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将自己从异化社会中解救出来

2015-02-25 16:10:07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首位将冥想融入心理治疗的精神科医师,就职于巴黎圣安娜医院。

  我认为,改变的第一步在于照管好自己。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我是精神科医师,不是农夫也不是政客。照管好自己,并非以自我为中心或自私自利,而是保护和修复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 — 让我们的内心,避免受到某种形式的现代性的威胁。

  也就是说,我们消费得越多 — 变成购买商品、追随潮流、紧盯电视或电脑等屏幕的机器 — 人的本质就越少,对他人和整个地球的威胁就越大。我坚信如此。

  以上听起来像是对现代生活的指责。然而,现代生活并非一无是处,举个小小的例子,若没有各种进步带来的好处,这本书的作者们就无法聚到一起,也不能写出这本书。

  因此,问题并不在于批判、否定或抛弃现代生活和社会进步(我们所生活的时代非常美妙且激动人心) ,而是反思怎样才算好好地、审慎地、极高要求地利用现代生活条件。毫无疑问,社会亟待改变,比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地需要改变。 “我们必须学会像兄弟姐妹一样相处,否则我们都会像白痴一样死去。 ”马丁·路德·金 ( Martin Luther King, Jr. ) 在遇刺前的最后一次演讲中如是说道。

  我们人类命运和大自然所面临的威胁不一而足,在此我想谈谈其中之一:物质主义对人的负面影响和我的一些相关研究。研究的对象是我曾治疗过、接触过的那些人、我的亲友和自己。这些研究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举动联系紧密,因此可以马上用于实践,具体方法请参看书后附录。

  照管好自己至关重要,并非以自我为中心或自私自利的意思,而是保护和修复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 — 我们的内心。

  物质主义的污染

  我们有理由质疑,科技的进步带来的问题多过益处,这在人类历史上可能是第一次。比如,我们今天已经认识到,一个社会越是盛行个人主义,人们就越不幸福。请注意, “物质主义”一词在心理学范畴内的含义有别于哲学范畴:它指的是人倾向于物质价值,如金钱、社会地位和财物,而忽视非物质方面的价值,如分享、灵性、内在平衡等等。

  大量科学研究均表明,物质主义带来的是痛苦,并非当前社会所鼓吹的“买到越多的东西就越幸福 ” 。因为,广告之所以能吸引人购买,就在于它向我们兜售的是变得更加幸福的许诺,而不是沙发、豪车或衣服本身。然而,我们很清楚,由于享乐适应,购买这些东西其实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什么叫享乐适应?某种带来幸福感的事物一直稳定存在的话,人的幸福感就会逐渐消退。

  就像一个正常人认为双腿行走是很平常的事情,忘了这是一种幸福和恩宠,直到某天他脚踝骨折才能意识到这点。美国心理学教授蒂姆·卡塞尔 ( Tim Kasser ) 发表了多篇关于物质主义如何冲击当今社会的文章,马蒂厄将在他撰写的章节中进一步详谈。

  这一现象令人担忧,物质主义思想正慢慢浸染着年轻一代。这并不是说我们老一辈人是“好” 的,年轻一辈“比我们差” 。相反,我们老一辈对下一代的成长环境和传给他们的价值观负有责任。他们的成长环境被物质主义所污染。近几十年来,大学对每年入学的新生进行人格特征问卷调查,发现自 1960 年以来,大学生当中的物质主义倾向越来越大,而大学生是明天的世界公民。我们可以认为这只是北美的一小部分人,仅仅是大学生而不是所有年轻人,等等。但极有可能的是,这种“物质主义的病 ”跟我们大家都有关系,而且世界各地都在逐步西化,这种病正在渐渐扩散至全球。

  问题已然很严重。文化和文明不能被简化为其所产生的物品,它们还体现在其所倡导的价值观之中,而价值观是支撑社会运作的基础。可是价值观日益遭受极度物质主义思想的侵染,逐渐被社会地位、金钱、外貌、上位、绩效、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成本等物质主义观念取代。一些根本的价值甚至已被这些社会学污染物破坏殆尽,如同含水层被化学物质污染。

  这也不算新鲜事。 19 世纪时,美国诗人兼哲学家梭罗 ( Thoreau )在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诞生之际就曾揭露此类现象: “我认为,长期耳濡目染各种庸碌琐事,会令人的精神不断受到浸污,所思所想最终都会变得低俗。 ”他坚信,跟极度见利忘义的商业世界接触得越多,人们受到的负面影响就越深,即使最初并不赞同那样的价值观。和这种圈子打交道而毫无防备,不懂得与之保持距离或者提出反对意见,你就已经踏入危险区。仅仅相信面对这些不良行径时我们有能力守住自己的清白和自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明白它们会渗透进我们的思想,就像有毒的空气、水或者食物进入我们的身体一样防不胜防 — 心理和社会污染所带来的影响极为强大和持久。

  过度消费和物质过剩

  我们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物质过剩。自人类出现以来,大部分人类社会经历的困境是物资匮乏,主要表现在食物不够。人类不是伸手就能得到吃的,必须费很大劲,因为即使有可以食用的东西,还得动手采摘。食品的象征性价值由此保留至今。今天,西方国家染上的“物质主义病”正在扩散,逐渐扭曲全球人类对待食品的态度。新兴国家的财富刚开始增加,居民们一摆脱缺乏症就患上了过剩病。在一些大城市,这两类病同时并存。几年前还营养不良,如今却是肥胖症和Ⅱ型糖尿病高发地区。

  生活在食品过剩的社会是一大问题,而并非一种幸运。咖啡吧的老鼠实验可以佐证这点。

  咖啡吧的老鼠实验

  取具有相同基因特点、相同生存经历的孪生老鼠做实验,保证百分之百可比性。

  第一组老鼠获得啮齿类动物常吃的食物 (谷粒、蔬菜等) ,不限量地随意取食。研究发现它们的体型并没改变。

  第二组老鼠被关在另一个笼子里,可随意取食“咖啡吧食品” ,即重糖、重盐、添加色素的加工食品,就是广告里常见的那些。老鼠大吃特吃,远远超过身体需求量,因为它们的大脑天生对这类食物没有抵抗力,很快就长得过于肥胖。

  结论:第一组老鼠的进食量等于需求量,它们听从身体的反馈,饥饿感消失就停止进食。而咖啡吧的老鼠面对各种花色的垃圾食品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进食,最后生病了。糖尿病专家觉得这个实验模式很有意思,照搬到病患身上,最终证明糖尿病的多发在很大程度上跟这种饮食环境有关。

  另一个实验也很能说明现代社会的物质过剩。 2010 年,有人对所有西方画家以“耶稣最后的晚餐”为主题的油画作品进行了研究,发现画中的杯盘碗碟和食物量在 1000 年间增加了 70% ,原本简朴的一餐变得越来越丰盛。这些画恰好反映了滥饮滥食的倾向:

  餐盘和分量都越来越大。

  在这种环境下,怎样抵御滥饮滥食的冲动?也许我们首先应该注意自己在餐桌上的行为?在群体中,做到不想吃就不吃有点难,而吃东西其实是一种自发行为。这就是问题所在,也是为什么说改变既容易 (可以拒绝) 又困难 (需要努力) 。

  过度接触金钱就会使我们变得不那么友爱互助,倾向于避开他人。

  过度接触金钱

  另外有人对过度接触金钱也做了一系列实验,结果也很让人困惑。在某项重要研究里,志愿者被分成两组,一组接受促发实验 ( Priming ) ,所谓促发,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激发被试者潜意识的方法,具体来说,让被试者在电脑上做一系列小试题,试题内容无关紧要,但在试题之间会有短暂间断,期间屏幕上会出现钞票的图像。第二组为控制组,被试者也做同一系列试题,但屏幕上出现的不是钞票而是花、鞋子、桌子或其他中性图像。另外一种试题是要求被试者依照纸张大小和纸上写的数值大小来排列一组纸片。在这组试题中接受促发实验的那一组得到的不是普通纸张而是钞票。

  促发实验的目的是在第一阶段暗中刺激部分志愿者想到“钱” ,到了第二阶段,两组被试者集中到同一个实践教室,给他们一些复杂的难题来处理,并被告知,有需要的话可以向其他被试者求助。那些受到金钱刺激的被试者相对来说求助较少,当别人向他们求助时,他们提供的建议相对较少,花的时间也较少。

  在测试结束后,测试人员坐在椅子上,对被试者说: “请坐到我的身边来。把椅子拉近一点,我们来讨论一下。 ”那些受到金钱促发的被试者坐得离测试者较远,而控制组相对坐得更近。

  由此可知,过度接触金钱就会使我们变得不那么友爱互助,倾向避开他人,至少在实验后一段时间内是如此。这一研究结果之所以令人忧心,在于我们都很清楚,生活中金钱是如此无所不在,一部分人甚至把金钱当做生命的重心 (出于贪欲而大肆敛财,或者出于需求不想缺钱) 。

  屏幕和数码的诱惑导致注意力分散

  食物过剩之外还有干扰和诱惑过剩:手机铃声、短信、电邮、网站,所有这些数码产品衍生物带来的诱惑都是问题。关于幸福的研究表明,和在树林或公园里散步半小时相比,在城区走路半小时对健康的益处小得多,这可能跟空气污染有些关系,但另一种假说指出,根本原因是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我们的意识状态不断被噪音、红绿灯、广告牌所打断,城市里的各种刺激不断捕捉我们的神经。

  我记得某个病患给我讲的一个故事。一天晚上,她在看电视娱乐节目,偶然望见院子对面的那间公寓里有亮光一闪一闪,像是夜总会里的强力频闪灯,其实是邻居家电视机上一阵阵炫目颜色在变幻。她心想: “这人脑子有问题!他要是有癫痫,马上得犯病……这种乱闪一气的电视节目简直疯了! ”接着她继续看电视。突然,她想起了什么,瞧瞧邻居家的电视,再瞧瞧自己的,发现两人看的是同一个节目!她如此聚精会神地看节目,竟然没意识到电视上频频切换的镜头闪得令人眼花。

  大量研究证明,人的幸福并不仅仅与其从事的活动有关,还与是否投入其中有关。

  如果拿1960年的电视和今天的电视相比,我们会发现,主要变化并不是色彩,而是节奏的加快。过去一个镜头长度为几分钟,现在的镜头几乎很少超过三秒钟。这些碎片化的图像有助于观众倾听发言者的论点吗?显然不。它们不过是把辩论变成了一场秀。

  而且,这种碎片化图像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人的大脑,阻碍人们动脑、倾听、思考和深入判断,使人仅仅对表象下结论。

  一部分人(若不是所有人) 因为重重诱惑而变得注意力不稳定。修习冥想的人都知道,刚开始冥想时,感觉不到宁静、虚空,而是内心混乱纷扰,思绪不定无法集中。诚然,脑子里总在想这想那是一种自然倾向,而我们目前的周遭环境不仅没有助益,而且使这一倾向越来越严重,导致我们不再有持续性的思考,仅仅是对外来的刺激做出反应而已。一切都成了被插播广告切断的表演。

  大量研究表明,人的思维飘逸四散是种不可抗的自然倾向,但各种外来污染将这种倾向进一步加强。最近,有人做了一项研究,请数千人每天多次记录自己在做什么,感觉如何 (感觉较好还是较差) 以及他们的注意力是集中在眼下正在做的事情还是正在走神。被调查者为完成这项研究,在手机里下载了一个软件,在特定时间闹铃提醒回答问题。也就是说,要求这些人意识到自己是否全心投入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中。研究证明,人的幸福并不仅仅与其从事的活动有关,还与是否投入其中有关,无论活动本身是什么。

  相反,心神越是涣散,自我感觉就越差。比如,跟朋友们聚在一起却心不在焉,这种状态还不如全力以赴的工作状态让人感觉愉悦!当下的真实提醒我们,注意力稳定集中对幸福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投入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方式和存在于世间的方式对于拥有幸福感多么重要,能产生多么重大和不可估量的影响啊!

  时间压力带来的危险

  当今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时间压力,这可能是一个更令人烦心的话题。周末、假期、闲暇时间都有各种计划,要做的事情太多,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

  有时候,我在周日早晨醒来便琢磨: “就一天时间,怎么可能见完所有想见的人,打完所有要打的电话,干完所有该干的杂活儿? ”今天星期天,一切都好,可是有时候感觉压力真大。真荒唐!

  有个很早期的试验性研究证明,一个小细节 — 比如时间紧迫的感觉 — 就能打破我们的价值观并且改变我们的行为。这项结论来自于对神学院学生的研究。这些学生背景情况相同,研究人员要求他们准备用《仁慈的撒玛利亚人》 ( Le Bon Samaritain ) 寓言来讲道。这则寓言选自《新约》 ,说的是一个旅行者在穿越某个危险地带时被匪徒袭击打伤,财物遭劫,被抛在路边奄奄一息。一个又一个旅行者路过,都没有停下来救他,可能是因为害怕。

  对学生们的要求是: “你仔细研读这段文字,准备讲道,然后去附近街区的录影棚录影。 ”学生读完寓言,体会了利他主义和帮助陌生人的精神之后,被派到附近的一间录影棚拍摄讲道内容。

  一半人被告知: “时间充裕,别在路上磨蹭,不用着急……”而另一半人被告知: “赶快动身,要迟到了,赶紧过去,不然错过约定时间就录不成了! ”在他们必经的路上有人故意躺在路边呻吟,就像寓言故事里那个被匪徒袭击的旅人。研究人员想知道这些学生的性格、个性和他们所研读的寓言故事的性质对帮助他人有没有影响。结果发现,时间压力是影响最大的因素。没有受到时间压力的学生中, 2/3 的人停下脚步救助路边的“伤者” ,余下 1/3 没有停下来 (大概是因为要录影所以感觉紧张) 。相反,另一半被告知时间紧迫的学生中,仅有 1/10 的人停下来!只有 1/10 !这些神学院学生可是刚刚研习过关于利他主义的寓言呢!

  《 仁慈的撒玛利亚人 》寓言

  马丁·路德·金在遇刺前的最后一次演讲中提到这则寓言,解释说: “你们知道吗,教士和利未人可能都看见了路边躺着的那个人,心里想着匪徒是不是还埋伏在附近。也许他们以为那人在假装,装成被抢劫后受伤倒下,其实是设计骗他们,等他们靠近就轻而易举地进行突然袭击。利未人问的第一句话是: ‘假如我停下来帮这个人,我会发生什么事情? ’而当仁慈的撒玛利亚人经过时,他问的第一句话是反过来的: ‘假如我不停下来帮这个人,他会发生什么事情? ’ ”马丁·路德·金很聪明地指出,那两个没有停下来的人可能有着相同的原因:恐惧。第三个路过的撒玛利亚人停下了,救了受伤的旅人,把他带到一家旅店,给旅店老板钱请他照顾伤者。

  这个结果应该让我们更谦逊一些。我们的善心和价值观居然被虚假的紧迫感轻易地毁掉,让人既困惑又恼火,既羞愧又郁闷,但这是真的!我们的天性和价值观总是受到此类小事的阻碍,必须不懈努力,不让时间压力和一大堆要做的事毁掉我们做好人的能力。

  我们究竟能给社会带来什么?

  该怎么做?行动起来,听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一切始于足下。首先,理解现实,明白现实对我们有影响,意识到我们的精神、心灵和价值观确实受到了污染,我们被污染包围,其影响不可小觑也不可忽视。面对种种影响因素,我们的态度必须是积极的,警觉的,严格要求自我。

  显然,要想改变什么,就必须付出努力。无论如何,不能轻视对手。读到上文中引述的那些研究结果后,我确信这样一点:我们自以为很聪明,其实没那么聪明。我们错误地以为自己面对坏的影响时拥有强大的力量,不受其控制。恰恰相反,我们很容易被影响,往往估计不到影响究竟有多大多深。心理学和神经营销学大量深入研究如何影响和操控人,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数据,重点就在于令我们不去思考,不动脑子,忽视我们的内心生活。

  前一段时间,电视上出现了对心理治疗和服装进行比价的广告。与苦苦反思自己相比,不经脑子大笔花钱显然是更容易让人精神振奋。这个广告在我看来很有代表性,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各种危险。此类广告很多,都打同一种牌:不用去看心理医生,花钱买开心就好。看似很有趣,实则会产生很坏的社会影响,因为它们拿两种完全不相干、性质根本不同的排解方式来做对比。而这种错误想法如今越来越普遍。

  上个世纪初,斯蒂芬·茨威格 ( Stefan Zweig ) 写道: “在我们今天这样的时代,新的生活方式扼杀了人的各种内在的专心致志,就像一场森林大火把动物驱赶出自己最隐蔽的窝一样。 ”

  这种状况一直存在,但越来越严重,变化得越来越快,当今社会所具有的非人化力量通过各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对策还是有的,比如与自然环境保持紧密联系。正念的价值观与皮埃尔·哈比所维护的生态保护价值观有很多相通之处。两者是互补的。都是一种情感的联系,激发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意识到我们对自然的依赖。

  多项研究指出,生态保护价值观与正念价值观不仅相通,甚至可以绝对并行不悖。这些研究极为重要,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人们总是说: “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生态保护意识有太多限制,这不行那不可以,责任太大,让人觉得很烦,还会降低人们的生活品质,所以不太想参与其中。 ”采用冥想的方式可以令我们更加敏锐地感觉到自己细微的情绪。当面对一幅广告画,画中的餐盘里堆满了食物,修习冥想的人心里会出现这样的声音: “不要,这样不对,有问题。 ”这种敏感可以将我们从过度消费的物质主义污染中拯救出来。

  我们有幸活在一个极为丰富多彩和激动人心的时代,但这个时代比过去任何时代都需要我们 (即使没有参照和价值观) 至少拥有冥想修习所谓之 “意念”(Intention)

  最后,还有一种对策:不要把生活品质过多地建立在物质主义元素之上,重视当下的存在感,利他的存在感,感受自己的情绪,这种价值观会带给我们幸福感,跟生态保护毫无冲突。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美妙无比。我们有幸活在一个极为丰富多彩和激动人心的时代,但这个时代比过去任何时代都需要我们 (即使没有参照和价值观) 至少拥有冥想修习所谓之“意念 ”( Intention ) :知道自己身处何处,想要去何处以及我们希望努力达到何种目标。

  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为我们无法或者说无法仅凭一时冲动改变世界,我们需要持久坚持。因为改变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破坏不对的东西,还需要创造你想看到的好的东西。因此,如果我们自己不具备我们希望世间出现的美德,如果我们不尽力体现这些美德,我们不可能“传染”给他人,也不能克服困难,攻克对手。

  近几十年来取得的进步让我们有理由心存希望。我们总算明白了,尽管拥有聪明才智,人仍然是脆弱的、需要互相依赖和依赖大自然的。对自身的脆弱及其相关危险的意识很可能令我们获救。

  给我启迪的人

  蒙田( Montaigne 1553~1592 )每次重温米歇尔·德·蒙田的作品,总会让人记起平凡生活的滋味。看他如何巧妙地回答假象对话者的提问: “今天什么事也没做。 ” “怎么?你难道没活着?生活不仅是最基本的,也是人最重要的事之一啊……”蒙田提醒我们,有时候我们什么也没做,但我们一直在生活啊!

  他还教给我们智慧和思想开放,比如:周游欧洲时,他曾后悔没有把厨子带在身边。是因为不喜欢当地食物,想要自家厨子做几盘法国西南部的名菜来打打牙祭?才不是呢!恰恰相反,他想让厨子学会几道异国菜肴,回家之后招待好友品尝。开放的思想和智慧有时见于日常小细节。不,不是“有时” ,应该说“总是” 。

  真正的智者并非以言论见著,而是凸显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这就是为什么蒙田是我喜爱的大师之一,为什么他给我以启迪。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梭罗被称为“美国的第欧根尼 ” 。在《论公民的不服从 》中,他首次提出了非暴力的公民行动,启发了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并且证明,一个人坚定而具有榜样性的行动能够带动其他人。在《无原则的生活 》 ( Life Without Principle ) 中,他批评了对行动的“痴迷 ” : “我认为这种无休止的行动什么都不是,甚至比罪行还不如,有悖于诗意、哲学,甚至有悖于生命本身。 ”在代表作《瓦尔登湖》里,梭罗赞颂了孤独自处但对世界和生活保持开放心态的人生。

  梭罗是现代生态保护者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尤其是《梭罗日记》 ,贯穿其中的是如下信念:只有与自然保持共处,人才能体验富足完满,保有健康并增长才智。若是远离自然,则身处险境。

  我对如何投入生活的三大建议

  1.清除数码的毒害

  怎样才能更好地投入生活,活在当下?比如,摆脱对数码产品的依赖?

  改掉早晨起床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电脑,查邮件、查微博更新的习惯,第一件事变成 — 坐好,呼吸,冥想。

  下定决心,一天之中少接几次电话,少回几封邮件,集中精神做好手头的工作或是陪伴亲友。在想改变世界之前,甚至在想改变自己之前,最好以回到自己的内心为始,观察内心的动静,选择打理好内心的问题,然后开始回到生活的轨道,清楚认真地思考我们要做的选择。

  改变从这里开始。独自做出更加努力投入生活的决定,也会让身边的人感觉到我们更多的陪伴和关注,这样做很快会带动其他人。

  2.正念饮食

  面对一道菜或一份食物时,我们有没有能力听从自己身体的需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我真的想吃吗?我是不是真的需要吃下眼前的东西?我要勉强我的朋友或孩子吃完他们盘子里的食物吗? ”

  此外还有很多可以做的:每次尽量点最小份的食物。劝人不要过量饮食,阻止这种不健康的倾向。孤军奋斗很难,所以要联合大家一起来接力,劝阻浪费和暴饮暴食。

  3.培养感恩之心和宽容

  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要牢记,我们的全部幸福都来自于周遭的一切:要感恩!所以,每天:为另一个人做件事 (微笑、安慰、赠予、帮助、祈祷) ;为地球做件事 (欣赏、感谢、保护) ;别忘了为我们自己做件事 (让自己享受片刻、安静片刻、正念片刻) ;热爱一切,生活很美好!多一些给予,分享的时候生活更美好!

本文摘自《我愿意改变》


   观念危机,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健康危机,我们的世界怎么了?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们感觉很无力。四位大名鼎鼎的智者同时也是四位畅销书作者为每个人面临的困局,为时代的病痛给出良方。没有人能够置身世外,改变自己就改变了世界的一部分!
几位作者首次合作的这本《我愿意改变》中,结合各自的经验和才华,揭示了找到和谐生活的新方法,并且提供了如何践行的实际步骤。字里行间传递给读者: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每个人需要做的就是点燃自己手中的蜡烛,如此,方能照亮我们存在的世界。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