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长期利率变化受制于多种复杂因素,可以说,这些因素的复杂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应当引起投资者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在全球化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大背景之下,应当把风险因素、时间因素、通货膨胀预期、资产选择偏好与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走向结合起来分析和判断。
格林斯潘的剖析
格林斯潘认为,长期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国际短期资金充裕,持有美元非常多,这些资金没有出口,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非常低。二是前苏联解体之后,大量劳动力加入全球人才市场导致劳动力价格低廉。特别是大量高技术劳动力加入到全球人才市场中来,这使得劳动力价格上不去,不仅是普通劳动力、高精尖的技术劳动力价格也上不去,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对货币有替代作用。
格林斯潘将长期利率不往上走称之为一个全球性现象,他指出:“长期利率应该往上走,但却不往上走,现在看起来这是一个全球性现象。”这意味着全球性资金过剩,而这一点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支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5年的全球存款将达到11万亿美元左右,几乎相当于美国的经济总量,全球存款占GDP的比例从2002年的23%上升到目前的25.5%。
而全球存款过剩增加的原因首先是,东亚地区特别是中、日、韩等国因贸易顺差、高储蓄率等原因积累大量资本,其中有较大部分表现为美元形式的外汇储备;其次,人口老龄化使欧洲和日本等社会养老金收入大幅增加,同时遏制了消费和商业投资的增长;而石油出口国因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获得了巨额盈余资金。
相对于其他人的分析——国际资本充裕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格林斯潘看到了高素质人才充裕的因素,并且将货币、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一起考虑,显得独立于市场之上。
中国因素对长期利率决定的影响
到2005年9月底,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达到7690亿美元(http://www.safe.gov.cn)。其中,大约2000亿美元为美元资产。通过购买国库券,中国向美国消费者和政府提供了廉价资金。贫困的中国向富裕的美国提供廉价的消费信贷。维持了一个扭曲的全球经济金融平衡。但是,这种均衡是及其脆弱的。中国一旦想要颠覆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把外汇储备结构做一些技术性的调整,美国就要受到巨大的压力。很简单一个道理,如果人民币转而盯住一篮子货币导致中国减持美元资产,那么美国的债券收益率可能就会上升。
如果说美国贸易逆差的责任在于中国,那肯定不是通过压低汇率,而是通过降低债券收益率(长期利率),从而刺激家庭过度借贷和开支。那么,中国也可以选择反向操作,中国如果调整资产结构,刺激美国的中长期债券收益率(长期利率)上升,从而抑制家庭过度消费。从这个角度看,现在制定全球货币政策的是北京,而不是华盛顿。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