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这种信心忽视了战后很多非洲和中东国家的经历,当时大批年轻人涌入就业市场,引发了失业、动荡以及更多需要养活的人口。传统观点认为,由于印度相对强劲的教育体系、创业热情以及跟全球经济的牢固联系,所有的劳动力都将会投入工作。所有的这些都是实情,但印度已经显现出某些增长乏力的危险信号,比如不合时宜的过度自信。在近期的危险信号出现以前,很多外界人士对印度也充满信心。我把印度在这个10年作为脱颖而出的国家继续发展的概率设定为大约50%,原因在于印度和国外精英们忽略了一系列风险,包括臃肿的政府、裙带资本主义、财富与权力流动性的下降,以及农民继续留在农田里这种令人不安的趋势。
破局的早期信号在印度总理曼莫汉R26;辛格执政时就开始出现,但辛格的执政并不是其真正原因。辛格在担任财政部长时,帮助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向世界贸易开放。那时印度处在危机之中,辛格引领了彻底的改革来打破被称为“许可证制度”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不仅规定谁生产何种货物,还规定了生产多少、价格如何。此外,辛格还把进口关税从平均85%降到25%,并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印度股市。20世纪90年代,印度经济每年增长5.5%,比80年代快不了多少。但是随着大量的宽松资金突然从西方国家流入,这些改革让印度为在2003年开始的全球性繁荣中腾飞作好了准备。2003~2007年间,印度的增长速度提高到了接近9%,在世界上仅次于中国,位居第二。
当辛格在2004年当选为总理时,很多人希望他能继续推进改革。但事实上,他更多地成了一位名誉领袖,迎来了一场由全球而不是本地力量所发起的经济繁荣。有批评说他的低调和缺乏魅力让他不能成为一位坚强有力的总理,但实际上他的权力非常有限。由于不具备独立的政治根基,辛格把他的职位完全交给了国大党主席索尼娅R26;甘地,后者是一位雄心勃勃的福利社会政策的支持者,对经济增长并无多大贡献。辛格无法对产生极度自满的政治阶层和政治文化强行改革,他让我想起了美国总统卡尔文R26;柯立芝,一位乏善可陈的领导者。他在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时期执掌白宫,并没有用他的权力来纠正不断加深的错误,最终在30年代拖累了美国经济。作为一位沉默寡言的人,柯立芝获得了“沉默的卡尔”(卡尔是“卡尔文”的昵称)的绰号,而辛格也以沉默著名。一幅漫画在印度疯狂流行,画中辛格坐在牙医的椅子上,牙医则请求他至少在进行检查的时候把嘴巴张开。
与巴西的不祥联系
印度的确有理由自信。从消费者拥有的电视机数量到马路上的汽车,以及数量巨大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的年轻人群,印度在很多指标上非常像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中国在那时超过泰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是要为印度拼出一幅与中国非常相像的画面,就必须忽略很多不那么令人高兴的部分。
中国并不是印度唯一的榜样。从文化和政治上来说,相对于以计划和控制为特色的中国,印度与陷入混乱和迷茫的现代巴西拥有更多的共同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以巨大的决心每隔四五年就进行新一轮具有标志意义的经济改革,而巴西的改革进程在20世纪70年代就停止了。从那时开始,巴西就从新兴经济体的名单中被除名,并陷入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恶性通货膨胀。
印度与巴西都是“高语境”社会。“高语境”这个术语由人类学家爱德华R26;霍尔提出而变得流行起来,用来描述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人们富有情趣,喜欢热闹,轻易许诺但未必都能兑现,对会议时间和最后期限有些随随便便。这些社会倾向于以家庭为中心,人与人之间建立起长期的密切关系,甚至扩大到直系亲属之外。在这种非常亲近的环境中,很多东西都不言而喻,或者表达得非常简洁,因为彼此的价值观高度一致,有很多内容从语境上就能被含蓄地理解了。口头语言通常是辞藻花哨和含混的,道歉却正式而冗长。与此相反,“低语境”指的是欧美等国,在这些国家中人们以个体为中心,介意隐私,更倾向于遵守时间安排和做出的承诺。人们常常四处奔波,拥有很多短暂的关系,从而依赖简单、坦率的沟通,并制定规则来指导行为。从靠近瑞士北部苏黎世附近的德语地区驱车前往靠近卢加诺的意大利语地区,分贝突然提高,人们似乎同时都在讲话,你会发现高语境和低语境社会在同一个国家得到生动体现。相对于德国人,印度人和巴西人跟意大利人更为相近。
高语境社会深信传统、历史并喜欢圈内人,比如某个人的家庭成员或者商业圈子,因此他们更易于腐败。如果这个说法让那些认为巴西人和印度人开放、随和和坦率的商人或游客感到狐疑,那是因为他们只接触到了低语境的层面,那些视野开阔的社会精英会以清晰的方式跟外国人打交道。巴西的狂欢节和印度的婚礼欢迎任何人加入,你或许甚至会感觉像被看作自己人,但事实是外人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成为这些文化的一部分。辛格总理喜欢说无论如何评价印度,与其完全相反的说法也是正确的。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印度无疑普遍地存在矛盾——但这也是一种典型的高语境分析,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公然对抗无可动摇的事实,或者能回避印度可以毁掉自己的那一面。
当然巴西和印度绝对不是仅有的高语境文化,这种社会关系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很多国家都非常典型。但我确信巴西和印度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每次访问这些国家时,我都能体会到这一点,从吃饭的习惯到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以及不拘礼节等。
最近一段时间巴西最为流行的肥皂剧是《印度之行》,讲述了巴西人和印度人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是在印度城市阿格拉和焦特布尔拍摄的。在片中,巴西演员扮演印度人,很容易就把印度北部地区的人们演得活灵活现。那些看过这部片子的印度人认为这部电影演得很到位,包括造型、仪态甚至表情。这也是印度导演埃塔R26;卡普尔(Ekta Kapoor)的风格,她曾执导印度电视史上最受欢迎的一些电视剧。出于迷信的原因,她执导的所有早期电视剧的名字都以字母“K”开头。(这里除了迷信之外,并没有包含更多的高语境内容。)
印度人和巴西人对他们之间的联系只有些微的认识。谷歌在2002年收购了一家位于加利福尼亚的社交网站Orkut,以48种语言与聚友网(MySpace)和脸谱网(Facebook)进行竞争。这个网站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失败了,除了印度和巴西。这两个国家贡献了超过80%的流量。这个网站的某些外观、感觉和功能引起了印度人和巴西人的共鸣。
本文摘自《探寻下一个经济奇迹》
这是一本对新兴国家的成长动力进行精彩绝伦的分析,并大胆预测了决定国家未来成败的趋势与因素的权威著作。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大量从事制造业和国际贸易的生意人的投资战略指导,另一方面本书是指导政府决策机构应该如何规避国家战略的风险,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如何引导企业拉动当地经济的必读的决策参考。 21世纪的头10年,各个新兴国家几乎同时经历着普通繁荣时期,但在下一个10年,它们的发展将会千差万别。作者全景式地展现了新兴市场繁荣发展、衰退的局面,包括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东南亚以及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轨迹,并深入探讨了各国的政体、地方保护主义、家族继承制企业等相互作用力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与不平衡关系。 作者对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未来投资新热点和走向的揭露性观察,能够帮助我们在这次金融萧条中找到变革的思路。而且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从温州小商品市场的老板到政府高层,都没有任何阅读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