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一直承担着"试验田"的角色,在这场"新特区"之争中也不甘落后。据称,深圳市是第一个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城市。
从一个边陲小镇蜕变成一个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外贸出口、海洋运输等多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深圳用了30年的时间,以"经济特区"这顶帽子创造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奇迹。据统计,近几年,深圳GDP和人均GDP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分别居第四位和第一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尽管如此,一段时间内深圳发展遇到瓶颈,遭遇"四个难以为继"(土地、人口、环境、资源)。为此,深圳希望以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改革寻求突破瓶颈的方法。从2005年初到2006年4月,国家调研组曾8次抵深调研,但首次国家综改试验区之争却是上海浦东新区胜出。接着,天津滨海新区、成都与重庆、武汉和长株潭也先后获批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是通过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以点带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国改革发挥试点和带动作用。
而深圳在获批"新特区"后,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被寄予厚望。有专家指出,对于已获批的国家综改试验区来说,上海浦东新区注重金融改革,天津滨海新区主要进行港口等综合配套方面的改革,深圳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寻找突破口。
因此,《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四个先行先试"的改革基本思路:一是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二是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三是对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四是对国家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
国务院在批复该方案时要求深圳"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作用",并提出"深圳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做好改革事项"。
颇有些出人意料的是,深圳虽然再次成为焦点,开启了"新特区"时代,但与其他城市的市民获得"新特区"时的欣喜程度相比,深圳市民反应比较平淡,与之前的焦虑相比,颇有宠辱不惊的风范,连一向乐于讨论政府施政路径的深圳民间人士,对此也不是非常热衷。当然,这绝对不是事不关己的冷眼旁观。创新是深圳之魂,唯有创新才能获得新生,守旧必然是死路一条。何去何从,深圳人不难做出判断。"综改试验"不就是创新吗?创新已深入到深圳人的骨髓,有没有这顶帽子无所谓。因为,在此之前被"拒之门外"的深圳市确实没有拘泥于新特区这顶帽子,早在原有"特区"的名义下,已经"先行先试"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本文摘自《大困局》
中国城市危与机:大困局
国家“十二五”战略已经开局,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如箭在弦。竞争世纪,谁已被遗忘?区域经济时代,谁在快速崛起?中国的城市竞争已经空前白热化,城市之间为抢夺各种资源而展开的竞争可谓波澜壮阔,令人眼花缭乱。作者收集了中国内地城市在发展定位、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城市发展与竞争过程中失误运作的大量经典案例,也对中国城市圈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乱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该书丰富的案例,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在发展竞争过程中最受人关注也是最为典型的标本,也是目前最具参考性的中国城市竞争MBA案例库。该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观点尖锐、批判性强,对种种城市乱象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批判,具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