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欧洲要想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一极,加强欧盟的整体政治和经济实力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努力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则无疑是欧洲强盛的必由之路。世纪之交的欧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欧洲一体化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尽管欧洲一体化的道路曲折,还是缓慢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一样,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欧盟一体化的进程仍会在迎接各种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而欧元的走势就相对复杂一些,除了货币因素外,更主要取决于区内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要视美国经济复苏状况,其他还有各政治经济集团的自身利益关系。此外,欧元汇率走势变化除了经济和货币因素外,其他突发性非经济因素也对其产生影响。因此,汇率走势较之经济形势更具有多重不确定性。
最终欧元的汇率最终靠欧元区实体经济表现所决定。我们希望欧美经济差异进一步缩小,欧元区经济出现较快回升,从而维持欧元的稳定。
我个人认为,欧元真正要成为一个强大的货币,必须:
1、解决欧元区的结构性问题,使其经济上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活力的经济体。
2、解决欧元区内部的政治矛盾,使其在政治上真正强大起来。
3、必须有英国的加入,使其进一步强化在世界金融中的地位。
4、与俄罗斯建立良好的关系,在防务上能够摆脱美国的介入,自己能具有独立的军事防务能力。
真正地解决了以上几点,才能使未来欧盟真正具有与美国的新经济争霸的能力,产生多极世界平衡的局面。
对于1,2两点,我们在前面的部分已经有所提及,这里只稍微分析一下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及长短期原因
导致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的短期原因首先在于,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鲜有改善。疲软的私人消费对应的只能是经济增长的持续乏力。除了私人消费不振外,欧元区十二国设备投资情况更为不景气。与此相关的是,整个欧元区私人消费信贷增长也呈下滑态势,路透社公布的生产企业和服务业购进信心指数一直处在低位,同时,整个欧元区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也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经济增长疲软正是由于上述短期因素直接影响的。
从长期原因看,主要在于增长结构方面的差异。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经济增长低缓已是一种多年形成的常态。在上世纪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整个欧盟经济一直处于低速增长,平均仅为1.7%左右,其中,1991-2000年,德国(西部)经济平均增长为1.9%,法国1.8%,意大利1.6%,而美国则平均为3.3%。至于在新经济方面的差异更大,由此反映出整个欧盟与美国在经济增长结构方面的差异。目前,尽管以IT产业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调整阶段,但这并不表明欧元区传统产业具有突出的竞争力。事实上,欧元区传统产业一直受到外部的挑战而且也受到该产业利润平均化下降和欧盟各国高税赋的双重挤压而面临竞争力不断下降的局面。例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以机械、化工、冶金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在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竞争力方面已不占有明显优势,而单位劳动成本和税赋等指标却不断升高。在今年国际组织进行的综合评比中位次不断下降。因此,欧元区短期经济运行出现持续性疲态实际上是经济结构老化和产业竞争力下降的反映。欧元区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也相对滞后,表现在上世纪最后十年间,欧元区各国的很大精力放在欧盟内部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协调和措施谈判方面,而对传统产业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调整和扶植远远落后于美国。此外,今年欧元区经济疲软也与全球经济不景气有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2年,除东亚几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稍快一些外,整个东欧、拉美、北美和日本经济复苏一再受阻,其发展状况并不比欧盟经济强多少。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欧元区经济自然难现大的起色。
从十二个成员国的具体情况看,几个大国经济状况表现不如其他小国,表现在增速低,财政状况差。而区内四个小国(荷兰、芬兰、爱尔兰和卢森堡)的经济状况好于其他成员国特别是强于德、法、意、葡等国。但上述四国的经济总量在欧元区内微不足道,尚无法扭转整个欧元区经济下滑的颓势。
还需要指出的是,欧元区经济中有两个例外因素似乎相对乐观。其一是包括区内贸易在内的外贸增长略有回升,整个欧元区仍然保持着顺差地位。其二是物价水平低稳,基本控制在欧央行货币政策目标框架内。
作为欧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英国徘徊于欧元区外的行为使得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貌合神离”时隐时现。尽管首相布莱尔对于英国加入欧元区持乐观态度,但是不少英国民众对此仍表现出谨慎的态度。尽管最近支持欧元的人数有所增加,但是大多数英国人仍然希望保留英镑。
欧元作为欧洲多个主权国家的共同货币,是建立统一、强大的新欧洲的经济支柱,英国为何在此问题上犹豫不决呢?为何还徘徊欧元区外呢?究其原因,我们稍稍整理如下:
货币主权
英国在欧盟中谋求的是一种政府合作性质的一体化,而不是超国家集团的联邦式一体化。而欧元恰恰是后者的主要表现。由统一的欧洲银行发行欧元,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这显然将威胁一国的经济主权。因此,英国坚持认为在欧盟的建设中,民族国家既要合并部分主权,但更重要的是保留其独立和个性。所以,在1989年4月当《德洛尔报告》一出台,英国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对态度。英国财政大臣说,他的政府不能接受报告中所提出的主权的转让。
再者,虽然二战后英国元气大伤,沦为二流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它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恢复往日“日不落帝国”的梦想却从未改变过。在不少英国人看来,大英帝国雄风依旧。在伊拉克战争之后,一些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又一次得到提升,甚至认为英国已是“新欧洲”的领袖。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考虑,英国愿意加入一体化进程,但是如果为此要付出国家主权的代价,对于英国而言无疑是昂贵的。
英国不同于法国,它的货币是强势货币;也不同于德国,它一直拥有自己的主权。正因为与德法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经济基础,英国既无需像法国一样依靠牺牲主权来保证政治安全;也不需要像德国一样依靠牺牲经济主权来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因此,英国从一个什么也不缺,并且拥有世界金融中心,拥有强势货币———英镑的国家去加入欧元,并付出货币主权的代价,的确需要斟酌。
经济形势
在货币发行的问题上,英国现有的政策与欧盟央行的政策也是完全不同的。欧洲中央银行的方式是采取控制货币供应总量的方法,即每年事先公布货币供应总量,再根据这一总量来制定利率。如果在经济运行中,联邦银行发现预定的货币总量可能被突破,它就要提高利率,以限制贷款,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英国的模式则是控制通货膨胀率。英国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每年公布它所能容忍的通货膨胀率,不断公布经济的实际情况和通货膨涨的预期,并据此决定什么时候提高利率,该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
27/30 首页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