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热
十七世纪,西班牙人在新大陆的黄金发现使得世界贵金属的产量一年增加七吨以上,大约是以前的两倍之多。到了1700年,世界贵金属的总量是1492年的五倍。之后,葡萄牙人在巴西发现金矿,十八世纪黄金产量又再增长一倍。
到了1859年,随着美国加州、澳洲、俄罗斯、西伯利亚源源不断地开采,世界黄金产量一年便高达二百七十五吨,是十八世纪平均年产量的十倍以上。这意味着,当时十年的黄金产量就比得上从哥伦布到1848年这三百五十六年间的黄金产量。
在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美国克朗代克河、科罗拉多和南非陆续又有金矿在开采。1908年,世界黄金的产量是1848年的一百倍以上,是1888年的四点五倍。到了1908年,各种形态(货币的、储备的、装饰的)黄金总量可以熔成每边十米的大金块,而1500年才每边二米(它可是此前三千年文明的积累)。
十九世纪淘金热中首发上场的却是俄罗斯金矿,乌拉山的金矿1823年的年产量还不到二吨,到1830年则增长到五吨以上。其后,西伯利亚也发现了大量黄金,1842年已年产十一吨,到了1847年,俄罗斯的黄金产量占了全世界的60%以上。1914年,俄罗斯的黄金年产量达六十吨。
俄罗斯黄金之所以不有名,可能是它的发现是靠非常有组织地使用奴工。而在美国加州等地就是另一幅景象了。1848年加州发现黄金,到了1853年,已有十万人涌进加州,其中包括二万五千名法国人和二万名华人,年产量不久就达到九十五吨。
黄金的魔法无边。澳洲原是个英国流放罪犯之地,由于在1851年发现了黄金,竟有四分之一的英国人抢着买船票赴澳洲,后者从此变成“黄金海岸”。
南非在1886年发现黄金,但当地的金矿比较特别。第一,南非的黄金多半深埋在地底一英里,平均只有一英尺厚的矿脉中;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南非的矿石质量很低,一吨的矿石只含不到一盎司的纯金,而且将纯金与矿石分离的工作非常困难。也正是第二点,南非金矿公司股票一度崩盘,有些甚至跌了95%,这多少与前几年没找到盈利模式的网络股有点相似。
最后,由于氰化法的采用,使得南非黄金年产量从1886年的不到一吨增长到1889年的十四吨。又过了十年后,年产量已达一百二十吨。
金本位:追忆逝水年华
虽然英国在1821年最终决定采取金本位制度,但让其他国家也随之确立金本位,还是靠上述的世界黄金产量的剧增。因为那些采用金银复本位或银本位的国家,可以大胆地抛弃银,而不愁无法兑现黄金。到了1876年,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除了中国和印度仍采用银本位制外,像法国、德国、美国等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金本位制。顺便一提,尽管黄金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迷人,但是直到十九世纪中叶,银还是主要的金钱形式。只是以后,银的两个劣势开始变得明显:一是银缺乏金的魅力,银比较快生锈变色,银从没有像金那般引起众人极度强烈的欲望;二是银的体积比金大得多,因此金的运输费用比银少得多。
金本位制度是以一定量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制度,它有三个特点: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入输出。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间的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充分发挥了世界货币的职能。当然,在国际金本位时期,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大部分支付也不是通过贵金属进行的,还要借助于各种货币形式。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的“货币不过是一定量黄金的名称”,很好地概括了金本位制度的特征。
从美国内战结束到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五十年中,金本位制度如日中天,取得了类似宗教的地位。因为它把自古以来人类对这种闪耀金属的原始信赖,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那段时期黄金充分配合工业和金融发展需求的高度复杂动态,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金本位对当时第一金融帝国英国最为有利,像今天的美元一样,英镑是人们最先选择的货币。由于黄金储备是不产生收益的,英格兰银行以其最佳信誉降低黄金储备标准。1913年,该银行持有黄金有一亿六千五百万美元,而法兰西银行是六亿七千八百万美元,美国财政部则需要十三亿美元。
在这个金本位最美好的时代,还是出现过几次大的金融危机。1890年,英国最有名望的霸菱财团投机阿根廷失败,面临破产,急需四百万英镑,而英格兰银行基金储备不到一千一百英镑。幸好,当时的俄国、法国央行和金融大财团罗特希尔德家族与英格兰银行通力合作,摆平了危机。以后欧洲的几次危机也是靠各国相互支援共度难关。
但是,当时的美国就没那么幸福了,在欧洲人的眼里,美国和阿根廷没什么区别,也只是一个新兴市场罢了。所以,当1895年美国黄金储备跌到900万金币时,只有靠美国人自救了。救星是美国的大金融家皮尔庞特·摩根,他闯入总统办公室,对着焦躁不安的克利夫兰总统等一班头头脑脑说:“今天将有一张1000万美元的汇票要求承兑,不到下午3点,一切就完了”。然后,摩根提出自己的银行和伦敦的罗特希尔特家族筹集350万盎司的黄金,作为交换条件,美国财政部发行价值6500万美元的30年期的黄金债券。最后,市场恢复信心。
原因还是结果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一次大战爆发,确实是金本位制运作得最美妙的日子,欧洲政治经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这多少拜金本位所赐?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金本位功莫大焉,正如一百年后将新经济与华尔街的匹配无间归之于格林斯潘的妙手一般。可是从事后来看,国际金本位制的成功可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当时英国的一位政治家迪斯雷利倒是看出了这一点,他说:“把英国的商业优势与繁荣归功于我们英国采行金本位制,世界上再没也
没有比这更虚妄了。英国的金本位制不是英国商业繁荣的原因,而是结果”。
一次大战后,欧洲满目疮痍,人们以为只有金本位制才能走上复生之路。英国在1925年又恢复了一度停止的金本位制度,可是美国的1929年大崩溃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很快让英国在1931年结束了金本位。一年后,在四十七个采用金本位制的国家当中,只有美国、法国、瑞士、荷兰以及比利时仍采用金本位制。六年后,已没有一个国家允许人民将货币或存款兑换成黄金。罗斯福1933年上台后,为了缓和黄金大量外流的危机,宣布人民持有金币不再合法,必须全数上交银行,并用行政命令把金价钉牢在1盎司35美元上。这个价格维持了三十七年。
对金本位一向不以为然的凯恩斯在1930年极富远见地指出:
“黄金今后再也不会从一个人的手中转到另一个人的手中,人们那渴望触摸黄金的手已经被夺走了触摸它的机会。这很讨人喜爱的家庭守护神以前居住在钱包、长袜、罐盒里,如今在各个国家都被一个大金像给吞并了,它住在地下,人们看不到。黄金现在是看不见了——它又回到地下。但是,当我们再也看不到那穿着金黄华服的神在尘世上行走时,我们便开始将它理性化,就在不久之前,我们对它什么感觉也没有了”。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