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克亲自发动的这场抗通胀大战,是对他智慧和毅力的双重考验。他断然否认自己是赌徒。他说,他玩的赌博游戏,充其量不过是在家里和家人一起玩“大富翁”这种游戏。那时,我们在家里也都陪孩子玩这种游戏,确实跟那种事关重大的决策完全是两码事。沃尔克认为,一旦传统的办法无济于事,就得探索新的路径,虽然新办法是未经证实的策略,那也只能如此。市场最初的反应是正面的,欧洲诸国对他的举措持肯定的态度。沃尔克赢得了这一美誉:“25年来第一个拿了那份薪水、做了该做的事情的美联储主席”。
客观世界总是复杂的,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按照理性预期理论,抗通胀手段会使短期利率飙升;另一方面,对通胀下降的预期又会使长期利率下降。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十年期国债利率随着联邦基金利率一起上扬。这就不得不使人怀疑理性预期的理论是否站得住脚。但是,沃尔克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明白理性预期理论在现实中得到证实,需要一定的条件。他认为,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不降反升,乃是因为美联储的公信力存在问题,市场怀疑这种政策的持久性。沃尔克坚信自己的路是走对了的,因此放手让利率自由浮动,而将货币发行总量作为紧紧对准的目标,让市场深信这是美联储负责任的政策,是新的综合性政策的象征。他吸取联储前主席伯恩斯的教训,不能半途而废。但是,美国当时的通胀是非常顽固的,一两剂猛药下去,短期内也难于奏效。
当经济运行处于某种失控状态时,无论是通胀、通缩,还是金融、债务危机,采取应对措施时,一要拿得准,二要坚持到底。顶住各种压力,面临一时挫折也不为所动,实在是非常难的事情。浮士德为了获得无穷的知识,拿自己的灵魂和魔鬼做交易;而沃尔克实施的盯住货币总量目标的政策,一任利率自由浮动,等于将他的全部家当都抖搂出来,和货币主义者做交易。沃尔克在美联储的老同事亨利R26;沃利克曾经担心,这种浮士德式的买卖可能会使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沃尔克则说:“有些时候,你不得不与魔鬼做交易。”此话充分表达了他的自信心。有意思的是,沃尔克并不是在任何问题上都充满自信的。他和沃利克在纽联储共事时,同时喜欢上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沃尔克认为自己身高过当,相貌平平,始终鼓不起勇气和她约会。沃利克不必和沃尔克有任何较量,就毫不含糊地把梅布尔R26;布朗娶回家了。事后沃尔克承认,沃利克不算偷走了布朗小姐,是他自己胆量不够。但是,沃尔克对自己的智慧则是充满了自信,做起事情来毫不犹豫。
美联储的高利率政策,遭到了国会的强烈反应。有人扬言要联储主席的人头——要弹劾沃尔克——甚至质疑美联储是否有必要存在。卡特总统对沃尔克也很不满,虽然他不能直接去干预沃尔克的政策,但是其对美国经济短期内造成的严重影响,作为一个谋求连任的总统来说,是不可能不关心的。卡特认为,他后来之所以败在里根手下,主要是美联储的政策使然。里根当选之后,情况并未改善,通胀依然高企,失业率达到8.6%。虽然里根同样不满,但是他认为美联储应该是独立的,总统无权威逼美联储主席下台,也不能撤换任何理事。里根的竞选口号是减税,刺激经济,但是减税直接减少财政收入、扩大债务,从而引发通胀预期。所以里根上台之后,美联储的形势似乎更加严峻。
沃尔克坚持认为,必须削减财政赤字,在此基础上再对税收政策作出最后的决策。沃尔克谦恭而强硬的立场,使得里根无可奈何。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和里根总统达成谅解,里根同意增税,削减赤字。里根内心的盘算是,到1983年沃尔克任期届满时,让他走人。但是,总统也拗不过市场的力量。他入主白宫之后两年,沃尔克已经成功地把通胀降低了三分之二。等到里根面临对沃尔克去留的抉择时,他找不到第二位人选在形象、地位和业绩上能和这位美联储主席匹敌。虽然在沃尔克的压力之下,里根有违竞选时的许诺,被迫增加税收,但是,他上任之后美国经济逐步好转,走出高通胀的困境,这是明摆的事实。当美国的经济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时,选民是不会纠缠在一两件事情上责问总统竞选时的承诺的。事实上,正是沃尔克的功绩,里根在连任竞选时,才有底气向选民提出了充满信心的问题:“和四年前相比,你们的生活是好了,还是坏了?”
美国国会对美联储构架的设计和理事任期的确定,有一番精心考虑,以防止行政当局干预其独立决策。美联储理事的任期是14年,任期的时间是交叉的,因此,每位总统在任期内先后最多可以任命两位理事。但是,获得连任的总统有机会任命四位理事。沃尔克能够顶住国会和总统的压力,执行一条对美国经济长期发展有利的政策,除了他个人的智慧、能力和意志之外,还得益于理事会多数成员的支持。不过,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主席也只有一票,孤掌难鸣,独木难支。里根的连任使他获得了任命四位理事的机会,当这个“四人帮”开始左右局势之后,沃尔克执掌下的美联储就逐步失去了独立性,为现政府服务的倾向性日益明显。国会设计的这个制度再巧妙,也还是有缺陷的。从行政当局方面来说,它毕竟受到竞选承诺的压力,更有现实中就业、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企图左右美联储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不难理解。再者,国会本身也有就业和支出的压力,也在干预货币政策。无论是政府还是国会,都面临着短期和长期利益的权衡,都必须作出一定的妥协和平衡。
如此看来,要作出独立的货币政策是多么困难。在崇尚权力制衡的美国尚且如此,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其难度就可想而知。问题是,为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否应当朝着独立货币政策这个方向去努力?中央银行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不能有过多的政策目标,过于宽泛的货币政策目标必定是造成宏观经济混乱的根源。
沃尔克的政策从一开始就饱受争议。在美国通胀如脱缰之马完全失控之时,他容易得到多数人的谅解。但是,随着通胀的下降、美元的升值,美国的竞争力开始下降,弱化美元的呼声又强硬起来了。美国生产力的提高,跟不上美元的升值幅度。沃尔克作为联储主席所应对的,不是简单的理论问题和一般的实践操作问题,更多的是政治问题。
美国不乏市场经济的原教旨主义者,信奉不受政府任何干预的教条。沃尔克则反对不受任何制约的放松管制。1987年5月1日,美联储理事会不顾沃尔克的反对,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决定,批准花旗银行、信孚银行和J.P.摩根承销债券。这实质上打破了1933年国会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商业银行不得兼营投行业务。沃尔克此时已经无法控制美联储的政策倾向,因为里根任命的四员大将秉承总统的政治意愿,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沃尔克,使美联储的政策逆向而行。
媒体认为,沃尔克在理事会上遭到如此挫败是罕见的。但是,这只是开始,沃尔克此后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沃尔克最终辞职出走,不是他的失败,而是美联储独立实施货币政策的失败,是美国经济的挫折。也许只有二十年之后,人们才会明白这个道理。沃尔克力图扫除的,是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道德危害,正如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一剧中所言:“宽容之下,作孽之胆壮焉!”
本文摘自《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
保罗-沃尔克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美联储主席,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金融泰斗之一。
这位“温柔的金融巨人”身高逾两米。比身高更突出的,是他辉煌传奇的职业生涯:20世纪70年代,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和美元危机;70至80年代中,在美联储主席任上,成功制服恶性通货膨胀;2009年,应奥巴马之请再度出山,应对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自1963年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被六位总统委以重任。
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沃尔克成功驯服高达两位数的通胀怪兽,创造了“沃尔克奇迹”,为美国此后的经济繁荣增长奠定了稳固基础,被誉为“过去20年里美国经济活力之父”。
更为宝贵的是,他刚正耿直,坚毅执着,忠于公共利益,不迎合任命他的总统。沃尔克罕见地不谋求聚敛个人财富,他放弃投资银行提供的高薪,长期过着算得上是清贫的生活,其高贵、正直和独立的品格倍受世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