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地走上街头,为陌生人拍照,与他们交谈——尽管没受过专业训练,布兰登·斯坦顿凭借恒心和亲和力描绘出纽约人的群像,也让自己名声鹊起。
布兰登·斯坦顿每天都要这样度过几个小时:走到一些完全陌生的人面前,请求他们允许他拍照,并且回答一些或许能让奥普拉·温弗瑞脸红的私密问题。
一个礼拜二,在纽约皇后区东村,29岁的乔纳森·昆明斯正往一家餐馆里搬运啤酒,斯坦顿靠上前去,得到允许后为前者拍了一张照片,然后发问:“你人生中最难过的时刻是什么?”大概是觉得来者挺面善,昆明斯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
“我最难过的时候啊,就是在拉斯维加斯和别人打架而被捕那回啦。”
斯坦顿的摄影技术一般,但凭借毅力和友善,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功。他在“脸谱”网、微博和“纽约人”网站(HumansOfNewYork.com)上定期上传照片和访谈记录,3年内累积了100多万粉丝。
现在,他把数百张照片和采访记录编成了同名书籍,造就了又一个奇迹:该书上架才一周,就跃居《纽约时报》精装非小说类畅销书榜榜首。2015年4月份,由重庆出版社引进的《人在纽约》中英文对照版将上市。
29岁的斯坦顿来自亚特兰大,没有受过任何新闻传播方面的培训。他这辈子拥有过两部相机,但从来没学会怎样正确使用它们。2010年搬到纽约时,他刚被芝加哥一家期券交易公司解雇,在这举目无亲的城市里,他决定实现一直以来的抱负:每天拍10000人的照片,描绘他们在纽约所处的位置,制作某种意义上的城市人文地图。随着时间推移,他调整了工作方向,开始采访拍照对象,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奋斗、失望与希望。
“最开始确实有点泄气,每当对方说‘不’,我都特别失落。”斯坦顿坦言。他的恒心渐渐吸引了关注者,在他的网站上热情留言的多数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当发现在“脸谱”已有超过20万追随者,斯坦顿觉得该把拍到的照片收进一本书里了。只有麦克米伦集团旗下的圣马丁出版社愿意将这本特殊的著作出版。责编雅妮芙·索哈表示:“斯坦顿有与陌生人建立联系的罕见天赋,此书不仅靠照片吸引人,故事同样有趣。这跟他与别人打成一片的能力突出有关,并且,他擅长传达出每个人作为个体的不同之处。”
11月早些时候,亚马逊网站将收录有400个人的照片的《纽约人》评为今年10月的“月最佳图书”。《出版者周刊》的一篇评论则提到:“《纽约人》中没有评判,只是观察——在很多例子中是怀着尊敬的心去观察,读起来足够励志,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视觉体验。”
那个礼拜二早晨,斯坦顿在皇后区东村的人行道上寻找素材。他在纽约的每个行政区都留下了足迹,但更偏重于曼哈顿,因为那儿人流最密,街头生活也最丰富。他喜欢戴一顶棒球帽,把帽舌拉向背后,穿一件灰色连帽衫,脚下是新百伦休闲鞋,尽量让自己看起来随意些。需要跟陌生人交谈或为其拍照时,他往往会蹲下来,或直接坐在人行道上。他解释说:“这么做,都是为了尽可能让我看起来没有威胁,我降低嗓音,放低身段。”
这个礼拜二,斯坦顿的第一个拍照和采访对象是鲁本·罗拉——一名坐在酒吧外、脚边放着四大瓶洗洁精的43岁维修工。鲁本爽快地同意拍照,跟斯坦顿聊起他之前的生活,说自己当年在多米尼加打棒球,如果不是因为一次交通事故,没准现在还是运动健将。罗拉撸起裤脚,向斯坦顿展示小腿肚上的伤疤。“那次事故毁了我的生活。”他说。
稍后,斯坦顿碰上了60岁的服饰经销商伊格纳西奥·奎勒斯,正在遛狗的奎勒斯跟斯坦顿谈了几分种,回忆了一位老朋友的死,以及自己的事业的波折。
本文摘自《人在纽约》
《人在纽约》一书是基于一个拥有超过百万忠实粉丝的博客制作而成的。作者布兰登·斯坦顿于2010年夏天开始几乎每天行走、拍摄于纽约街头,汇集了上万张照片,从中精选了四百余张,成为本书。那些来自于被拍摄对象未加修饰的言语,反映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本书的画龙点睛之笔。它使照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纽约人的幽默,坦诚和人性,也在一张张照片中展现无遗。它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纽约这个城市的精神,成为纽约精神最精湛的代表。朴实的画面,简单的语言,却有瞬间击中人心的力量。一幅照片、一段对话,就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故事,带给人深思与感动。是一部有思想、有深度、有话题性、有时尚元素、有可读性、传递人生正能量的作品,可谓纽约版的“看见”,看见芸芸众生世间百态,承载人类共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