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看一下典型的“期望理论”试验。对于提问1和提问2的回答可以找到答案。
(提问1)A:确定可以获得80元;
B:以85%的概率可以获得100元,而以15%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提问2)C:确定要损失80元;
D:以85%的概率将会损失100元,而以15%的概率将会丝毫没有损失。
根据试验,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是A和D。如果按照期望效用的观点,A与C是一致的,如果选择A,同样也会选择C、而不是D。A的期望值要小于B。可人们往往会选择可靠的收益机会;同样,C的期望值要高于D的期望值。人们在这时更倾向于接受较大的亏损。
上述这些现象属于心理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在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既不像学术分析理论中假定的那样符合概率分布的“风险中性”原则,也不向期望效用理论要求的那样,严格按照期望效用做出选择。而是在获利的领域里,人们会天生选择利益较少的稳定获利机会;在形成亏损的同时,人们的选择标准会变成倾向于赌博的心理。在这个角度来说:人类是天生认赔的!
同样,我们可以注意到与此有关的众多选择中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心理学家归纳为:
(1)收益期望值(u)与风险承受能力(f)的均衡:
3×Ln(u)/Ln(f)=K
(2)被动型风险(BF)与主动性风险(ZF)的评价:
BF/ZF×1000=K
公式一的含义是:收益期望值增加时,所能承受的风险不是相应成比例的增加。而是对风险的判断一下子变得宽容了,市场中出现的多次泡沫经济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公式二的含义是:即使相同的风险,当其与自身的主动性有关时,或有自身的行为所致时,在感觉上会有1000倍的差别。市场中的风险多数与主动性有关。
通过以上的这些简单事例分析,投资人在形成自身的操作体系时必须要面对一系列常规理论中并没有很清晰展开的环节。
以上是我个人关于资金管理、不确定性、效用的一些理解与思考,未来还会慢慢贴出来有关的内容。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