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或农妇(实际上,一般都是整个家庭在参与,因为种植稻谷是整个家庭的事务)将根据不同的品种选择特定的种床来培植稻种。经过几个星期的培植之后,稻种将被转移到田地里,每垄地间隔6英寸,然后辛苦的劳作就此拉开序幕。
手工除草的工作必须一直持续,不能停下来,因为一旦养料被其他的植物吸收了,种子就会因缺少养料而死掉。有些时候有些稻穗还需要用竹刷梳理,以便驱赶害虫。除此之外,农民们还需要不断检测稻田的水位是否合适,以确保夏季里的水温不会太高。当稻田成熟的时候,农民们经常找亲戚朋友来帮忙收割,同时进行第二次播种,为此可以在冬天来临之前得到一年中的第二次收成。
在中国的南方,人们的早餐通常都以稀粥为主,白米粥配上莴苣、小咸鱼和笋丝。午餐就是喝过多的粥而已。晚饭则是米饭加菜。大米通常都拿到市场上去卖,以换取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在当地,大米是衡量财富和地位的一种标准,它揭示了人们每天的工作程度。“民以食为天,”一位研究中国传统的南方乡镇生活的人类学家孔卡洛?桑托斯(Goncalo Santos)说道,“没有粮食,你就无法存活,如果你想在中国的南方取得某种社会地位,你就必须拥有很多粮食,粮食使社会运转。”
2.
看看下面的数字:4、8、5、3、9、7、6,将它们大声读出来,然后背过脸去,用20秒来仔细回忆,然后再按正确的顺序大声读出来。
如果英语是你的母语,那么复述正确的机率将是50%。如果你是中国人,那么正确率几乎可以达到100%。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类存储数字的记忆循环(memory loop)是2秒钟,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记住我们在2秒钟内所说的话或所读到的内容。当中国人在读“4、8、5、3、9、7、6”这一串数字时,每次刚好都是2秒钟。与英语不同,汉语中7个数字的发音只需要2秒钟的时间。
这个例子选自斯塔尼斯拉斯?德阿纳(Stanislas Dehaene)的《数感》(The Number Sense)一书,在书中,德阿纳解释道:
中国的数字非常简易。大多数数字的发音只有四分之一秒(举个例子来说,“4”的读音是“si”,而“7”的读音是“qi”),他们相当于英语中的“four”和“seven”,seven听起来似乎还要长,这些数字的发音需要三分之一秒。英语和汉语语言长度上的差异,造成了英语和汉语在记忆上的时间差距。语言被区分成很多种,如威尔士语、阿拉伯语、汉语、英语和希伯来语。讲话者的记忆能力通常同他输出数字时所需时间长短有因果关联。在这个领域里,最佳记忆力的奖项要颁发给讲粤语的中国人。语言上的优势使得香港人获得了超群的记忆能力,他们甚至可以用1秒钟记住10个数字。
这也同样表明,在数字符号体系方面,西方国家和亚洲国家有很大的差别。在英语中,我们把“14、16、17、18、19”称做“fourteen、sixteen、seventeen、eighteen、nineteen”,因此,大家会认为我们会把“11、12、13、15”说成“oneteen、twoteen、threeteen、fiveteen”,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命名,而是采用不同的数字符号,我们把“11、12、13、15”分别称为“eleven、twelve、thirteen、fifteen”。同样,我们把“40”和“60”称为“forty”和“sixty”,他们听上去与跟他们相关的数字(“4”和“6”)很像。我们把“50”和“30”还有“20”称为“fifty”、“thirty”还有“twenty”,这听起来很像“5”(“five”)、“3”(“three”)和“10”(“ten”),但情况却并非如此。对于两位数,比如“20”以上的数字,我们将十位数放在个位数之前,如“21、22”(“twenty-one、twenty-two”)对于10以上的数字,我们采取相反的数字输出方式,个位数在前,而十位数在后,如“14”、“17”和“18”(“fourteen”、“seventeen”、“eighteen”)。不同于中国、日本和韩国具有逻辑顺序的数字符号体系,英语的数字体系没有规律可言。如“11”就是“11”,“12”就是“12”,“24”就是“24”,并且以此类推。
本文摘自《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如果有人说某某人士的成功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那么本书会毫不迟疑地对他说不!因为持这种论调的人往往忽视了成功不能缺失的两个环节:机遇和文化传承。世上没有不想成为人上人的人,成为卓绝群伦的社会人士是创业者的梦想,把别人的成功经历当成镜子是成功者的爱好,在工作中事有所成是企业员工的追求,然而,要成为卓越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审视自己,还需要认识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就像海滩上长得最高的一颗橡树,它之所以能长得最高,也许是因为它曾是一个硬壳种子,但很重要的,是它生长的土壤,它生长的地方,如果从一出生,它便被其它橡树遮蔽了阳光,那它永远不会长成最高的一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