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第一章 房地产的第一场雪(9)

2014-08-18 23:57:43



  对于房地产企业,土地就是其命脉,而这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之所以挂牌销售自己的"命脉",与资本市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银根收紧不无关系。一些企业虽然拥有待开发土地和项目,但无奈资金紧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眼看着一块肥肉烂在自己锅里,倒不如寻求实力强劲、资金雄厚的开发商合作。这样,借助他人资金开发项目,即使不能独享收益,也不会赔得血本无归。

  在中小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寻求资金、出售股权时,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中的"实力派"则趁机迈开了"跑马圈地"的步伐。2007年9月26日,上海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与上海地杰置业有限公司的原股东签订合作协议,万科收购后者50%的股权,获取地杰国际城项目。实际上,这不是上海万科第一次收购,截至2007年11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万科已经相继从恒大地产、南都地产等开发商手中购得上海地区建筑面积为300万平方米的土地开发权。

  进入2007年11月,"你卖我买"的房地产并购事件层出不穷,让整个房地产行业更加显得危机四伏。

  11月19日,国浩房地产(中国)有限公司以58亿元的价格成功收购北京城建东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90%股权。"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收购股权不是国浩的最终目的,入主东直门东华国际中心项目才是根本目的。作为北京市重点工程和2008年奥运会配套工程,东华国际位于东城区东直门立交桥东北角,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近59万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地产"香饽饽"。

  奥运会的巨大商机让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拒绝,盯上东华国际中心项目者并不是只有国浩房地产一家,华远地产、香港康实公司等也曾在竞逐之列,最终国浩胜出,凭借的正是公司的资金实力和国际上市背景。

  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综合型房地产上市公司,国浩房地产此前还曾收购了位于北京金融街的一块优质商业地段,并于1998年成功在此建成一座5A级智能写字楼--国际企业大厦;其后,2001年国浩转战上海高档住宅市场,成功收购并开发了铂金级商业街淮海路上的地标性高档公寓--淮海晶华……截至2007年10月,国浩中国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项目总建筑面积达233万平方米,累计投资总额约30亿美元。这次收购东华国际中心项目,也可以算作一次"大手笔",预示着国浩新一轮的战略目标正式拉开帷幕,同时也给北京地产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竞争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置于国际市场的平台之上。在中国房地产面临行业整合之际,部分海外地产基金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展开与国内开发商的合作。并购只是其中一种形式,但无疑是最切中要害的一种。



本文摘自《楼市的震荡与洗牌》


   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惨淡、银根紧缩、原材料涨跌互见……在内忧外患的双重重担之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辐射到各个角落,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的调整自然也在所难免。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房地产就由辉煌走到了迷茫,国家政策招招有力、银行关起敞开的大门、土地变成拖累、购房者持币观望……于是,招架不住的企业纷纷退出市场,实力与野心兼具的企业“阴谋”、“阳谋”一起发,外资趁机流入。市场上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房地产的悲喜剧,每天都是竞争日,每月都是淘汰月,一年都是洗牌年。在这场还未结束的房地产震荡与洗牌中,无论是失败者,还是继续抗争者,或是政府、购房者,都留下了一串串自己的足迹。这些或深或浅的足迹组合起来,就勾勒出此书的大致轮廓。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