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才外流可耻?

2014-08-07 13:26:24

2003年,《国际先驱导报》曾联合新浪网进行调查--"你怎么看待中国人才外流海外?"结果4797人参与投票,73.94%的人认为中国人才留在海外不归是种耻辱,只有27.06%的人认为这是因为在国外更合适发展。根据报道,一位接受采访者虽然没有出过国,却不无激动地表示:"这种出去就不想再回国的人,往往是没有民族感的金钱主义者,爱国主义思想缺乏,个人的得失高于一切。"

  为中国人才流失在海外不归而觉得耻辱,并不令人意外。然而,令人惊诧的是媒体与被采访者似乎都把"人才外流"当成了"人才流失",明明问题设计是"怎么看中国人才外流海外",结果却变成了"怎么看中国人才流失到海外"的回答。这显示出媒体和学术界的常识性错误:如果"人才外流"到海外就成为了"耻辱",出国留学、工作都属于"人才外流",那么也就意味着从在海外搞革命的孙中山,到出去留学过的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再到政府派驻海外的大使官员,全都成为了耻辱,要消除这一"耻辱",只能是像满清政府一样彻底"闭关锁国",这是何等的谬论?!同样,外国人才只要在中国长时间地工作、学习、生活过,就一定热爱中国吗?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曾经留学英国,他就曾经呼吁:"人力资源的全球化是挡不住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流动比以往更多,会比以往有着更多的全球化范围的就业机会。比如说,中国网通在日本开设分公司,会聘请日本人作总经理,而外资在中国开设分公司,同样也会请中国人作总经理……我们不能抱怨门打开了,人走出去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开发自己的优势"。

  其实,即使是联合国的专家也常常把"人才流失"与"人才外流"对等起来。2008年联合国大学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所发布研究报告,就对全球人才流动下结论:"尽管人们传统上认为,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只会给那些引进人才的发达国家带来好处,对发展中国国家则会造成损失;但如果加以有效和明智的管理,人才流动也会使发展中国家受益" 。

  人才的外流与流失,人才的流入与归化,在人才流动当中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人才流失"是毫无疑义的国家损失,但"人才外流"带来的影响则不能确定,人才出国的学习、深造、交流、工作,都是人才外流的一部分,是否带来人才流失也存在不确定性。外流的人才很可能是暂时"滞留"在海外学习或者工作;很可能不确定将来是否留下,甚至很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国外为祖国的政府、企业等工作。

  事实上,即使几个世纪以前的"传统上认为",也不能够否认落后国家外流留学生等前往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理念、经验、文化以及制度,对于国家崛起有重大的帮助。彼得大帝时代的俄罗斯、明治天皇时代的日本,都因为自身的落后而向先进国家"外流"了大批留学生。中国洋务运动时也派出了官费留学幼童。同时,即使发达国家也可能需要派人去发展中国家学习、受训、工作,以便帮助本国政府和企业在海外的扩张。

  京都产业大学教授益川敏英是日本9名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得主当中唯一不会说英语的科学家。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举行的诺贝尔奖纪念演讲中就以"I cannot speak English(我不会说英语)"作为开头。这位教授不但不会说英语,过去也从来没有出过国,甚至常常嘲讽重视英语的东方社会风气说:"因为不会英语,所以(我)研究物理"。对于有记者问"如果要求进行英语演讲怎么办?"他的回答是:"那就(把诺贝尔奖)还回去。"

  然而,生平首次出国参加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后,益川敏英发生了很大变化:"所有人都用英语说话,只有我一个人用日语,这看起来不太好。我觉得自己只是个半吊子。"益川敏英开始后悔--或许不一定非要学好英语,但一个人应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随后,他在面向大学生发表的演讲中嘱咐说:"研究生毕业以后,要把目光转向国外。"

  韩国媒体报道这一事件,就把新闻标题取为:"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悔恨。"

  益川敏英的悔恨无疑是对人才外流的一种肯定。简单地说,只要是这个民族还没有夜郎自大到自认为完美无缺,只要是有正常国际交往、不选择"闭关锁国"的国家,只要有本土企业跨出国门去海外发展,从官方到民间就都不可能没有"人才外流"。并且,这些肯定不是"耻辱"。

  另外,即使"人才滞留"在海外,也可能是拿着留学或工作的签证,不一定意味着人才流失。留学生毕业后立刻回国,也不见得是个理性选择。一个公认的研究结论是:留学生滞留海外"较长时间之后(一般5 到10 年)",将自己在西方所学付之实践,获得足够的海外经验,再从海外返回祖国。因为有足够的积蓄与海外实践,往往更容易融入原籍社会并发挥作用 。

  相反,那些一毕业就去国外、毕业后又立刻回来的留学生,往往可能因为在国内、国外都缺乏实践经验,既没有国际化优势,又比本土人才更容易水土不服,反而容易沦为"海待"。我在2007年进行一项海归回国创业成功的调查,结果发现300位回国创业成功的人士平均都有5到6年的海外工作经验。橡树资本(香港)公司董事总经理朱德淼就以一个老海归的身份告诫说:"我觉得留学生应该在国外待足够长的时间,个人认为至少要5年。"

  一般来说,"人才流失"是指人才离开祖籍国并"归化"(对另一方来说)所在国。从法理上说,"归化"意味着放弃原来国籍并加入新国籍,即从国籍上说其实已经变成了外国人才。从广义来看,"人才流失"是指人才不再为祖籍国做出贡献,加入了所在国并为这些国家的利益服务。尽管由于双重国籍的存在,许多人加入外国籍并不意味着散失原国籍,更难以说明已经"归化",但大多数情况下,移民入籍依然可以成为人才流失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然,即使全球化深入到多么"非传统"的时代,高端人才的流失带给原籍国的"收获"也绝不可能多于"损失"。除非这些杰出人才创造的科学技术、知识专利、文化创意、以及资金财富,在祖籍国都能免费共享,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机密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或者干脆就是这些知识、技术、人才一文不值。否则,只要一个国家为获得人才所创造的知识、技术、专利、财富需要付出代价,就不可能不存在零合竞争,人才流失就必然带来输出国的损失。

  一般来说,"流失"的人才跟外流以及环流的人才不同,他们并不是暂时性地离开祖国,甚至通常是携带全家一起移民。因为大多数接受国会许可其配偶、子女等直系亲属能同时移民入籍。因此,这些海外人才大多不但不会把自己大部分收入用以向祖籍国汇款和投资产业,不会视为祖籍国效力为首要选择,更多的情况反而是把自身掌握的技术、经验,以及在祖籍国获得的财富、产业都携带去了海外。于情于法,都是如此,接纳国也会要求他们带来多少万美元的投资,创造多少个就业岗位,或者提供何种贡献和技能。

  概括地说,人才外流是否会造成人才流失,将因为输出国的特点不同而明显不同(例如国家大小、发展水平),随所涉职业与行业特点(例如祖籍国与所在国的行业发展情况与人才供给情况)、教育筹资的模式以及移民类型(例如短期、永久、循环)等不同而不同。

  

  

本文摘自《讲述全球最稀缺资源的争夺战》


   为什么因为缺乏医生,塞拉利昂2003年婴幼儿死亡率高达16.6%,人均寿命不足40岁,而在美国芝加哥的塞拉利昂医生却还比塞拉利昂全国还多?
  为什么美国的“氢弹之父”、“电子计算机之父”来自欧洲?为什么欧洲免费输送科学家让美国爆炸了原子弹、制造出了导弹、把人造卫星送上天、使宇航员登上月球,冷战中却还需要美国人的保护?
  为什么美国最近十年的高科技企业三分之一都有印度或中国的创始人?为什么美国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接近40%来自外国出生?为什么这些外国出生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有22%来自中国大陆?为什么中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留学博士学成不归的比例高居新兴国家首位?
  为什么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80%、北京大学76%高科技专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并且从2006年开始荣登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为什么美国《科学》杂志把清华、北大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为什么中国送出了世界最多的140多万留学生,却只有30多万人回国?为什么中国官方的社科院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