信用卡刷卡1000竟然没有感觉。我们的投资一样不是如此吗?这个领域特别是公募基金,基金持有人的钱就是信用卡,如果有利益纠纷的抉择,基金经理投资决策或者思考可能比照顾自己利益多于持有人利益。一样的钱,但钱在不同环境,作用或执行就不一样了。而且,人们心理往往是丢失100元的痛苦远远大于捡到100元的快乐。
……
以上是部分行为金融的一些笔者感触较深的一些实证,之后文章还会继续探讨行为金融的问题,欢迎朋友们批评,也相信会给朋友们在投资上的一些启示。
孔浩 陆家嘴 201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