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后,摆在列宁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燃料短缺。在1917~1922年时,新生的红色政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派人四处收集一切可以作为燃料的东西——石油、煤炭、页岩油、泥炭甚至是木材——恐怕谁也想不到一个已经进入工业时代的国家,木材在整个国家的燃料体系当中还是占有很大的比重。
和其他的工业国家一样,俄国最初也是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十月革命前,俄国在顿涅茨克、莫斯科州、乌拉尔地区和远东地区已经开发了很多大型煤矿。在俄国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这些煤矿的地面设施被白军在败退前彻底炸毁,许多矿井还被注了水,而且由于战乱,很多矿井因长时间无人维护发生了坍塌。1913年沙俄一年的煤炭开采量是2920万吨,到1922年战争基本结束,这一数字已经锐减至1120万吨——只有战前的1/3强。
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说白了都是能量的转化,这其中必然要选一种能源作为基础。在农耕时代,一切生产都是建立在人的体力加上少量水力、风力的基础之上;而所谓的工业时代,从这个角度说最大的进步就是把基础能源变成了矿物燃料。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能源对现代工业意味着什么——没有能源,我们周围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将停滞。
1917年后的俄国,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老电影《列宁在1918》里讲的主要问题就是战争时期的饥荒,当时百废待兴的俄国工业面临着崩溃的境地,苏维埃政府在各个农业地区强行从富农的手中征粮,但这还远远不够,你还得把粮食运到各大城市去,在电影里有这么一句台词“运粮食的火车就要来了”——在当时,由于缺乏燃料,俄国常常连让火车开起来的煤都凑不够,粮食运输因此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列宁在各种会议上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务必能让所有的火车都开得动。
除了煤炭产业外,当时俄国的石油工业也受到了极大破坏。前文提及了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英、法、土干涉军曾经一度占领了阿塞拜疆的巴库,在这段时期油田设施因为无人维护加之故意破坏,也已经损失殆尽。更麻烦的是人力资源的缺乏,战争期间一部分石油工人被征召上了战场,此外在被土耳其占领期间,大批亚美尼亚工人被迫逃离了巴库,因为土耳其人和亚美尼亚人民族仇恨由来已久,在奥斯曼帝国时代土耳其统治者就曾对亚美尼亚人展开过大屠杀。1913年巴库共有石油工人3万多,石油开采量可以达到1030万吨,到1920年巴库被重新解放时,只剩下1万多石油工人,石油开采量已经跌至不足390万吨。
由战乱导致的能源不足成了俄国经济最大的问题之一,但也给它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借战后重建的时机来改变能源结构。
在20世纪初期,特别是“一战”结束后,人们对现代工业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石油将取代煤炭成为新的核心能源。对比煤炭,石油的优势非常明显:液态的燃料使得机械的设计变得大大简化。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仅仅以煤炭为燃料,那么你该如何设计飞机和汽车呢?(1885年德国工程师戈利伯•戴姆勒发明了第一台燃油发动机。)
在19世纪末,英国海军的一组统计数据更能说明石油对比煤炭的优势:烧煤的蒸汽机要达到最大转速需要4~9个小时,而以汽油做燃料的内燃机只需要5分钟;同样吨位的船,装满燃料煤需要500人工作5天时间,可是要加满油,只需要12人工作12个小时;要得到相同的动力,操作一台燃油发动机的工作量只有燃煤发动机的1/3,而且以重量来计算,燃油的消耗量只有煤炭的1/4。综合计算之后,一支船队如果以油为动力,一次补给之后的活动半径是以煤为动力的船队的4倍。
所以,“一战”结束后各国开始了一场以石油为核心的军事革命。当时,英国海军40%的舰艇已经用油作燃料,此外英军在战争期间共计装备了10.5万辆卡车和4千架飞机;法军在1914年战争爆发前只有卡车110辆、牵引车60辆、飞机132架,到1918年猛增至卡车7万辆、飞机1.2万架;在战争后期,美、英、法在西线战场平均每天消耗石油12000桶。法国将军福熙在1917年12月曾对总理克莱蒙梭说:“如果不能及时供给石油,我们的军队立即就会瘫痪,这将迫使我们不得不在对协约国不利的条件下媾和。”
对石油而言,“一战”就像一支助推火箭,把它直接推到了能源的王座之上。“一战”结束后,石油成了决定军队技术水平的根本要素,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存亡。军工的发展,又进一步让石油成了这个工业体系的王者。
战争是工业体系的破坏者,但如果发生在“恰当”的时候,也会是产业升级的最佳“协调者”。和平时代,技术更新换代往往面临旧产业已成型、尾大不掉的问题,而战争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直接的手段。对于当时的苏联而言,这一条同样适用。布尔什维克党高层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国内战乱平息之后,俄国从1921年开始推进国家的战后重建,即《全俄电气化方案》,当时列宁反复强调石油在新工业体系下的重要性,他在联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提到:
“在俄罗斯诸种能源品种中,石油占据着特别的优势地位,这是由其开发的简易程度和运输的便捷程度决定的……对石油的开发正开始取代煤炭开发的地位,许多经济学家确信,我们达成电气时代之前的过渡时期将是一个石油时代。”
本文摘自《石油战争》
本书以油价大跌、卢布贬值、美俄石油斗争为背景,将中东战争、车臣战争、美苏争霸、苏联解体等重大历史事件与现今的乌克兰内战、克里米亚之争等时事热点串联起来,向读者解读事件背后的地缘、政治因素,如石油美元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欧三家在中东地区的博弈;美国如何与沙特联手通过低油价促成苏联解体。书中还将会详细介绍近期乌克兰危机的由来,以及俄、美、欧之间的博弈和中国的石油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