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招聘单位来说,当然希望背景调查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可惜,背景调查并不能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
为了更好地分析背景调查的有效性,我们可以看一下背景调查时涉及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学历、学位、毕业院校、工作经历、曾经担任过的职务、犯罪记录、人品、性格、长处与不足、业绩等。可以把这些信息分为两类:主观类信息和客观类信息。人品、性格等涉及评价,所以是主观类;工作经历、任职经历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属于客观类信息。
对于主观类信息,在做背景调查时,其可用程度不太高。前面谈到,做背景调查时,我们的访谈对象,要不是候选人自己推荐的人,要不是我们自己找的人。对于候选人推荐的人,通常来说,一定是候选人有把握会给自己说好话的人-谁也不会傻到找一个仇家来证明自己过去的经历。那么,从这类人嘴里得到的对候选人的评价,通常会高于候选人的实际情况,可信程度不理想。
而对于我们自己找到的人,他们的评价也不见得会很客观。
按照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对于一个不认识的人,去评价自己过去的同事,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就评价者来说,存在三种情况:虽然被访谈人是我们直接找的,但他和被评价者关系不错。二是和被评价者的关系不好。这两种情况,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可想而知。第三种情况,是和被评价者的关系一般,不远也不近。这种情况下,通常评价人不太会表露出明显的意见。他们对于被评价者的看法和意见,其实更多会是通过表达过程中的语气、措辞、神态等体现出来的。但据此做出判断,主观性太强。
至于客观类信息,在背景调查中是比较容易得到,也是相对准确的。既然是客观事实,一般情况下,访谈者没有太大必要或者理由去隐瞒,特别是在和那些我们主动找到的了解候选人的人进行访谈的时候。因此,客观类信息是背景调查的重点。
需要说明的是,候选人过去的业绩既有可能是主观类信息,也有可能是客观类信息。例如,当他过去工作过的单位,有着比较规范的绩效管理制度的时候,业绩结果相对客观;但如果他工作过的单位,在绩效管理上比较随意或者没有成型的绩效体系,则对业绩的判断标准往往主观因素会占到很大比重,这时业绩结果的客观程度就大打折扣。
为了提高背景调查的工作效率,现在有不少公司,会把对候选人的背景调查交给第三方机构进行。根据上面的分析,在使用第三方机构来做背景调查时,重点同样应该放在对客观类信息的了解方面。他们所了解到的主观类信息,只能起到参考作用。如果对候选人的某些主观类信息必须要做摸底,例如,在面试中感觉某个应聘者各方面都非常出色,但就是对他的性格有点拿不准,必须向曾经和他共事或了解他的人进行了解时,这种调查就应该由企业内的招聘人员亲自去做。如前所述,按照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有的时候访谈者对于被调查人的评价,是通过语气、神态和表达方式体现出来的,而这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无法转述的。因此,对于主观性信息的背景调查,用人单位自己完成,可能会是一种更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由于求职者可能现在还在职,使得用人单位无法展开这样的调查。
不同渠道得到的信息,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在圈子中得来的信息,可能量不是很大,但往往准确性不低;而直接和候选人过去的多个同事谈,会得到很多信息,但这些信息之间往往又存在着矛盾的地方,使用人单位难以做出判断。
尽管背景调查很重要,但它毕竟只是招聘筛选中的一个环节,既不是全部,也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对候选人的把握上,应该靠筛选过程中各个环节和手段之间的综合与衔接来解决。
总之,在了解面试之前,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面试不是选人唯一可靠和唯一决定性的环节。面试之前细致的准备与筛选工作,会使得我们在选人过程中,投入精力最大的面试环节能够事半功倍。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购买正版。
本文摘自《面试读心术》
本书为面试官提供了系统的面试方法和思路的介绍,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帮助面试官有效提升面试水平。同时,由于本书的内容来自于作者丰富的实践积累,介绍深入浅出,对于求职者来说,也是一本很好的面试辅导书,有利于应聘者了解面试官提出问题的背后所隐藏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