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2-13所示,2月行情的特点很鲜明,从1991~2012年的22个2月行情中,17个上涨5个下跌,上涨是大概率事件,此外2月独有的特点就是风险极低。因为单纯从涨多跌少的月份看,3、4月也是拥有类似的特点,但不同的是3、4月下跌时跌幅很大,即一旦持续下跌力度会很大,而2月则不同,即便是下跌幅度也很小,最大的下跌幅度也不过是2001年的5.15%而已,这是其余11个月中所没有的特点。这对股民操作来说非常关键,能够以最小的风险博弈最大的收益,所以笔者总结认为,如果1月是决定全年行情走势的话,那么2月就是最适合买股、持股的时间,不仅可以做年报行情,更可以做一些固定在2月出现的热点和板块,此外2月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特殊事件,那就是春节(即便是春节在1月下旬出现,由于春节长假的因素,也会在2月开始春节后的行情),春节附近市场走势比较强势,所以这么多的利好因素在2月出现,使得2月行情是比较甜蜜的。
“牛市长阴与熊市长阳”效应
说到2月行情风险小,适合股民操作,很多老股民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那就是2007年的2月27日,沪深两市曾出现了单日暴跌接近9%的情况,这不也是出现在2月吗?的确,如果单独看这一天走势的确是风险,但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开,就会发现在“2·27”单日暴跌的前后,股市是处于持续反弹的周期中,这样实际上股市自身走势就消化了大跌的影响。其实“2·27”暴跌更多是源于“牛市长阴与熊市长阳”效应。所谓“牛市长阴与熊市长阳”效应,这是笔者在《赚在起跑线:股市赢家模式》一书中总结的,历史上最大的单日涨幅不是出现于牛市,而往往出现在熊市中;同样,历史上最大的单日跌幅并不是出现于熊市,而往往出现于牛市中。
自从1996年12月26日A股市场施行涨跌停板制度后,以沪指为例,最大涨幅出现于2001年10月23日,当时管理层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这让持续下跌了4个月的股市终于有了一丝暖意,当天沪指大涨9.86%,深成指大涨10%,这成为A股历史上的最大单日涨幅,除非以后A股取消涨跌停板制度,否则这一纪录很难被刷新了。第二大涨幅和第三大涨幅都出现在股指从6124点一路跌到1664点的熊市过程中,即来自2008年的9月19日和2008年4月24日(如图2-14中标注位置所示),其中沪指涨幅分别为9.45%和9.29%,尤其是2008年9月19日,在印花税单向征收的刺激之下,沪深两市出现了全部个股、权证、封基集体涨停的走势。而自从1996年12月26日,A股市场施行涨跌停板制度后,A股历史上最大跌幅出现于1997年2月18日,沪指跌幅为8.91%,同年5月22日出现了A股历史上单日第三大跌幅,沪指下跌8.83%,而这期间正好是股市在一波小牛市的上涨中。而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在2月27日和6月4日的下跌中(如图2-15中标注位置所示),沪指跌幅分别为8.84%和8.26%,为历史上单日下跌排行榜上的第二大跌幅和第五大跌幅。
为何熊市中出现单日长阳,而牛市中反而容易出现单日长阴呢?这是源于持续的上涨之后,市场积聚了较多的风险,只是这样的风险被牛市激昂的情绪掩盖,最后当这些风险因为外界某一个刺激而集中释放的时候,便会出现惊天动地的走势;同样,熊市出长阳也是类似的情况。极端走势对于技术面、基本面、心理面等单一的分析方式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杀伤力,往往这些分析方式在极端走势面前都变得十分苍白,甚至是毫无作用的,在这种状态下唯有市场本质因素在起作用,即资金的逐利性,以及趋势变化的积累效应。任何资金都是以赢利为第一目的,所以当风险来临的时候,先知先觉的资金势必会率先逃离,当相关操作所带来的影响积累之后便会形成非常明显的变化,随之后知后觉的资金也加入其中,这样便出现了“量”变后的“质”变,走势上也就出现了一边倒的极端情况,且“量”积累得越多,其质变时威力越大。
虽然“牛市长阴与熊市长阳”效应表面上似乎与2月效应关系不大,但从股民操作角度来说,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股民深思。2月是一年中风险最低的月份,但这并不意味着个股没有风险,不意味着不会出现单日极端的走势,股市的魅力很多时候就在于一些“黑天鹅”事件,在于一些我们无法预知的东西。所以说,无论是在2月,还是在其他月份,只要股市出现持续上涨行情时,股民都应该在头脑中保持着风险控制意识,避免得意忘形,因为越是持续上涨,越是行情走得非常顺利,越容易出现突然的大跌,所以保持警惕是股民在股市长期生存的必需。同样,在持续下跌的过程中,即便会有极端长阳,多数情况下反而是利用反弹撤离的时间,而不要轻易地抄底。所以借助2月这个A股风险最低的月份,笔者希望股民能够更多地学会心态上的平和,做到“涨可喜却不忘形,跌可悲却不气馁”,有了这样的心境,股民一定会在股市中获得更多的机会与收益。
春节红包效应与持股持币策略
前面提到过,2月行情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春节效应。而春节、国庆节是我国两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两个最长的假期,那么对于股市来说就是节日效应体现最为明显的时间段。而春节与国庆节又有所不同,春节主要是以农历计时的,所以其在我们常说的公历时间并不固定,有时候出现在1月中下旬,有时候在2月中上旬,时间的不同也会导致其时间效应显现存在差异;而国庆节是固定时间的,就是每年的10月1日,所以其时间效应更为突出,这个笔者会在10月行情篇中重点介绍,到时候也会将国庆节和春节效应作一个对比。
年份春节前一周涨幅春节后一周涨幅年度总涨幅
2012年3.753.32-
2011年1.681.01-21.68
2010年2.681.12-14.31
2009年1.859.5779.98
2008年6.46-2.23-65.39
2007年9.82-5.5796.66
2006年0.221.96130.43
2005年4.56-0.79-8.33
2004年1.20-0.61-15.4
2003年1.400.7410.27
2002年1.40-0.27-17.52
2001年-1.86-5.26-20.62
2000年4.778.6751.73
1999年0.803.8819.18
1998年0.741.88-3.97
1997年1.145.4330.22
如表2-1所示,这里笔者详细总结了自从1997年之后的春节前一周和春节后一周,以及全年总涨幅的数据,这里我们能够发现春节前后走势对于全年涨幅数据的相关度较差,没有1月月线与年线那么高的关联度,这说明假期效应的影响还是在于局部。通过对比,我们还是能发现春节前一周市场往往会收阳,而且无论市场处于牛市或者熊市,这一现象都存在,比如说2002~2005年和2008年是典型的熊市周期,但春节前一周依然收阳,而且涨幅比往年还要大。而时间推后,春节后一周的涨跌特性则不那么明显了,那么究竟是什么要素使得春节前一周往往是红盘收官呢?
笔者认为春节红包效应主要是由三个方面要素主导。第一,节前行情往往是消息面相对平静的时间,没有大的利空和利好。一般来说,节前消息面唯一的悬念就是准备金率和利率的调整,而管理层对此拿捏得比较好,加息、升准等相对偏空的消息会在节后开市前一天公布;而类似降息、降准等相对偏多的消息会在节前公布,以激发市场对节后行情的憧憬与期待,这是造成春节前一周大多是上涨的关键。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春节处于全年的开始,此时整个市场也处于相对宽松的大环境,虽然这个要素并不直接主导春节前一周上涨,但为整个市场走强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持股、持币资金的操作节奏。一般弱势格局下,春节前一周依然能够翻红,功臣主要来自市场因长假效应带来的做空动能减退,通过成交量也能够发现,每逢长假前市场量能总处于地量状态,而且持币过节的资金往往会尽快在周前期撤离,以便资金能够提取,所以在春节周的中后期,市场在节日气氛和一批持股过节资金的推动作用下会有小幅上涨。比如说前面提到的2002~2005年,以及2008年就是如此,其实更令股民记忆深刻的应该是2012年1月16日那一周的走势,经历了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下跌之后,此时市场的情绪已经非常低迷了,很多股民都在质疑春节红包效应,特别是当春节前一周的周一出现下跌后,股民已经不对上涨抱有任何希望了,但周二开始的中阳反弹开始,整个市场人气又被激活了,连续小阳反弹,最终周涨幅达到了3.75%,喜庆收官。
第三,市场的心理面和长假要素也是关键。中国人对于春节有着特别的感情,所以都希望讨个好彩头,这个在全球其他重要节日(类似圣诞节)时也会有体现,所以春节前一周市场很容易形成上涨的趋势,甚至可以说大量资金都在此时等待任何可能出现的上涨机会来做红包行情。此外,面对着春节这样7~9天的长假,市场预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虽然谁都无法预测长假期间外盘走势的强与弱,但有一点无法回避,那就是即便外盘走弱,也很难出现连续数日下跌的格局,而对于A股来说,处于弱势周期中每一次外盘走弱就容易导致破位,那么长假的中断反而能够让市场情绪有所缓解,避免市场大跌的出现。以上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春节红包效应。不过对股民来说,股市中从来没有“红包”,资金的特性是逐利而不可能到股市做慈善,因此所谓的红包行情更多的是噱头,其本质是节日和特定周期下的短线机会。既然明确是短线,那么说白了就是一种博弈概率,这就需要严格的操作纪律与风险收益比的控制。
分析了春节红包效应,那么下面就是面临着持股与持币的选择。股市行情需要连续性,一旦经历长假的中断,很容易带来行情的变数,特别是对主力资金来说,最担心的就是节前辛苦努力得来的趋势成果会因为长假期间外盘走势而改变,或者因突发事件、突发政策而导致变盘,所以面临长假,大资金会显得比较谨慎,会采取降低仓位、增加套保措施等方式来规避风险。对主力大资金尚且如此,对股民来说就更需要谨慎了。笔者认为,从大的方向来说,对于任何长假,如果股民对当下行情和节后行情没有太多的把握时,那么就应该考虑持币过节,毕竟这样的风险性最低,而且即便节后出现行情,根据市场走势判断主线热点跟?也来得及,如果真的怕踏空,持有一定仓位的指数品种过节就可以了。而如果说股民通过趋势分析判断出当下市场的风险很小,选择持股过节,那么一定要选择那些股性活跃的品种,这样持股博弈节后首日上涨时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也符合持股过节的意义,否则选择股性较差,就算你看对了节后会涨,所持个股也未必能够获利。
具体到春节,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节前大多是上涨的,所以一般来说会选择持股过节,仓位控制在6~7成左右,留部分现金作为机动。持股应该持有哪些板块呢?第一个是春节时持股策略特有的板块,即年报板块。无论春节出现在1月中下旬还是在2月中上旬,都在年报行情的建仓期,因此一旦完成布局,此时是可以持股过节的。其次,持股过节是有一些固定的板块的,因为既然持股过节,那么博弈的就是长假期间海外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的走强,从而给A股带来利好刺激和相关受益板块,从这个角度来看,博弈的重点就是券商股和“期货类”品种(黄金、农产品、有色金属和受益本币升值等几类品种最容易受到长假期间各方面影响,尤其是类似黄金、铜、铝等金属,以及期货糖、棉、橡胶等农产品所对应的板块个股),这两个板块是直接受益于指数上涨和大宗商品市场上涨的,股性最为活跃,是激进型的股民配置的首选,当然期货不仅有跳高特性,也有跳空,对于这样的操作需要股民对相关品种足够熟悉。此时有股民可能会说,那么既然是激进型,又是期货概念类个股,为何不说股指期货呢?笔者认为这种策略不可取,期货与股市存在差异,期货是有爆仓机制的,特别是当长假期间出现极端的暴涨暴跌走势时,股指期货的空头或多头持仓就容易爆仓,哪怕随后市场恢复到你预计设想的状态也没有意义了,因为你已经被平仓出局了,所以说期货讲究的就是过程,即便你预测对了可能达到的点位,但由于过程中出现了极端走势,也很容易导致你被爆仓出局而无法得到利润。而“期货类”个股毕竟还是股票,具有期货特性,却没有爆仓那种熔断机制,即便看错也有机会及时止损,这点需要股民注意。
对稳健型的股民来说,封闭式基金或ETF基金也是不错的持股过节的品种,而且是一种不需要选股的赚钱模式,同样是博弈节后市场上涨的机会,封基和ETF更为稳健,即便市场下跌,这些品种也比较抗跌,而在市场上涨时,此类品种能够保证博弈到指数的利润,特别是当市场出现明显的领涨板块拉起指数,而其余板块上涨有限的情况,持有封基和ETF品种能够有效解决“赚了指数不赚钱”的情况。甚至很多时候,股民在持股过节,或者对春节后走势并不确定的情况下,保持一定仓位的封基和ETF基金也是不错的持币过节方式。当然持币不一定非要全部持有资金,也有很多无风险套利的机会,比如说货币式基金、通知存款等,这些方式都能够获得保本式的收益。货币市场基金申购和赎回都没有费用,天天计息,月月分红,所以当股民资金量较大,又对节后行情并不期待的时候,不妨将其变成货币式基金,获得一些收益。同样,个人通知存款业务按照存款人提前通知约定的期限,长短划分为“一天通知存款”和“七天通知存款”,前者是必须提前一天通知约定支取存款,而后者则必须提前七天通知。一般来说这样的存款利率会高于同期活期存款利率1~2个百分点,这就是投资者能够获得的无风险收益。同样,一些银行也会在春节前后提供一些短期理财产品,同样能够达到类似的效果,或许这样的收益对一些股民来说有些看不上眼,但由于是无风险的,且不需要操作,对大量闲置资金来说也能够起到不错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拓展股民的投资思维,正所谓思路决定收益。
本文摘自《日历买股法》
所谓股市时间效应,即正确的时间做错误的事情等于被套,错误的时间做正确的时间也是被套,如果错误的时间做错误的事情就是深套,只有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才会赢利。所以从时间角度来看。股民必须要按照日历效应按图索骥找到时下的热点个股,才能实现赢利。在我们常规的思维中,股民总是以股市和个股角度去进行操作,而股民本身是弱势群体,对市场要素、政策、消息、趋势等方面感知存在滞后性,因此很容易被套;同样从个股出发,由于股民本身没有资金优势,对上市公司研究能力较差结果还是很容易被套。但从时间角度出发则不同,这就如同我们熟知的"天时"。根据不同的"天时"播种对应的农作物,就很容易收获,而这正是笔者在《解套第二课:日历买股法》要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