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组系列报道在国内引起的强烈反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失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980年8月26日,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30多年来,珠海经济特区从一个边陲小镇,仅有一个红绿灯一条街道的渔村,发展为今天美丽的海滨城市。
作为特区,珠海虽然与深圳同年同月同日生,但由于其区位的劣势和战略的失误,在整个珠三角经济高速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却陷入一种边缘化状态,没有能够进入主流的经济发展圈。
20世纪90年代,在深圳蒸蒸日上、持续高速发展,大有与珠三角中心城市广州一争高下之时,珠海却在向边缘化城市滑落,无为在歧路,梦想在彷徨:珠海机场、珠海港、广珠铁路、伶仃洋大桥(后来的港澳珠大桥)……这些被称为珠海"命运工程"的项目,除了显示珠海人的梦想、追求与自信之外,更让珠海人历经了磨难。
"珠海只适合养老,不适合创业。"一段时间,这句话竟然成为外界对珠海这座城市的评价。
而相邻特区的深圳人却无不骄傲地对外宣称:敢闯是深圳之魂!然而,珠海人还保留着多少特区精神?冲劲和干劲哪儿去了?
与深圳同时起步的珠海,如今已不可与深圳同日而语。比不上深圳,尚情有可原,但2010年,珠海居然在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以上城市GDP排名中倒数第二,仅比肇庆稍强,始终处于"第三世界"的弱势位置。这多少也让人们明白了,为什么多年来许多企业搬出珠海,向广州、中山和东莞等城市拓展的原因。
在"反思珠海"专题讨论中,珠海市的领导层有人自我反思:先天条件与深圳比是显得单薄和不足,但闯劲不够才是关键。
城市定位多变,发展主题模糊
"珠海东莞化,城市工业化并非上策,有损珠海海滨旅游城市的形象。"
"珠海经济总量不足,新型工业化是珠海不二的选择。"
2005年8月31日,在"纪念珠海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理论研讨会"上,关于珠海城市定位和产业选择的争论再起。
事实上争论一直存在,从来没有一个结论。多少年来,珠海的城市定位几经修改,与此依存的产业定位也常常是左右摇摆。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的确很多,其中之一便是产业政策的延续性,企业一直缺乏稳定、高效、低成本的经商环境,导致珠海的产业没有做大做强。
《南方都市报》2005年9月的一篇报道《珠海25年来五易城市发展定位支柱产业发展曲折》分析:珠海的城市定位多变,政策难以延续,20多年来多次改变城市发展定位,与此依存的产业发展道路曲折。
本文摘自《大困局》
中国城市危与机:大困局
国家“十二五”战略已经开局,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如箭在弦。竞争世纪,谁已被遗忘?区域经济时代,谁在快速崛起?中国的城市竞争已经空前白热化,城市之间为抢夺各种资源而展开的竞争可谓波澜壮阔,令人眼花缭乱。作者收集了中国内地城市在发展定位、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城市发展与竞争过程中失误运作的大量经典案例,也对中国城市圈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乱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该书丰富的案例,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在发展竞争过程中最受人关注也是最为典型的标本,也是目前最具参考性的中国城市竞争MBA案例库。该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观点尖锐、批判性强,对种种城市乱象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批判,具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