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音:自媒体运营者的五个教训

2015-01-30 15:12:30

  “罗辑思维”的成功,我今天就不讲了,主要讲教训。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我们犯了很多错误,得到很多教训,我甚至觉得教训比经验还多,希望对大家做新媒体有一点点帮助。以下是我总结的五点教训。

  教训之一:没想清楚就做App

  在刚开始做“罗辑思维”时,我们就提出做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当时好像不做这个就不叫移动互联网。于是我们就投钱做了App,找了最好的团队去做这个事。但是后来发现,我们越往前走一步,就越觉得我们根本不需要App这个东西。

  为什么呢?这其实是用户的决定。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在微信上全部能完成,没有理由再去下载一个App。有数据显示,微信现在已经占据了大家使用手机时间的80%左右,而绝大多数人的App,即使下载后都很少打开。

  2012年我们做App的时候,根本没有想清楚背后的产品逻辑,所以做App的投资算是“沉没成本”了。我们唯一庆幸的是,当初决定除了做视频、App以外,还同时做微信公众号。现在看来,除了优酷的视频,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罗辑思维”的另外一条腿。

  也许将来我们还可能去做App、网站或者其他东西,但我们绝对不会仅仅把“罗辑思维”脱口秀的内容直接搬到App上面。很多传统媒体去做App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们只是简单地将报纸或杂志上的内容直接搬到App上去。用户为什么要关注它呢?没有理由!

  教训之二:不理解合作平台的逻辑

  自媒体有很多的平台,比如说百度、腾讯、搜狐等都有平台。这些平台都已经很大、很成熟了。我不认为依附那些平台有什么可耻的,但是,永远不要只跟某一家平台绑定。

  第二个教训跟平台有关系。我们在跟平台合作时发现,因为你不是平台的“亲生儿子”,所以它会对你不闻不问。它能给你一些支持,那也是因为你带给了他价值。我觉得这个不要怨恨,要有感恩的心,要感谢平台给我们支持和鼓励。有一段时间,我们感觉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于是我们在视频里面放了广告,这个事情突然就变得严重了。因为跟我们合作的是内容部门,但平台里更强势的是商务广告部门,这样做其实是触犯了他们的利益,这导致合作要暂缓、暂停。

  后来我们讨论,要不要离开这个平台,去和其他平台合作。但发现,其实所有平台都是一样的——我们先不要问平台能给你带来什么价值,要先问你能为这个平台带来什么价值。

  后来合作时就发现,每当我们很努力地为平台创造价值的时候,平台就会给我们更多。如果我们老想从平台拿到超乎寻常的价值,结果就是双方都会很不舒服。要充分理解平台的逻辑。所以我们变成一个对平台非常配合的自媒体,平台也越来越支持我们的发展。

  教训之三:患上“第二产品综合症”

  “罗辑思维”做到第六个月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懂了,可以迅速复制经验去做另外一个产品了。结果发现,复制经验去做另外一个产品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想象,它包括对人的理解、对产品的理解。

  “罗辑思维”其实就是一个产品,而产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围绕人来构建一件产品,其实真的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们还是挺笨的,我们没有打造一个完全不依赖于人的产品。我们不应该一下子做很多事情,而是尽可能在一个事情上多琢磨。

  教训之四:要自由,不要捆绑

  “罗辑思维”开始是一个明星和一个经纪人的模式。这个模式是工业时代的模式,它其实是希望用一种契约的方式彼此捆绑,本质上有一种不安全感。它有很多问题,比如:明星和经纪人互相抛弃的现象很常见——如果明星不够努力,会被经纪人抛弃;如果明星太努力,会把经纪人抛弃。老实说,我们已经有了新的合作模式。

  “罗辑思维”一直在讲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只有大家觉得自由的时候,彼此间的连接才牢固;如果大家觉得不自由,就没有安全感,彼此连接就会变得很脆弱。

  教训之五:妄念太多

  做“罗辑思维”时,老吴(指吴声)、老罗(指罗振宇)和我在一起,三个“最强大脑”会不断蹦出很多新的想法,我们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但其实你的人力、物力,你的资源分配,才决定了你能做多少事情。

  前一段时间,我真的觉得我们妄念太多,太想得到一些东西,结果发现,那个是不对的。我前一阵有特别强烈的焦虑,因为我老觉得我们要做很多事情,而这些事情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能力,那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回到我们的初心,到底用户需要的是什么?所以最近我们在做减法,要消除这些妄念,尽可能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

  你得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知止而后定,知道定的人才会安,知道安的人才能静,静了以后才能思考,思考以后才能有所得。

  总结:做出一针捅破天的东西

  从商业逻辑来说,我们做出一个东西,可以抵你做所有的事情,一个事情上就可以延伸出所有的事情。“罗辑思维”要做的是一针捅破天的东西,或者是一剑封喉的东西。

  创业者会不自觉地追求不确定性,觉得自己做的东西有无限可能,但对投资人来说,你的商业逻辑一定要是确定性的。你越有无限可能时,他越要问你最有可能实现的是哪个。

  你会发现互联网的逻辑看似很奇怪,比如腾讯做社交产品可能不赚钱,它赚钱的都是其他的事情,但是它如果不做社交这个东西,其他的东西就挣不到钱。我们想做一个社群,你问“这个社群有什么用呢?”我也不知道。我想QQ也不会知道它今天要做的事情。

  过早想商业化其实就是妄念——你越想挣钱,那么挣的都是短期的钱,都是现在的钱。其实还是要找一针捅破天的那个东西,我们还在找,这个过程挺痛苦。

  思考线

  粉丝精度

  微博时代的粉丝量,在移动端同样成了不少人衡量该微博、微信公众号的主要价值之一,他们会认为粉丝量达到一定数目之后很牛,而公众号运营者自己则认为,自己的订阅量达到XXX万,完全超越某报纸或者杂志的发行量,于是,美其名曰:可以丢掉报纸、杂志、电视机了,看我的微信公众号多厉害,阅读量比它们多得多。

  他们在这里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即粉丝精度。所谓粉丝精度,指的是关注某媒体或者自媒体号的用户与该公众号的匹配度。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该粉丝对订阅的媒体号的忠诚度,另一个是该订阅号所能影响的有哪些人。

  “量”和“量”的不同

  我这里说的两个“量”是数量和质量。数量是大家关心的,但是质量呢?又有多少运营者真正会关心这个问题?就算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粉丝,但是这些粉丝的质量如何?是今天关注了明天又取消了,还是仅仅订阅你的公众号以后就取消关注,还是只是看看你公众号的标题,又或者五秒钟“扫射”完你花一天时间写到吐血的“月经稿”?

  粉丝质量,包含个人色彩的主观情感。高质量粉丝会耐心地看完你写的每一篇文章,会认真关注你传播的每一条信息,甚至对你发布的每一条赤裸裸的广告信息都不放过,因为这些信息对他是有用的,他们甚至会对你产生盲目的崇拜。

  这种高质量的粉丝是每个运营者梦寐以求的,多来一点儿吧,运营者希望能和这部分粉丝“擦出爱的火花”,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与粉丝们“深情相拥”,当上总经理,出任CEO(Chei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赢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从质量上来说,我不认为有多少运营者的高质量粉丝能破万,至少和传统媒体的那些用户们、粉丝们相比,相差甚大。数量多并不代表质量高,一百万的草根号并不少,但是能直接转化为效益的能有多少呢?1%还是2%?

  “谁”和“谁”的不同

  媒体公众号所影响的对象具体是哪些人?报纸、电视台、杂志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公众号订阅者、微博账号所影响的人是不同的,订阅者、粉丝区别也甚大,一个掏20块钱买杂志的粉丝和随时会取消关注的粉丝也肯定会千差万别。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者所影响的用户群体的年龄、地域属性、性别、性格等都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不能单纯从订阅者的数量来定义所有包含有媒体属性产品的价值,这是很愚昧的表现。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催生了不少把移动互联网平台当做媒体或者自媒体平台的个人或团体。和浮躁的移动互联网一样,当所有的移动互联网信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呼啸而过的时候(有自媒体人提到移动端、热门话题甚至“活不过”两天),这些个人以及团体也以残暴的方式席卷整个移动端、微信的7亿用户,他们怎么忍心看着自己“嘴里”的肉跑掉呢?所以,比拼粉丝数量的时代到了,PC端比的是微博粉丝数量,移动端比的是微信公众号订阅者的数量。

  实际上这部分粉丝数量特别虚,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些粉丝的质量如何,你的广告投放上去,这些人会不会被影响到,有多少人在关注。而且这些粉丝是购买的,还是通过什么渠道过来的也是一个问题。在“黑市”,“3元100个粉丝、8元500个粉丝”的广告比比皆是。更高明的手法是通过加QQ群互相关注,即你关注我、我关注你,你相信这部分粉丝的质量吗?给你几万个又能怎样呢?

  无论是广告投放还是与外人交流,市场上追求的都是粉丝数量。你有很多粉丝,好像很了不起似的,但这部分粉丝受你的控制吗?你确定你的每一条信息都能影响到他吗?

  能影响到的那部分粉丝才是根本,否则,只是自己面对微信自我安慰罢了。

  申音:中国创新商业与社会化传播的思考行动者。曾服务于《中国青年报》《环球企业家》《中国企业家》等著名媒体,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并担任央视《对话》《赢在中国》《首席夜话》《创新无限》《对手》和第一财经《中国经营者》《头脑风暴》、浙江卫视《与卓越同行》等栏目及湖南卫视等电视台的特约策划和嘉宾。

  2010年创办NTA(New Trend Alliance)创新传播,开创中国社会化传播的先河,致力于构建基于社交网络的营销传播。2012年,率先和罗振宇、程苓峰等著名人士合作,出品“罗辑思维”等,探索自媒体的未来发展与价值实现。微信公众号:无。

  

本文摘自《自媒体红利》


   自媒体时代来了,一大批媒体人或者企业借助自媒体这股“东风”从幕后走向了前台,变成了意见领袖,变成了媒体明星!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根据独立获得的资讯对事物做出判断。新兴的自媒体使得原来处于新闻制造边缘的受众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成为很多有追求的人考虑的问题。
这本书就是基于这种需求,从自媒体一线人士手中收搜集到自媒体运营的独门秘籍并将其汇总,观点独到,言之有物、案例丰富,兼具可读性与可操作性,一册在手,即可快速了解自媒体并且玩转自媒体。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