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汇率决定的理论中,利率平价论是阐述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对一国货币汇率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学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对金融市场实行严格管制,利率与汇率均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制定与调整,资本的国际流动也受到严格控制,因此,利率在汇率决定过程中的作用基本没有得到体现。
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相继于1993年7月和1995年1月两度调高了人民币利率。根据一般的经济常识,国内利率水平上升将吸引资本流入,资本流入会导致本币升值,由此可以预期人民币将升值。回顾1994―1995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我们发现确实如此,人民币从1994年初的1美元兑换8.70元升至1995年12月底的1美元兑8.31元左右,而且市场交易者及贸易商也普遍预期到了这一升值趋势。这种预期持续了两年之久。然而,根据利率平价的基本理论,当国内利率水平上升时,本币汇率应当是预期贬值的,而不应是升值,这与我们上面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恰好相反。究竟孰是孰非,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呢?本文试对此问题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做一探讨。
一、理论与模型
1.利率平价论的含义
在资本具有充分国际流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套利资本的跨国流动保证了一价定律适用于国际金融市场。用r表示以本币计价的资产的收益率(年率),r*表示以外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平均收益率,e表示即期汇率(直接标价),ee表示预期将来某个时点上的即期汇率。假设投资者是风险中性(riskneutral),根据一价定律可得
1+r=(1+r*)×ee/e
(1)
对等式(1)做适当的数学处理,得到:
r-r*=δee
(2)
其中
δee=ee/e-1
(3)
等式(2)就是无抛补的利率平价的表达式。它表明:当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时,本国货币预期贬值(升值),本币预期贬(升〕值的幅度等于国内与国际利率水平之间的差异。等式(3)是本币的预期贬(升)值率。
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对以不同币值计价的资产进行充分的套利是无抛补利率平价得以成立的关键。为了避开有关风险的争论,无抛补利率平价中假设投资者是风险中性的,投资者的收入效用曲线是线性的。投资者的效用由预期收入的期望值决定,预期收入的期望值越高,投资者所获得的效用就越大。如果两种资产组合的预期收入的期望值相等,而风险不同,投资者对两种资产组合的偏好相同,这类投资者就是风险中性的。
与无抛补利率平价相比,抛补的利率平价并未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做出假定,因为远期外汇市场的出现使套利者可以免于承担由于汇率波动而产生的汇率风险。套利者在套利的时候,可以在期汇市场上签订与套利方向相反的远期外汇合同(掉期交易),确定在到期日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水平。由于套利者利用远期外汇市场固定了未来交易时的汇率,避免了汇率风险的影响,整个套利过程得以顺利实现。抛补的利率平价的表达式是
r-r*=f
(4)
其中
f=f/e-1
(5)
f表示远期汇率,f是本国货币的远期贴水(升水),是本币的远期汇率高于(低于)即期汇率的比率。
抛补的利率平价表明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的差额等于本国货币的远期贴水(升水)。高利率国的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的货币在期汇市场必定升水。如果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资金将流入国内牟取利润。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的利率水平,而且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结合进行,以避免汇率风险。在本币利率高于外币利率的情况下,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外汇的现汇汇率下浮,期汇汇率上浮,而本币的现汇汇率上浮,期汇汇率下浮。随着抛补套利不断进行,期汇汇率与现汇汇率的差额会不断增大,直至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此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本币远期贴水恰好等于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的幅度。
在资本具有充分的国际流动性的前提下,抛补与无抛补的利率平价均告诉我们:如果本国利率上升,超过利率平价所要求的水平,本币将会预期贬值。在抛补的利率平价中,由于套利者的掉期保值行为,本国利率上升将引起本币在远期外汇市场上的贴水。但是,在不存在远期外汇市场的情况下,国内利率水平的变动是如何与本币汇率水平的变动联系起来的呢?结合多恩布施的汇率超调模型,我们将对此做进一步探讨。
在有关汇率决定的理论中,利率平价论是阐述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对一国货币汇率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学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对金融市场实行严格管制,利率与汇率均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制定与调整,资本的国际流动也受到严格控制,因此,利率在汇率决定过程中的作用基本没有得到体现。
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相继于1993年7月和1995年1月两度调高了人民币利率。根据一般的经济常识,国内利率水平上升将吸引资本流入,资本流入会导致本币升值,由此可以预期人民币将升值。回顾1994―1995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我们发现确实如此,人民币从1994年初的1美元兑换8.70元升至1995年12月底的1美元兑8.31元左右,而且市场交易者及贸易商也普遍预期到了这一升值趋势。这种预期持续了两年之久。然而,根据利率平价的基本理论,当国内利率水平上升时,本币汇率应当是预期贬值的,而不应是升值,这与我们上面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恰好相反。究竟孰是孰非,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呢?本文试对此问题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做一探讨。
一、理论与模型
1.利率平价论的含义
在资本具有充分国际流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套利资本的跨国流动保证了一价定律适用于国际金融市场。用r表示以本币计价的资产的收益率(年率),r*表示以外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平均收益率,e表示即期汇率(直接标价),ee表示预期将来某个时点上的即期汇率。假设投资者是风险中性(riskneutral),根据一价定律可得
1+r=(1+r*)×ee/e
(1)
对等式(1)做适当的数学处理,得到:
r-r*=δee
(2)
其中
δee=ee/e-1
(3)
等式(2)就是无抛补的利率平价的表达式。它表明:当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时,本国货币预期贬值(升值),本币预期贬(升〕值的幅度等于国内与国际利率水平之间的差异。等式(3)是本币的预期贬(升)值率。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