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德规模比村子大,比一般城镇小,还处于从农村到城市的过渡中。它刚开始是一个市场,为周围大片农田上的居民供应商品。这里还保留着农村生活的一些特征,只是换成了陌生的混凝土街道。尤里德市中心至今还可以养牛,道路两边是一堆堆的粪肥和干草,而道路日复一日被往来的公共汽车轧得更加平坦。附近村子里的农民扎着白色头巾,高高地坐在拖拉机上,突突突地开到镇上买东西、办杂事。事实上,在来客看来,尤里德这弹丸之地让人心里不踏实,没准儿哪一天就会消失。走在它的主干道上,拐进一条边巷,走三个街区,没看到任何警示标志,城市一下子消失在身后,你已经置身于漫无边际的农田中。尤里德就这样出现和消失,这是文明的闪现。
集市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在火热的太阳下,卖东西的人懒懒地站在他们装货物的推车旁边,叫卖印度教祈祷视频、花边内裤或冒牌的廉价电子产品。可是没几个人买。一排水果摊对面,7 个鞋匠懒懒地蹲着,也没有鞋子可补。其中似乎没有一个人想过要到别处去蹲着,离开6 个竞争对手。不远处一个出租车站旁,司机戴着假雷朋太阳镜,挺着啤酒肚四处瞎逛,抽着烟,非要等到7 个座位的车子塞下十几个大汗淋漓的人才肯开往下一个城镇。这里没有紧迫感,如果要花一个小时来挣钱,那就得花一小时来等待,而尤里德早已习惯了等待。
但是不仅在尤里德,在整个印度都能看到一些不安分的新迹象,一种打破命运的新热望,追求与父辈不同的职业,临终时和出生时不一样的境遇。从满城贴着的宣传广告中可见一斑。这些广告都是宣传不知名的“研究所”、“学院”和“学校”的,这些地方教授年轻人实用的技能,大部分是软件编程和英语口语。广告承诺只要花几千卢比,就可以掌握一门技术,离开家乡在外面找到一份工作。在一份手机推销海报上,一个喜气洋洋的飞行员正拿着手机聊天,上演那个最老套的小城镇对外面世界幻想的戏码。另一则广告上一个白人模特正推销庞氏的一款美白化妆品,就好像在跟那些容易轻信的人说:“你会富有,事业有成,而且皮肤也更白。”
我去尤里德是为了采写一个暴乱。几个月前,全印度几百万农村居民默不作声地忍受了几年的停电现象忽然在这里引发了暴力反抗,无法平息愤怒的人群将警车和政府大楼烧得只剩骨架。我在镇上和很多人聊了,发现了这么一个理论:这是一个偏僻的小镇,尘土飞扬、平淡无奇并且死气沉沉,但它也开始有梦想了,镇上的人反复说,是因为卫星电视,因为出去闯荡的表兄弟们说了在呼叫中心工作、交女朋友和外面城里自由自在的故事。一旦尤里德有了野心和抱负,以前能忍受的停电现象现在就无法忍受了。
“电对于抱负是必不可少的,”那天一个名叫拉文德拉的精力旺盛的年轻人跟我说,“因为有电我才能写作业,如果我是个舞蹈演员,有电我才能听音乐,有电我才能听杰出演讲家的磁带,有电我才能上网。可是没有电我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人们愤怒了。他们有更大的前程,但是停电正成为他们这条路上的一个障碍。”
在那天以前,我对于印度变化的主要衡量标准还停留在物质层面。大城市的外表在变化,迅速而剧烈;小城镇缓慢前进,也许有了一家新商场或呼叫中心;乡村则几乎没有变化。这种看待印度的方式将混乱的局面理清,新印度的很多编年史家都是按照这个思路叙事的。我那天在尤里德发现的情况是,物质世界没必要改变多少,革命也照样会爆发。革命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看法,就好像拉文德拉的朋友阿贝听说孟买从不停电时表达的那个观点一样。“为什么?”他坐在自家狭小的体育用品店里冲口说道,“孟买人就是人,我们这里的人就是动物吗?”
像尤里德这样的地方几乎没什么发展,但是其他地方的发展制造的渴望却蔓延到了这里。我仍记得我从拉文德拉那里得到这个看法的准确时刻。当时我们坐在一家专营当地辣菜的小餐馆里。桌子上稀稀拉拉地放着几只盘子,里面的鸡肉和羊肉少得可怜,刚能盖过盘底的1/4 。拉文德拉和阿贝正跟我说着尤里德正在改变的一些细节,他们举了几个例子:年轻人在网上找老婆,农民的儿子不再种地而是到附近镇上的银行工作,年轻女孩去上时装学校,很多学生报名上英语培训班。但是吸引我的不是这些,而是当地的一个选秀活动。
“我在电视上看过法国时尚电视台(Fashion TV),在大城市看过印度小姐选美比赛,”拉文德拉说,“所以我想,为什么我们不能举办那种比赛呢?”于是几个月前他组织了“第一届尤里德先生和尤里德小姐风采大赛”,这次比赛似乎一半注重外表,一半注重印度小城镇的新时尚——沟通技巧。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他说的话。尤里德没有火车站,没有购物中心,但却有过选秀活动?他看出了我困惑、愉快的表情。“我们给他们戴上桂冠,”他想消除我的疑惑,“是塑料的,但也很漂亮。”
小镇和?个桂冠的样子在我心中萦绕不去。几个月后,我偶然打电话给拉文德拉问起此事。凑巧的是,那天刚好是“第二届尤里德先生和尤里德小姐风采大赛”开幕的日子,他正为此疯狂地筹备着。他有些异想天开地邀请我当天晚上去找他们。我放下电话立刻决定收拾行李乘车赶往机场,在出租车上打电话订了机票。那时候我还没意识到我将从拉文德拉身上,而不是参赛者身上,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的抱负和新的不耐烦,以及越来越多的仆人想变成主人的热望。
本文摘自《亚洲崛起与壮大的见证》
本书作者和奈保尔相似,是移民海外的印度后裔,作者受到印度文化和美国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他是印度经济、社会变革的亲历者。他以一个局内人的外界观察家身份,对审视印度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前景做出了客观的全新思考。每一个他笔下的印度故事的观察和评论都非常透彻、精辟。
作为新兴市场之一,印度的高速发展令世人瞩目。本书从从梦想、抱负、自豪、自由等六个层面讲述印度社会发展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思想境界的变迁,讲述了印度这片古老的土地极度渴望激情、民主、热烈的思想注入,打破它的阶层束缚,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作者采访了诸多当事人,以独特而深刻的笔触,向您呈现了一个所有东西方媒介眼中不曾看到过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