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爱阅读一些发生在数十年之前的交易轶事(这些市场可能已经不存在了),偶尔点缀着一些交易建议而没有明确的主题,那么本书恐怕不适合你。你将发现,这本书采用一种直接而容易了解的结构,说明这些顶尖交易员的操作绩效为什么如此理想,建议你如何改善交易技巧而获取成功。
受访者
二十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个政治与经济制度,这一制度凌驾于其它体系之上。这是许多国家希望迈向的目标,而且部分国家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在这个制度之内,成功即是通过商品交易而累积资本。这个制度称为资本主义。本书的受访者都是一些成就非凡的资本家,虽然他们通常都被称为交易员。
本书采访的对象涵盖交易领域的不同层面,他们来自全球最大的三个金融忠心:纽约、芝加哥和伦敦,他们的教诲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内容一致而充满创意。书中介绍了一些新的概念,例如:动态分析、渐进交易、汇整资讯、瑞士方法等等。
这十位交易员让我受益良多。虽然我几乎阅读每一本交易方面的相关书籍,但还是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新东西。另外,他们也确认了一些我自己发现的概念。我希望----而且相信----读者也能够从本书中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
阿尔佩西·帕特尔
芝加哥和伦敦,1997年
导论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读者可以因此了解交易领域内的顶尖好手如何获得成功。交易是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即存在的活动。数个世纪以来,交易者运用理想的策略处理人类的需求品----藉以创造能源、制造衣物等等。这些产品的性质有些适用于做为交易媒介或价值储存,这意味着它们可以作为金钱而吸引人们追求。
这些产品的交易者经常被视为另类,受到羡慕或嘲笑,被课征的税金高于产品使用者,并且受到试图独占产品交易的有关当局和特殊阶级排斥。
产品交易适合在特定的集中市场进行,这里可以提供透明的价格形成过程,易于掌握交易活动的资讯,方便产品的结算与交割,防范交易对手不履行契约义务。从二十一世纪开始,随着科技的进步,所有集中市场的特质或许会出现于国际互联网上,但本书的受访者还是来自于一流的金融交易中心,例如:伦敦、芝加哥与纽约。就如同阿姆斯特丹一样,这些城市都位于商业国家心脏地带的资金重镇与贸易吞吐港。探险、征服与帝国形成都关系着交易活动的发展与贸易路线的保护。本书采访的成功交易员虽然运用各不相同的技巧,但他们显然具备任何学术课程都不能传授的第六感。他们取得相同的资讯,但能够掌握市场的脉动,精准掌握时效,有勇气脱离群众而反向思考,也经常带着被贬损的意味,例如:“投机客”。投机客或交易者的最大功能是提供市场流动性,使得其他人能够通过市场达成其非交易的目的。
在1997年英国大选的过程中,有位女士接受英国国家广播电台的采访,她表示欧洲需要采用统一货币藉以防止外汇投机活动。许多人都普遍具有这样的态度,包括政客们在内。就目前这个例子来看,欧洲没有统一的政府,没有共同的财政政策,各个区域之间的劳动力流动程度还不如美国,而且没有完善的资源分配系统。在这种情况之下,欧洲是否能够采用统一货币?银根松紧程度不同的地区是否可以采用统一的利率?根据历史证据显示,每当某位投机客在外汇市场赚钱的时候,就是因为另一个投机客----通常是政府----试图在市场中维持不合理的价格。
目前,二十世纪即将结束,我们很难体会整个交易大环境的变动过程。本世纪之初,大英帝国处于颠峰状态,成为全球贸易与金融的中心。当时,交易者没有受到明显的管制和课税。伦敦地区的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与商品市场的交易者赚取或者损失巨大的财富。美国也笼罩在投机狂热气氛中,钢铁产业带动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在芝加哥,谷物和期货交易所陆续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局限了交易者的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如此),但是,银行活动不断延伸到各个领域内,造成储户权益受到威胁,因此,20年代与30年代开始酝酿正式的管理法规,不允许银行从事证券投资与商品活动。在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管制最严格的其间,服务产业内部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专业人士。就英国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个人交易员逐渐消失,主要是因为偏高的个人所得税与其他各种税制规定,促使人们通过退休金保险公司之类的机构进行投资。
布列敦森林协定结束固定汇率制度之后,使得金融期货与店头市场衍生性产品迅速发展,但当时伦敦地区的个人交易者非常有限。事实上,当我们提议建立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认为这个计划能够成功,因为伦敦与芝加哥的情况不同,没有个人交易者能够成为交易所的当事交易员,如果只依赖机构交易会员,市场显然不能提供足够的流动性。
80年代,由于个人所得税降低,减少了储蓄存款的诱因,市场再度出现个人交易者,就像雨后春笋一样。伦敦终于渡过种种困难,包括长达40年的外汇管制。现在,濒临世纪末,伦敦又成为全球商品与金融交易的中心。
近年来,交易者的重要性反映在伦敦衍生性交易的杰出成就上:国际石油交易所提供的布兰特原油契约是全球主要的石油期货契约;伦敦金属交易所快速成长,主导全球的非铁普通金属交易;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从1982年底成立以来,逐渐发展为国际性的期货与选择权交易重镇,提供以七种货币计值的期货与选择权产品,根本资产涵盖货币市场交易工具、债券、软性与农业商品、股价指数与一般股票。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每年成交量的平均复利成长率超过40%,规模仅次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这类成长说明全球对于相关金融产品的需求,只要运用妥当,就可以让企业界享有竞争的优势,也可以让一般民众享有稳定的物价,保障退休金的购买力,规避房屋贷款利率的波动风险。我们之所以能够享有这一切,基本上都是因为交易者提供的市场流动性。
杰克·威格尔沃恩
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 主席
1997年4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