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David Arkus在对比了中国和俄国的谚语之后,发现二者差别十分明显。一句具有代表性的俄国谚语说道:“如果老天不给你粮食,那么地里也不会长出粮食来”,这反映出悲观的奴役体制下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思想。农民找不到任何理由相信,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可以得到很好的回报。Arkush写道,另一方面,中国的谚语则反映出他们的信仰:“努力工作,周密计划,依靠自己和组织的努力,终有一天会获得回报”。
这也是那些每年在闷热且潮湿的田地里(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吸血的蚂蟥)不停辛苦劳作的中国农民对他人所说的话: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
“立冬种,收把种。”
“不要期待天上会掉馅儿饼。”
“地靠人来养,苗靠肥来长。”
“人不缺地工,地不缺人粮。”
这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说明“早起的鸟有食吃”。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而且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复一日?对于以坚果为生的原始人和在冬天以冬眠为主的法国农民以及非农业人口来说,这句谚语非常不可思议。
当然,亚洲文化处处有迹可寻。去大学的校园打听一下,学生们会告诉你,大多数的亚洲学生在其他学生离开后依然会学习很长时间。由于文化背景产生的差异,当一些亚洲学生听到其它人议论类似以上的事情时,他们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冒犯,因为他们认为其约定俗成的生活模式受到了质疑。但这种勤奋的工作态度的确令人钦佩。实际上,从这本书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成功的案例,这些成功的人都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当比尔?盖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全心全意致力于他的计算机事业;比尔?乔伊也是如此;披头士乐队曾经在波士顿持续练习达到上千个小时;乔?佛罗姆曾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得到机会的眷顾,他才在艺术领域声名雀起。每一位成功的人士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这种文化之所以得以形成,在于生活在辛苦与贫穷中的人们可以由此看到一种希望,那就是辛勤劳动可以有所回报。勤奋的特质使亚洲人获益良多,但是最典型的,还是莫过于数学方面的成就。
4、
几年以前,一位在伯克利大学任教的数学教授,Alan Schoenfeld,曾用录影机记录下每位学员的上课情况。其中一名叫Renee的女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nee大概20多岁,黑色长发,带一个银边眼镜。在录影带中,她正在操作一套用来教学的代数软件程序。屏幕上出现了Y轴和X轴,教学程序要求使用者划一条线穿过座标轴,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Y轴上标出5,在X轴上也标出5,那么计算机就会做出反应。
我相信,这时候,很多有关高中时代数的记忆就会模糊的浮现在脑海中。但是请放心,你不需要记住任何相关的知识,就可以理解Renee案例的重要性。实际上,在文中的下面几段里,当你听到Renee的谈话时,请不要关注她所说的内容,而是注意她谈话的方式和为什么她会谈到这些。
Schoenfeld设计的计算程序是想教授学生如何计算直线的倾斜程度。斜线,我相信,你一定记得,(或者说,你记不得了,我就忘记了)就是横坐标与纵坐标上两点相连所形成的一条直线。这个案例中要求划出的斜线只要一条,横轴和纵轴的数字都是5。
本文摘自《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如果有人说某某人士的成功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那么本书会毫不迟疑地对他说不!因为持这种论调的人往往忽视了成功不能缺失的两个环节:机遇和文化传承。世上没有不想成为人上人的人,成为卓绝群伦的社会人士是创业者的梦想,把别人的成功经历当成镜子是成功者的爱好,在工作中事有所成是企业员工的追求,然而,要成为卓越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审视自己,还需要认识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就像海滩上长得最高的一颗橡树,它之所以能长得最高,也许是因为它曾是一个硬壳种子,但很重要的,是它生长的土壤,它生长的地方,如果从一出生,它便被其它橡树遮蔽了阳光,那它永远不会长成最高的一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