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国内这些年,成功实现"空降"的职业经理人多吗?好像不多。为什么?在我看来,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是那些职业经理人不够职业,而是他们"空降地点"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不适合他们。但遗憾的是,并不是很多做招聘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当然,那些把引入职业经理人作为软广告,借此做秀或出名的企业除外。
近年来,接触了不少的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在经过了十来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后,管理开始进入规范化阶段,引入职业经理人成为它们比较迫切的需求。但一些民营企业在聘人时,定位是曾经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过的,或者在国内大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工作过的经理人员。其实这是很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本意来说,这些民营企业希望引入外企的职业经理人,能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确实是非常朴实,也非常良好的愿望。但往往事与愿违。一般意义上,外企管理水平会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高一些,而且从客观上说,国内企业的管理提升,在初期,确实很多都是向外企学习而获得的。但我们不要忘了,在我们眼里高不可攀的世界500强外企的中国公司在其内部,只不过是一个地区性公司或分部而已。虽然中国的市场很大,但在那些高鼻梁、蓝眼睛的CEO或总裁们眼里,在中国的子公司或办事处,对整个集团来说,其意义是站在市场角度上看的,而从管理角度来看,更多的是要执行整个集团的规定和政策。
这种现状,决定了国内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在管理上,创新的空间是不大的,他们更多的是必须执行国外总部所确定的框架和政策,无论他们自身有多强的创造力,发挥的空间并不大。这种管理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外企职业经理人队伍,比较共性的特点是执行力相对较强,但各种体系的设计能力和建设能力偏弱,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没有太多成长和发挥的机会。
可民营企业要的是什么?不是找一个或几个人来执行过去的政策,而是找职业化程度很高的人来帮助建立各种管理体系和框架。而这又正好是外企职业经理人的短板。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民营企业从外企找职业经理人,效果并不理想。当然,也有一些看起来成功的例子,但仔细分析一下,也许并不是像我们这些外人想当然的那样。
透过这个分析再看看唐骏的例子,可以看到,唐骏在盛大的成功转身,并不代表外企职业经理人的成功,而完全是他自己选择了放弃行使一些职责要求,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但这种放弃带来了他和陈天桥之间的和睦相处-至少表面上看如是。这就是个人的适应性。但这种放弃,和前面讲到的,民营企业希望借助外企职业经理人的力量,重塑自己的管理体系的初衷已经相去甚远了。
从唐骏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关于我们选人的正反两方面的意义。从正面来说,一个人能力再强,也需要能适应其所在的环境,才能发挥出自身的实力和优势;从反方面来说,民营企业从外企选聘高级职业经理人,如果把期望值定位在让他们给自己搭建新的管理框架、重塑管理体系的话,可能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所以,在招聘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招聘来的人应做什么,受聘人到公司工作后,是否有其发挥的空间,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人才可能达到这种要求,这样的人通常在哪里。这才从本质上决定了,唐骏的成功能否被复制。
本文摘自《面试读心术》
本书为面试官提供了系统的面试方法和思路的介绍,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帮助面试官有效提升面试水平。同时,由于本书的内容来自于作者丰富的实践积累,介绍深入浅出,对于求职者来说,也是一本很好的面试辅导书,有利于应聘者了解面试官提出问题的背后所隐藏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