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到了2002年第四季度,也就是美国股市经过很强的振荡以后,当时的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点下降到1000多一点,到了如此低的位置之后,有大量的投资者把他们的钱从共同基金里赎回了,这个时候所流出来的钱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多。而且在99年第四季度和00年第一季度,当时美国投资者把很多的钱投向了以高科技为主的共同基金里,他们把资金从很多价值型的基金---也就是投资于分红率比较好,市盈率比较低的公司的基金---里抽出来,投入到风险非常高的高科技基金里面去了。直到02年的第三季度,也就是投资者对整个股市完全失去信心以后,他们把钱就全部撤走了。这个类似的情形我认为对中国投资也非常重要。
中国股市在过去,尤其是最近几年里,表现的不是特别好,很多的投资者实际上对股市非常惊恐,他们对股市也完全失去信心,一点也不想跟股市扯上边。我认为在这个时候正好是普通投资者应该对股市进行关注、对股市有兴趣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股市里面所得到的收益,比把钱放在银行里面的回报要好得多。
李全:麦教授讲的我也有同感。我跟很多投资者接触的时候,包括他们对于风险的认识,大部分是错的。很多人对风险的认识都是以结果来推风险,如果真的是赔了,认为是有风险的,他真的没有了解风险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不确定性。他对风险很难去判断,另外在股票市场、证券市场中的风险表现,会演变成各种各样的情况,好像有长期的有短期的,但我们一定不要去做实际上已经注定失败的东西,无非就是希望我能够比别人聪明,我能提前跑出来。我觉得我们对风险的认识还是要有常识,而且常识在证券市场演变的还是蛮复杂的。比如说一斤猪肉八块钱,两斤豆粕才相当于一斤猪肉,如果放在期市里面就是不对的,因为期市是一个虚拟规律,所以一斤豆粕在期市不但可能等于一斤猪肉的价格,还可能比一斤猪肉的价格更高,因为这个游戏规则跟现实生活中买卖猪肉和豆粕的情况不一样。所以风险的概念大家一定要有,而且要有正确的风险概念。
媒体权威评论
《经济观察报》主编何力评论:我在看麦基尔先生《漫步华尔街》这本书里面感受到了他确实非常强烈的偏爱指数基金,当时我可能有一点点疑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不充分有效的市场,或者是不完全的市场,指数基金的有效性究竟有多大。我今天非常高兴,大师就是大师,麦先生也注意到中国市场的不充分性,而且指出了主动管理型基金的表现,可能目前来讲比指数基金更好或者更有机会,显然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我也是认可的。我也想到了李总另外一个观点,在市场上道理往往是朴素的东西,如果我们恰恰现在是一个不充分,或者不完全市场的话,就会面临这样的一些选择,一种选择就是产生神话,因为毫无疑问在一个不完全的市场上,比你在一个完全的市场上比更容易产生神话。反过来讲,神话和你究竟有没有关系?我们注意到在任何一个不充分的市场上都会有神话产生,但神话是小概率事件,就像我们去买彩票,坐飞机说有一点从天上掉下来,但这些小概率事件中就一般普通投资者来讲,小概率事件其实不是他计划之内的事情,换句话说小概率事件也不是投资的本质。
就算在一个不完全有效的市场,可能我们依然要选择一些回避风险的方法,于是就像李总讲到的,你有能力在一个不完全的市场中成为一个价值发现者,或者成为一个神话的拥有者吗?这种可能性是小的。怎么办呢?结论就是去选择共同基金,从这个意义来说,麦基尔先生和李总刚才的讨论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我的问题是如何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上获利,麦基尔先生讲了几个方法,通过向中国投资,以及投资于自然资源的股票或者基金等方法,我觉得可能还要注意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趋势,就是同去年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国GDP经济规模的修正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服务业的比重比我们预想的规模要大,比我们预想的增长要好,要快,我个人认为这样一个趋势其实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会有所反应。特别是中国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和高质量的服务业,我们可能需要注意到这个行业或者服务业的增长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反应。另外一点,可能我们是不是能够将来寻找到机会,买到一些新经济或者信息产业的资产,因为这些资产现在大多数都跑到美国去了,如果我们中国的投资者能够有机会买到这样的资产,分享信息经济或者新经济在中国未来的增长前景,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谢谢!
《中国证券报》副总编辑杜跃进点评:今天听了麦基尔教授的讲座,我觉得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同时是中国的公司,到海外上市和在国内上市的,给投资者的回报是大相径庭。还有一个突出印象,同是股票市场,同样在深圳和上海的股票市场,外国人保持高度的乐观,但国内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是极度的悲观。我们报纸每年都做一次投资者调查,最近三到五年的调查,70%以上的投资者都处于亏损状况。我最近到了证券业务部看了一下,都是冷清的状态,跟十年以前比,甚至八九年以前比,跟以前火热的状态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这样就涉及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差别?特别是外国投资者对我们的市场这么乐观,而我们自己投资者对我们市场极度悲观。还可以联系到李总谈到的一个话题,针对同样的事情,几乎是对市场价值判断都相近的情况下,外国QFII在增加投资,而我们的基金似乎还在出去,这是我们简单地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像视力表一样,一个指上,一个指下"。
这里有一个判断,就是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或者更长期的角度落判断我们,我们证券市场,我们的资本市场现在处境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如果说国内投资者如此悲观的话,只是对我们过去16年的股市,在付出效率低下的代价。所以也不能埋怨我们的投资者,不是说他们不聪明,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很沉重的,他们付出的代价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也就是说,从去年以来,在解决股权分置的这一轮改革,这个意义的认识上肯定不仅仅是解决一个股权分置问题。实际上越来越显现出它是一个对历史的清算,对我们16年股市的一个历史清算。最直观层面上,就是对股权分置这样一个制度性的问题的解决。因为在历史上,我们为了破除意识形态的状态,当时不得不用股权分置的方式推出我们的股市,但这几年的弊端是越来越突出,而且对弊端的预期和解决这些弊端的预期,使我们股市由2000多点到现在的1000多点,甚至到1000点之下。同时还体现在公司层面的清算,最近有一个好的现象,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同时,很多公司把历史的帐,比如说大股东占款等等问题都开始解决了。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