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布什总统引用涓滴理论的另外一个演化理论,并在2008年被约翰·麦凯恩再次提及,而这两个人的目的都是为了给美国高收入者减税做辩护。他们提到的这个演化理论并未阐述减税对人们投入有偿劳动时间会带来哪些影响。两个人的主要观点为:富人通常都拥有自己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每年为美国创造了超过50% 的就业机会,因此,减税将刺激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似乎说得过去,而且在现实中也没有招致多少诟病。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它从经济理论上根本就讲不通。它不符合企业人力决策理论。
这种说法基于一种假设:企业主有能力且愿意雇用更多的工人。但是在现实中,有能力做某件事情与应该做某件事情根本就没有关联。比如说,你可以买一张不喜欢的歌手发行的CD,但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你有责任买。企业主有能力雇用更多工人这个事实同样不能说明,他们应该雇用更多工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雇用更多工人能否带来更多利润。
在企业管理的入门级教科书中,最基本的雇佣标准都讲得非常明白:如果新增工人生产的商品至少可以按相当于成本的价格出售,那么,就应该雇用这些工人;否则,就不应该雇用他们。不管企业主多么囊中羞涩,只要满足这个标准,雇用更多工人就是可取的。相反,即使企业主比盖茨还富有,只要不满足这个标准,雇用新工人就是不可取的。企业主的税后个人收入与他的雇用决策毫无干系。
减税政策的维护者往往反驳道:在新工人开始生产并提高产量之前,企业主需要投入新工人的招聘及培训成本。减税可以帮助他们支付这笔成本。尽管这个理由很公平,但却不足以改变基本雇佣决策。
用减税省下的资金支付招聘新员工初始成本的企业主,相当于为了谋取未来收益而借给自己一笔钱。实际上,他们是在把自己银行里的钱借贷给自己的企业。而检验这种贷款是否合理的标准也完全等同于对外部贷款的检验。
对于银行贷款,公司新增工人带来的收益不仅能支付新增工人的工资,而且还足够偿还本息,这就适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内部贷款满足这个标准,同样适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在雇佣决策中,内部贷款的隐性成本与外部贷款的显性成本具有完全相同的内涵及重要性。
按照经济学教科书的基础原理,我们都可以推论出对企业主实行低税率有利于他们雇用更多工人。长久以来,小企业始终被盛赞为美国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的发动机。这并不否认另一个事实,个人所得税率并不影响他们的雇用决策。
如果管道公司新增一名管道工每周可以为其增加2 000 美元的收入,而企业每周需要向他支付1 500 美元的工资,此时,管道公司就有动力再雇用一名新工人。减税的确会把一笔钱送到管道公司所有者的腰包。但即使没有减税,只要符合成本-收益分析标准,管道公司就一样会雇用新工人。反之,如果新增一名管道工每周可以为管道公司带来的收入不足1 500 美元,不管减税幅度有多大,管道公司都不会雇用新工人。
总之,无论是经济理论还是实证依据,都不支持涓滴理论的上述演变。我们根本找不到有力的证据说明对高收入者增税会抑制经济增长。不过,这种说法已经被人们经常引用而且极少受到质疑。
相反,我们有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对高收入者实行低税率会限制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对高收入者的低税率并不会鼓励人们更勤奋地工作,但他们却似乎有可能选择生产效率更低的工作。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名牌大学优秀毕业生进入华尔街成为基金经理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2007 年毕业班中,全部已就业学生中的45% 进入金融服务业。这些工作的职位描述在许多方面都没有吸引力。有些人认为工作时间太长,工作压力太大,在智力上缺乏挑战性。但有一点是任何人都认可的:这些工作的报酬非常可观。这些最聪明、最优秀的人纷纷涌入金融服务业,屡创新纪录,原因很简单:在这个行业中,每个成功者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本文摘自《达尔文经济学》
《达尔文经济学》描述经济社会中的竞争远比斯密更为透彻与准确,同时其结果影响深远。如果你认为你一直生活在斯密的世界里,而不是生活在达尔文的世界里,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将让你无法意识到:竞争有时只会让事情像“军备竞赛”一样越来越糟糕,而根本无法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