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来说,寒冬无疑是致命的。但是在曾经被誉为"劳动力成本低下"的中国,同样也无法在目前寒冷的金融危机中突出重围,因为世界工业制造的格局已经改变。在中国,企业的用工成本大大曾加。事实上,多年来,廉价劳动力一直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尤其是大城市更为明显。对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感受最为直接。据法国媒体报道,阿迪达斯公司总裁海纳表示,鉴于中国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为降低生产成本,阿迪达斯公司准备将部分产品的生产从中国转移。目前阿迪达斯有50%的运动鞋在中国生产,到2008年底将超越美国耐克在中国的销售量。但是,海纳同时表示,因为目前中国员工的工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增加,公司打算今后将减少在华生产比例。阿迪达斯在印度开设了生产线,在老挝、越南和柬埔寨也进行加工,甚至还将回到东欧国家生产。
无独有偶,耐克也要求中国一些制鞋化工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往印度;还有其他一些国际鞋业巨头也纷纷增设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据上海美国商会联合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发布的《2007-2008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报告指出,66家制造企业(多数为外企)中,近乎20%的企业计划将工厂移师别国,即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巴西。
不光是阿迪达斯和耐克公司,日本优尼电子公司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样感到为难。该公司1992年在中国深圳投资设厂,当时公司工人的平均工资相当于8000日元,但到2008年已涨到了1.8万日元。当时招收一个工人至少有五六个人竞争,而2008年尽管工资翻了一番多,但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除低端劳动力外,中高层职员及经理人的工资也在不断上涨。2000年前,德国埃德瓦机械设备公司在华雇用一名有经验的经理人,月薪为5000元左右,而如今,这个价格已经涨到最低1.5万元,而且还需有年薪的40%作为奖金。另外,德国《财经时报》还报道称,从1998年至2004年,中国平均工资的年增长率在8%到12%之间,高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同期水平。这表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但一直在上升。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不断缩小。
本文摘自《危机下中小企业的生存法则》

目前的经济危机是一次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也是一个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机遇。“危”与“机”并存,惟有未雨绸缪,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相信这是中国企业的一次机会,也是中国企业大变局的历史时期。不管采用何种过冬策略,只要能使企业活下来,“剩者为王”,就是最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