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基金泡沫回顾

2011-06-17 08:57:24

事实上,每家公司并没有增长,只是通过简单的合并,投资者就会看到以上的公司的三年业绩。显然Syner公司是一家成长型的股票,它的优异的表现甚至可以使它的市盈率更高。实际上,只要Syner公司收购的公司越多,它的每股收益就成长得越快,它的股票就越有吸引力,它的市盈率就会越高。整个事件就象一个链条,只要收购在继续,所有的投资者都会受益。当然,这个过程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1968年1月19日,号称“多角化之父”的LittonIndustries公司宣布第二季度的盈利将会大大低于预期;该公司10年来每年都保持20%左右的成长。市场对多角化公司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在随后的抛售风潮中,多角化公司的股票下跌了40%。下表是当时几家公司的股价变动情况。

其实,这种收购的手法在现在的一些成长型公司中依旧在使用,只不过领域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行业。Cisco公司90年代持续的业绩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收购,每年Cisco公司都要收购20家以上的公司,这种收购当然有业务领域拓展的考虑,但更多的是利用收购公司的高市盈率和被收购公司的业绩来制造每股赢利成长的现象。据统计,Cisco每年的销售额中30%~50%是来自新收购公司的贡献。这种成长方式在股市向上时,是一种最快速的增长方式。而股市一旦低迷,就会遭到投资者的抛压。

业绩为王:概念股的泡沫

当多角化泡沫破灭以后,投资基金的经理们开始寻找新的魔术词语。他们不再对合并协同(Synergism)感兴趣,而转向了最基本的概念——业绩(Performance)。显然,如果一家投资基金的收益率高于其他的基金,它的股票必然更好卖。

一些基金也确实做到更好的业绩——至少是在短期内做到了。FredCarr的企业基金(EnterpriseFund)1967年的收益率达到了117%,次年达到了44%。而同期的标准普尔指数分别为25%和11%。这样的表现使得更多的钱进入该基金和其他有辉煌业绩的基金。这次公众不再赌黑马,而是在赌骑手了。

这些骑手是如何做的呢?他们把投资组合集中在一些有活力的股票上;这些股票都有一个好的故事;只要他们发现有更好的故事,他们就会立即转移投资。这种策略在一段时间内非常有效,引来了众多的模仿者,这些后来者很快形成了所谓的投机基金(“go-go”fund)。这个业绩游戏扩展到所有投资机构中,甚至大学捐赠基金的经理也被迫追求业绩。业绩投资(PerformanceInvesting)占据了60年代末的华尔街。对基金经理的要求非常简单:集中持有少数几支股票,如果有更好概念的股票出现,立即更换新的股票。由于短期业绩表现是如此的重要,最好的方式就是购买那些有激动人心的概念并且可信的股票,你必须确信市场现在就能够认识到你的股票的价值,而不是遥远的将来。这就是所谓“概念股”产生的由来。

但是即使你的故事不是完全可信,只要你向投资经理证明大众会相信这个故事,就足够了。华尔街年轻一代的投资经理只认好概念或好故事,最后发展到任何概念都可以。右表是几个典型的概念股票的股价变动。

其中四季医护中心是医疗保健概念股;全国学生营销的概念是专为年轻人服务的公司;而表现系统(PerformanceSystems)则是明尼珍珠鸡快餐连锁店,为了迎合金融界的需求,改名表现系统。该公司在股价上升到最高点时,并没有盈利,市盈率达到无穷大。

为什么这些股票表现如此之差?通常的解释是他们的市盈率高得离谱,当从100倍的市盈率跌到正常的20倍时,投资者就损失了80%的投资。大部分概念股公司都是创办人经营,而不是职业经理人,管理经验严重不足,经营不善,遇到严重的问题。当1969年到1971年的熊市来临时,这些股票迅速地下跌,概念股的泡沫破灭了。虽然追求优秀的业绩并没有错,但是这种疯狂的每星期、每月都要评估业绩的做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70年代:蓝筹股泡沫

70年代,华尔街的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重又回归到“内在价值投资”(SoundPrinciples)。概念股已经不再热门,投资蓝筹股(BlueChipCompanies)成为时尚。这些经理们认为蓝筹股绝对不会像60年代那些投机股票那样崩溃。投资这样的股票是再谨慎不过的事了,他们唯一做的事就是去打打高尔夫球,等待这些公司股票的长期回报。

对机构投资者来说,这样有优异的成长的公司大概只有50家左右,这些公司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IBM、施乐、柯达、麦当劳、宝丽来、迪斯尼等,它们被称为“一流的50家”(NiftyFifty)。这些股票都是大盘股,机构投资者可以买入相当的股份而对市场没有影响。买入这些股票很难选择合适的时机,因此暂时付出较高的价格也没关系,随着公司的成长,迟早你的投资会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且,一旦买入这些股票,你就不会再卖出,这些股票又被称为“一次决策”(Onedecision)股票,从今后,你就不再有投资组合的困扰。

1968~1969年

最高价格1969年末持股机

构投资者数目

对基金经理来说,这些股票还提供了保护伞。这些公司都是令人尊敬的公司,你的同事绝对不会因为你买了IBM的股票而指责你,即使IBM的股票下跌,也没有人指责你不谨慎。相反如果你买了表现系统(PerformanceSystem)(见上表)的股票而股价下跌,那你的麻烦就大了。

不管你是否相信,一股新的炒作蓝筹股的风潮又开始了。退休基金、保险公司、信托基金都开始买入“一次决策”的蓝筹股。这些公司的股价上升到难以置信的程度。他们忽视了一点,没有一家大公司的成长可以支撑80~90倍的市盈率。他们也再一次证明了有时愚蠢可以被包装得像智慧。

下表是一些蓝筹公司的市盈率:

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悲剧,蓝筹风潮就象其他投机风潮一样破灭了。基金经理开始抛售蓝筹股,这些“一流50家”股票完全失去了对华尔街的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在80年代买入这些股票,并一直持有到20世纪末的投资者,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80年代:覆辙

20世纪80年代投机风潮再起,机构投资者再次为他们制造的空中楼阁(Castleintheair)付出代价。这次风潮是从又一轮的新发股票投机中开始的。

1983年上半年,高科技新股发行热潮就像是60年代的翻版,只是领域稍做变动,成了生物技术和微电子。1983年的疯狂使得60年代的投资者看起来像胆小鬼。1983年新发股票的市值超过了整个70年代。对投资者来说,初次公开发行(InitialPublicOffer)是最热门的游戏。只要买到新发的股票,就会使你自动成为赢家,因为股价在下午就会暴涨。

典型案例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个人机器人公司,叫做Androbert,准备制造一系列个人机器人。这个公司的主要产品——BOB,研发尚未完成,还存在重大的技术障碍,公司的机器人产品是否能大规模制造还不清楚,在公司产品售价基础之上的市场是否存在也不清楚。这样一个没有销售额,没有利润,甚至连净资产都没有的公司市值竟然达到1亿美元。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