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0年的总统大选中,约翰R26;肯尼迪以微弱优势击败理查德R26;尼克松。此后,肯尼迪认定古巴和国际收支失衡是美国面临的两大难题。[31]古巴问题容易理解。在那个时代,一些极端者甚至拒绝用红墨水写字以避免被打上同情共产主义的烙印。但是对于国际收支,除了少数金融家和教授以外,几乎没人关心这个问题。罗伯特R26;卢萨当时已成为纽联储的高级副行长,他是关心此问题的少数人之一。他在这方面也十分博学,大家有问题都求教于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保罗R26;萨缪尔森以其经典的经济学基础教科书培育了数百万计的美国人,也以其聪明才智和数学功底在同侪中光芒夺目。他曾在肯尼迪的主要经济班底中任顾问。他还把卢萨推荐给这位当选总统,作为财政部分管货币事务的副部长这一关键职位的人选。[32]而卢萨的任务就是去解决国际收支问题。
肯尼迪担忧什么呢?在1960年大选之前两个星期,《纽约时报》头版登载了一篇文章:《肯尼迪誓言捍卫美元价值》,该文就像晴天霹雳,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33]此前,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意识到美元处于危境之中,但肯尼迪的承诺触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没有人希望看到美元价值的下跌。几天之后,共和党方面也开出了类似的定心丸。[34]骤然间,每个人都变得紧张起来。
肯尼迪的许诺意味着美国将继续在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比价上用黄金兑换美元。该承诺指向的对象是通过跨大西洋贸易向美国出口货物而持有美元的外国央行——法国向美国出口红酒,意大利出口奶酪,尤其是德国,他们向美国出口大众汽车。美国自1933年以来就没有再承诺用黄金换回美元,当时富兰克林R26;德兰诺R26;罗斯福总统曾宣布,除了首饰外,美国公民私藏黄金是非法的。
美国承诺用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的价格赎回美元,构成了世界支付体系的基础。美国的这一承诺,再加上世界货币之间的固定汇率安排,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监督之下。这一体制创建于1944年7月在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的为期三周的国际会议。在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布雷顿森林协定》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大宪章”,直至1971年8月解体。
在沃尔克看来,《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出台是“知识能量爆发”的产物,而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35]盟军于1944年6月6日(被称为D日)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后的一个月,富兰克林R26;罗斯福总统就邀请各同盟国代表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共同设计战后的货币和金融体系。罗斯福意识到血战仍将持续,但他坚持认为:“虽然为了争取解放,此刻激战犹酣……但自由人类的代表……应当对未来经济合作的持久机制进行谋划。”[36]罗斯福相信,“经济疾病是高度传染的”,国际贸易是缓和世界冲突的解药,是避免另一场世界大战的疫苗。他说:“商业活动是自由世界的生命线。”[37]
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亨利R26;摩根索是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代表团的团长。1944年7月1日,他抵达了布雷顿森林这个在怀特山中沉睡的小村庄。此地之所以为外人所知,主要是因为它曾作为饱受花粉病之苦的病人的避难所,而非作为世界银行家的聚会之地。摩根索离开酷暑难耐的首都华盛顿,抵达小镇后甫一呼吸山里清凉的空气,最先想到的是应该把羊毛袜子带来。[38]跟他一起在华盛顿山庄会议中心开会的,是来自44个国家的700多位代表,其中包括16位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39]
美国代表团中包括时任美联储主席马瑞纳R26;伊寇斯,以及一批实力超群的政治家:助理国务卿迪安R26;艾奇逊、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罗伯特R26;瓦格纳等。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R26;梅纳德R26;凯恩斯亲率英国代表团参会。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著作,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学派”。英国代表团中也不乏学术界精英: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丹尼斯R26;罗伯特森、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莱昂内尔R26;罗宾斯等。
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绝大多数国家代表都赞同美国和英国的提议:政治家崇尚权力,而少数学者则渴望获得青睐。缺席会议的是几个轴心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以及一些中立国家,知名的有瑞士——那里是强健的国际银行和外汇投机机构的母国。阿根廷也因“持续支持轴心国”的立场而未在邀请之列,被认为“不适合与联合国在一起开会讨论重要的战争和战后问题”。[40]新罕布什尔州的这次会议是同盟国行动的一部分,就像诺曼底登陆一样。
《布雷顿森林协定》是约翰R26;梅纳德R26;凯恩斯和哈里R26;德克斯特R26;怀特的主意。后者任美国财政部经济学家,是美国代表团中唯一的技术专家。[41]该协定的目的是恢复国际贸易的昔日荣光。一战爆发前,国际贸易在整整一代人的时期里空前繁荣。1914年前,多数国家实行金本位制度,通过承诺用黄金兑换纸币来保护公民免遭通货膨胀之苦。每种货币的黄金含量也确定了不同货币之间的固定汇率。1英镑兑换4.86美元,1美元则可兑换5法国法郎,如此这般。像总部坐落在伊利诺伊州莫林的美国农机巨头迪尔公司就会知道,把拖拉机运到利物浦、马赛、堪萨斯城能赚多少美元。在没有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做国际贸易不比到镇上逛跳蚤市场复杂多少。
二战后恢复金本位的问题在于,美国一个国家几乎拥有了世界全部的黄金——价值达200亿美元,深藏在诺克斯堡的仓库中。[42]除了美国,没有哪个国家能守信地将本国货币兑换成黄金。《布雷顿森林协定》将国际支付体系与美国的家藏挂钩。而这一切又都系于美国的承诺,即按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比价兑换美元;同时,每个国家都同意本国货币与美元按固定汇率挂钩。基于美元的固定汇率体系,要求央行承诺在议定汇率上买卖货币。如能成功,则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模拟出并达到了金本位的稳定效果。
《布雷顿森林协定》框架下的固定汇率还可避免“大萧条”时的贸易战重演。当时各国为了鼓励本国出口,竞相贬值本币。新西兰和丹麦之间的“黄油大战”表明竞争性贬值徒劳无效,两败俱伤。[43]新西兰在1930年率先贬值本币,以人为降低其黄油出口到英格兰的有效价格,期望对价格十分敏感的伦敦市民能多买新西兰黄油。丹麦则以报复性的本币贬值来对冲新西兰的优势。这场大战持续到1933年,两国的黄油出口量都仍停留在原地。竞争性贬值倒是令英国消费者大快朵颐,因为新西兰和丹麦的竞争使他们买的黄油更便宜了。但再没有别人能从黄油大战中得到好处,也许瑞士的外汇投资商除外吧。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固定汇率制度,使各国政府和央行陷入了与一代货币投机商持久作战的境地。央行试图平抑供需力量以维护固定汇率,而投机商则不遗余力地靠央行无法制止贬值来获利。投机商卖空弱势货币,期待能在其贬值后以低价买回。在早期的小规模遭遇战中,英国官员谴责被称为“苏黎世侏儒”(the gnomes of Zurich)的国际银行家对英镑发起的大规模“投机性攻击”。[44]“侏儒”的称谓是虚构的,但投机商却不是。
本文摘自《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
保罗-沃尔克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美联储主席,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金融泰斗之一。
这位“温柔的金融巨人”身高逾两米。比身高更突出的,是他辉煌传奇的职业生涯:20世纪70年代,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和美元危机;70至80年代中,在美联储主席任上,成功制服恶性通货膨胀;2009年,应奥巴马之请再度出山,应对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自1963年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被六位总统委以重任。
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沃尔克成功驯服高达两位数的通胀怪兽,创造了“沃尔克奇迹”,为美国此后的经济繁荣增长奠定了稳固基础,被誉为“过去20年里美国经济活力之父”。
更为宝贵的是,他刚正耿直,坚毅执着,忠于公共利益,不迎合任命他的总统。沃尔克罕见地不谋求聚敛个人财富,他放弃投资银行提供的高薪,长期过着算得上是清贫的生活,其高贵、正直和独立的品格倍受世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