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所以在中国浙江召开的这一次ISO 8644 标准修订会议,报名参会的技术人员不少。美国、英国、捷克、比利时的企业都派出了代表。作为摩托车生产大国,日本本田公司来了三个人,而且会议的主席也是日本本田公司朝霞技术研究所(简称HGA)的工程师。
在某种程度上,这其实是摩托车生产重心从欧美向亚洲转移的象征。对于这种标准修订会议,除有关的学术单位之外,大部分企业都更愿意搭顺风车——在标准制定了之后,企业遵照执行即可。
而承办方万丰奥特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在摩托车领域里崛起的态势。本来这次会议上,中国出席的只有两个人,除了本次会议的组织者王颂秦教授外,只有国家定点的南昌飞机公司摩托车检测所的所长钱仲明。
而万丰奥特的加入,一下子使得中国成为参会人数最多的国家。
陈爱莲在万丰奥特创立 20 周年时,对当年承办ISO 8644 标准修订会议一事,也有过评价:“一流企业卖品牌、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卖技术,三流企业卖原材料、卖劳动力,说到底,品牌和标准就是定价权、话语权。
1998 年的那次会议,万丰奥特的主要目的是要进入全球摩托车车轮制造商的话语权圈子,搞清楚全球的产业布局和最优秀的工程师们在想什么、做什么。
客观上,它对我们万丰奥特的地位起到了一个提升的作用。万丰奥特在铝轮上做到规模最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快速从外行到内行的跨越而实现的。而且那次会议起到了提高公司骨干的认知作用。”
确实,此次会议万丰奥特派出的骨干人物,覆盖了当时万丰奥特正在兴起的两大业务线。朱训明当时大学毕业才 6 年,是位年轻的技术负责人。在万丰奥特的管理者当中,他是在创业期就加入的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之一,一直负责万丰奥特摩托车轮毂的研发工作。到 1997 年之后,他又参与了万丰奥特汽车轮毂的研发设计。这个年轻人个子不高,一双剑眉为他增添了不少英气,脾气却比较急躁。
而夏越璋的性格则与朱训明截然相反,是个绵和的人。他家学渊源深厚,早年在国家机械部重点企业干了 20 个年头,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在机械领域有很好的人脉和丰富的经验,后来还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资深理事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政策研究会的特约分析师。
万丰奥特派出参与这次会议的另外一位技术人员,是国内轮毂行业当中的一位重量级人物——雷铭君,彼时他刚刚从当时国内一家大型著名轮毂生产的厂家辞职加盟万丰奥特不久。他在铝轮毂行业长期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是一位留美海归的资深专家,对铝轮毂制造十分精通,他是国内摩托车车轮标准的起草人。在万丰奥特汽车轮毂项目上马并开始生产之后,陈爱莲聘请雷铭君来主持万丰奥特汽车轮毂业务线的整体工作。
乍听起来,万丰奥特开始的两大业务线——摩托车轮毂和汽车轮毂的制造,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它们的工业过程是非常相似的。不过,相对于摩托车行业来说,国内汽车业当时正处发展早期,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与国企合作的汽车企业抢占先机,瓜分了主流市场,规模要求大,门槛高,因此万丰奥特想要踏入汽车制造的零部件企业行列,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正是因此,雷铭君加盟万丰奥特,是其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万丰被尊称为“雷工”的雷铭君,在国内轮毂制造业工作的历史与国内这个行业的历史几乎一样长。
对于同为技术人员的朱训明和雷铭君,陈爱莲也是有安排的。在溪口镇上,朱训明是万丰奥特自己培养起来的技术骨干,而负责汽车轮毂制造的雷铭君,在技术上已是行业的精英了。作为国家摩托车车轮试验方法的起草人,其他国家的专家也很尊重他的意见。这种新老搭配的人员安排,也体现了万丰奥特的实际情况。他们虽然雄心勃勃,不过确实处在起步点上。
本文摘自《陈爱莲与万丰奥特二十年》
万丰奥特控股集团创立于1994年,如今是一家超百亿先进制造业的国际化集团公司,在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家建有制造基地,涉足汽车部件、机械装备、金融投资、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实现了多个行业细分市场的全球领跑,名列中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前列,是一家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企业。
本书记录了万丰奥特及其创始人20年的发展历程。作者实地走访,与当事人深入交谈,获得了众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并试图分析其高速发展并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秘密。“万丰人”不安于现状、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民营企业家的精神,也为中国民营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