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简单工作,随性生活
梁文道
关于生活,所有要知道的事情,其实我们早都知道了。如果还要靠看书来提醒,只因我们习性太深。
金融风暴之后,很多美国人开始反省他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他们开始觉得过去老是拼命工作、拼命挣钱,到头来却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香港人也是如此,每个人一天到晚都忙得一塌糊涂,一见面第一句话就问你最近忙什么。如果你跟别人说我根本不忙,那么大家就会觉得你大概是出问题了,甚至认为你整个人存在的价值都减弱了。
里奥·巴伯塔(Leo Babauta),曾经也是一个超级的美式工作狂。后来,他却搬到离美国本土非常遥远的关岛隐居,天天经营自己的博客“禅习惯”。它一下子就已经跃居全球热门博客前50名,超过2万订户,平均每月点阅率超过1360000次。而这本《少的力量》就是“禅习惯”的结集了。
他的观点一点也不复杂,就是希望大家过上简单的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挑出对自己最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减少平常的工作。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能够完成很多一直想做但又没有时间去做的事。就拿他本人来说,他在过去几年达成了以下几项任务:健康饮食,开始吃素,而且戒了烟;每天慢跑,参加过两次马拉松和两次铁人三项全能赛;成为早上4点起床的鸟儿,整顿了家中不必要的杂物,并成功减掉20公斤的体重;顺利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存到了人生第一笔应急基金;写了两本畅销的电子书;然后辞去了工作在家自行创业。
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不是提高效率,而是更根本地思考提高效率的目的,你为了什么而提高效率。
例如手机,根本是一种最能剥夺自由的工具,却总被宣传成“让你自由自在,随时保持联系”的好东西。回想那没有手机的年代,一般打工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门工作老板找不到他,下班离去时老板还是找不到他,何等逍遥?现在可不同了,我们每个人都是手机的囚徒,无所逃于天地间。
这本书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恰恰是我早已实行多年的规则。比如说“不要一整天都在打电话,应把该联络的人全数列出来,电话一次打完。我通常会拨出30分钟的通话时间。电邮亦如是,一不小心,它可是会成为生活的主宰”,所以“每天只在固定的时间收发信件”。对于上了“黑莓”瘾,三分钟收不到邮件就浑身不自在的人来说,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可是请回头想一想,联络到底是为了什么?从前我们是因为有事才想到要联络他人,现在往往却是为了联络而联络,所以我坚拒使用MSN和QQ之类的东西。常常有人和我索取联系方式,彼此交换电话电邮的时候会顺道问一句:“你有没有MSN,这样子会更方便些。”方便?我就不想这么方便,更何况那根本算不上是方便。且看一般人使用这类聊天工具的习惯,他们有事没事都要搭上几句话,谁上线了就跟谁说声“Hi!”,谁说自己“今天不开心”,就要草草安慰他两句问他到底怎么了。这种沟通有多大的意义呢?其唯一作用无非就是让没有意义的沟通继续下去。
工具让人异化;现代的通讯工具就是最好的例子了。我们不再问它们存在的目的何在,我们只是被它使用,让它成为自己的主人,制造出大量有害的废话(例如八卦是非、谣言和中伤)。就算你一句话都不说,但你就不觉得谁上线都得通知大家一声很无聊吗?到了最后,你的工作效率降低,休息时间又大幅减少。
我计算过了,在没有使用手机之前,我每天花在电话上的时间不多过20分钟,如今它已膨胀为40分钟了。有了电邮之后,我每日与人联系的时间又多了一小时。如果你使用MSN,又喜欢不停收发手机短信,那么你一天下来大概要用掉至少三个小时去和他人保持联络。一天24小时,你有多少个三小时?
里奥·巴伯塔说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我们竟然都把它忘了;在以多为美的年代里,“少”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对多数人而言,扣除花在睡眠、准备餐点与进食、交通、工具,以及处理杂务上的时数,每天其实就有那么几个小时的自由时间。请多加保护自己的时间,这是你最珍贵的资产,请务必以生命捍卫它。”没错,生命的目标不是提高效率,然后省下时间去做更多的事;相反地,增加工作效率是为了更完满地享受生活。
本文摘自《越简单越厉害的工作生活法则》
本书讲述了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通过“少的力量”来管理自己的生活,提升人生价值。书的第一部分将探究“少的力量”中的六个指导性原则,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同时简化生活。第二部分会涉及到如何把“少的力量”运用进实践中,指导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中,如何把这些原则和窍门运用到一些关键性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