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期货百年风云录

2011-06-17 08:57:08

1984年,期货业迈出了全球化的第一步,CME与SIMEX订立了相互对冲协议,实现了联网。虽然他们两家仍旧保持着各自独立的期货交易所和结算所,但他们就同一合约可以在其中一个交易所开仓而在另一个交易所平仓达成了一致。

在CBOT,突破常规交易时间的第一步是于1987年开始进行美国长期国债的夜间交易,该交易所也曾试探性地通过一个相互对冲系统与LIFFE联网,但未获成功。在与CBOT的协议破裂后,1988年LIFFE迅即开始发展其自己的盘后电子交易平台。

1987年9月,当CME和路透宣布他们将联合开发名为GLOBEX的电子交易平台时,他们也在宣示着期货市场的未来。而当时,还要再等将近五年,GLOBEX才能真正开通运行,对于那时的交易者,争论的焦点是究竟该保留公开叫价市场,还是该引入这个可怖的“黑匣子”。

1985年,纽约棉花交易所的金融期货交易分支机构——FINEX成立了。在其成立后的不到10年内,FINEX在都伯林设立了交易池,以满足欧洲对其金融产品的需求。

当然,股指期货是80年代期货业最重要的创新,但是,若没有1981年底结算方式的一个重要进步——由实物交割发展到现金结算,这一创新将难以兴旺发展。CME的欧洲美元合约在美国是第一个不是优先采取实物交割,而是采用现金结算的合约。在世界范围内最早采用现金结算的是悉尼期货交易所(SydneyFuturesExchange),该交易所1980年即推出现金结算的美元合约,早于CME。

股指期货的飞速发展始于1982年2月24日,当时,KCBT推出了股指价值线期货(ValueLinestockindex)交易,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张股指期货合约。CME紧随其后,不久于4月21日推出了S&P500指数期货。纽约期货交易所于5月6日推出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期货。直到20世纪结束时,这三个品种仍都保持着活跃的交易。

KCBT还是最早推出其自己的多种指数的“迷你型”合约的交易所,较CME和NYFE两个交易所早了十多年。迷你型价值线股票指数在1983年即开始了交易,但迷你型S&P500电子化交易合约(E-miniS&P500)和迷你型NYSE综合指数合约直到1997、1998年才相继推出。

对期货业来说,1987年10月19日的股灾是一个分水岭。当时,股票市场创造了一个交易日内的跌幅之最,日下跌超过22%。起初,期货市场为此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受到了多方的指责,但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在对暴跌进行调查后认为,股票市场与股票衍生品之间有难以分割的联系。

1982年,CBOT启用了一处新的办公地,该处有3.2万平方英尺的场地供农产品交易,同时由金融交易接掌了位于拉萨利(LaSalle)大街的自1930年以来一直为谷物交易所占据的交易池。一年后,CME迁往了新的40层高的CME中心,CME中心的两座办公大楼由位于第10层处的两层交易大厅连为一体,交易大厅总面积达7万平方英尺。

80年代,期货期权获得了政府通行证,1982年,长期国债和糖期货期权首先登场。自30年代起被禁止的农产品期权,1984年得以开放。

80年代,期货商品的数量得到了极大发展,在这个10年,有89个新合约推出,仅比前130年所开发的合约总量少两个。十年内,美国期货期权交易量增加了两倍多,到1989年,交易量达到了32300万张;美国以外交易所的交易量增长了近10倍,到80年代末时,年交易量达到了18400万张。

期货百年风云录(八)--90年代:科技推动变革

9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性的、24小时交易变得日益可行,交易所发展全球性、24小时交易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依照CME与SIMEX1984年的联网模式,CBOT与LIFFE再次尝试建立将公开叫价交易联网。虽然两交易所的谈判于1993年已开始,而协议也于1995年签署,但直到1997年联网才得以实现。然而公开叫价联网这时已经落伍了,人们对电子交易联网更感兴趣了。Eurex—1990年成立时名为DTB的德国交易所——的成功改变了一切。

早在1990年DTB开业之前,LIFFE已经推出了德国政府债券(GermanGovermentBond,或Bund),当DTB投入运行时,bund已扎根LIFFE两年多了。到1994年,Bund合约已是LIFFE的支柱产品,占交易所总交易量的30%。1997年,LIFFE在该合约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到1998年,Bund的交易已完全转移到了DTB的电子交易平台。至此,期货业的诸多同仁们终于看到了公开叫价交易丧钟敲响后期货市场的又一缕曙光。

1992年中国第一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在郑州挂牌!

1997年秋,悉尼期货交易所宣布打算彻底关闭其公开叫价系统,转向以电子交易平台,当时此举在业内引起了极大震动,然而仅仅两年后这一壮举就顺利实现了。LIFFE于1999年秋也作出了同样的决定,向电子化交易转变。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1994年,就在CBOT会员同意兴建一个新的金融交易厅的同时,该交易所还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分部——PROJECTA。PROJECTA是CBOT的盘后电子交易系统,是一个为交易所会员所拥有的营利性公司。1997年,会员们第一次拿到了PROJECTA的红利——每位1000美元。

1997年2月,CBOT的金融市场分部拥有了一个技术先进的新交易厅,该交易厅面积为世界之最,达60000平方英尺。一些研究学者预言,这将是世界上修建的最后一个交易厅。

毫无疑问,无论在哪里交易,CBOT的金融期货都是重要的。1992年4月,芝加哥市中心的地下管道遭受水淹,芝加哥的交易所被迫关闭。像是为了证明期货市场对消费者的重要性,全球美国长期国债(T-bond)交易在交易所关闭的那段时间大幅萎缩。CBOT受地下管道事故影响最大,4月13、14日停市,15日重新开市后缩短了交易时间,直到20日交易才恢复正常。

技术压力确实促使CBOT和CME坐到了谈判桌前,他们在1996年成立的联合战略发起委员会(JointStrategicInitiativesCommittee)框架下,对各种可能的协作进行谈判。CBOT与CME就共用一个结算所达成协议,然而该项协议最终在1998年失败了。但同年底,BOTCC与CME的结算所就共用银行与交叉保证金问题达成了一致。虽然有迹象显示,两个交易巨头间的合并谈判或许是可行的,但其会员间长期以来形成的竞争却是难以克服的。

在伦敦,在LIFFE击败伦敦期权交易市场四年后,1996年,伦敦商品交易所(theLondonCommodityExchange)与LIFFE合并了。国际石油交易所(InternationalPetroleumExchange)仍是独立的,但对合并也表现出了兴趣。

交易所的压力不仅来自期货业本身。实际上,期货业还面临着场外交易和其会员发展的交易平台的竞争。为在混战一团的金融工具市场竖起自己的大旗,CBOT于1998年成立了芝加哥经纪行,这是一个经营政府有价证券现货交易和其它场外交易产品的电子系统,CBOT还设立了一个证券结算所来为这些交易作清算。另一个挑战来自坎特金融期货交易所(CantorFinancialFuturesExchange),该交易所由证券交易行CantorFitzgerald创设,CFFE于1998年在其电子交易平台上推出了T-bonds和T-notes,直接与CBOT展开竞争。结果,两家交易所谁也未能成功地渗透到对方的领域,至少在1999年如此。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