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文德拉过去的经历、他的家族传统、他父母的经验教训,对于他实现理想不能提供任何经验。在大部分国家,在多数时候,代沟正在缩小。一个人可能会脱离父母,追寻不同的职业,或者住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大家吃饭的风俗是一样的,用手、刀叉或者筷子。你们都开车,只不过换一种车型。你们都穿衣服,只是裁剪的样式不同——裤子、衬衫和裙子,或者长衫和纱丽。你建构了自己的身份,或者造人的神话帮你建构了身份,并不是那个身份的每个组成部分都需要重新创造。但是有用的过去对于拉文德拉来说堪称奢侈,他想实现的所有目标都必须仔细地从别人身上学习。所以走进旅行社的顾客认为自己只是来听他们推介,没想到自己在拉文德拉眼中其实是某种特征的样板。拉文德拉先是个人类学家,然后是个演员,总是先观察再模仿。
有一天,他正和一个同事坐着喝茶休息,一辆高档轿车突然开进了停车场。一名中年男子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下了车。“他们是那么时尚,那么帅气。”拉文德拉回忆说,“他们的车太好了。他们戴着昂贵的风镜,四个人都戴着。我见到了那一家人,天哪,他们看起来是那么有钱。我顾不上喝茶了,只是紧紧盯着他们。”这家人触发了他心中的一个幻想;成为他们会是什么感觉?他心中快速闪过一些景象:“我正要去高档酒店。我从车里出来,我戴着大太阳镜,我带着太太和儿子,还有我的家人。一个服务生出来了,他拿过我的钥匙,他帮我泊车……”幸运的是,公司派拉文德拉来接待这个家庭。他花了一个半小时向他们推介,他们很动心,购买了这个套餐。推介结束后,中年男人被拉文德拉的举止所打动,
对他说:“你那么聪明,在这里干太浪费了。”说完将一张名片从桌子对面滑过来。
但是拉文德拉说他从没给这个人打过电话,这是他在反复观察和研究后决定的。他看出那些来客都有个基本的成功模式: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别人而活。没人会冲着他们大喊大叫,就像卡车司机冲着拉文德拉的父亲大叫或者地主冲着他母亲大叫;没人会告诉他们什么时候才轮到他们吃饭。他们不仅拥有让比瓦普尔男孩艳羡的金钱,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拥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权。“他们是企业家,”拉文德拉说,“正是‘企业家’这个词真正打动了我。只有自己拥有某个东西,你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你才能真正超越别人,而那才能真正给你带来幸福。”
这种控制思想引起了我的兴趣,他是怎么看待印度如此盛行的命运思想的?“新一代人不那么信命。”他说,“他们渐渐明白富人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他们辛勤工作,而不是因为命中注定。”
“在印度,”他接着说,“很多人信神,他们会这么想:‘如果我命中注定要发生什么事情,那就顺其自然吧。’他们并不主动去改变,但是现在新的一代人正在改变。孟买、浦那和其他大城市的人们,像我这样更注重生活技能和实际目标的人们,并不依靠命运。他们规划自己的生活,他们有目标要去实现。如果我规划得合理、实施得到位,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他也摒弃了因果报应思想,也就是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是因为前世行善或作恶的结果。“很多印度人相信轮回转世,但是我相信生命只有一次机会。”他说,“你必须尽力拼搏。”他说旧宗教的“偏见”和“错误信仰”正在瓦解:“现在我们相信进步和结果,为了取得进步和结果,唯一需要的就是勤奋工作,而不是其他的办法,那些都是迷信的东西。”
各种思想奇怪地混杂在一起。进步、结果、作为商业语言的机会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阴暗面的批评混在一起,时不时还冒出美国自助文化的词汇。他说自己最喜欢的书是卡内基的《人性的弱点》,书中描绘了作者在密苏里州贫困的童年,他一度想过自杀,后来发现自己有公共演说的才能。“迄今为止,这本书我读了28 遍。”他说,“每当我感到紧张或沮丧时,我就会打开这本书。”
2004 年旅行社关门,拉文德拉决心回尤里德去做那里的卡内基,开办自己的课外学校。他开办了轮滑培训班和一个活动管理公司,但他的工作重点是一家英语口语学校,这家学校成了尤里德跃跃欲试的学生们通往外界的港口。学校提供为期45 天、90 个小时的课程,学费仅收1 000 卢比,在孟买只是一顿大餐的价钱。刚开始报名的学生不多;后来陆续有人来学习,不久拉文德拉无可非议地成了尤里德最重要和最出名的年轻人。
本文摘自《亚洲崛起与壮大的见证》
本书作者和奈保尔相似,是移民海外的印度后裔,作者受到印度文化和美国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他是印度经济、社会变革的亲历者。他以一个局内人的外界观察家身份,对审视印度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前景做出了客观的全新思考。每一个他笔下的印度故事的观察和评论都非常透彻、精辟。
作为新兴市场之一,印度的高速发展令世人瞩目。本书从从梦想、抱负、自豪、自由等六个层面讲述印度社会发展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思想境界的变迁,讲述了印度这片古老的土地极度渴望激情、民主、热烈的思想注入,打破它的阶层束缚,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作者采访了诸多当事人,以独特而深刻的笔触,向您呈现了一个所有东西方媒介眼中不曾看到过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