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范化的市场机制建立之前的多个世纪里,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建立在信任与名誉的基础上。那时商业组织的主要人脉还是依靠个人关系连接起来的,大家要么有血缘之亲,要么是同乡,要么来自同一个教派。在这种封闭的小圈子里,某人的越轨行为总能很快传开。那些耍花样背叛别人信任的家伙,需要承担永远被自己的家庭、社群以及宗教抛弃的风险。背叛信任意味着名誉扫地,再也没人会跟他们做交易。我们现在把这样的商业模式称作封建行会,并认为这种模式只可能在极端落后的赤贫社会里才会被保留下来。然而事实却是,在钻石交易这个众所周知最富有的交易市场里,这种形式的自我约束一直存续到了今天。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多年来遭受西班牙宗教裁判迫害的塞法迪犹太人(Sephardic Jews) 在欧洲备受歧视,并因此流落到欧陆各地。他们被大多数的商业行业所排挤( 高利贷等行当除外),钻石买卖是当时他们为数不多可以发挥商业才能的地方。于是,他们不出意料地主导了这个行业。对于他们来说,有三个方面吸引他们投身到钻石的买卖中:极高的单品价值、普遍的市场需求,以及运输和藏匿的便利。犹太人不管到哪里,都可能被迫迁移,而带着钻石这种轻巧的保值品,他们可以随时重新开张。最后,这些钻石贩子辗转来到安特卫普,并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现在,除了伦敦、特拉维夫和纽约的分支机构外,安特卫普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钻石批发交易中心。
于是,钻石交易一直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存在于传统贸易模式的更迭规律之外,信任与名誉在其中起到了法律与规则无法替代的作用。从交易开始,直到最后用相互握手和一句“mazel”来结束交易,每一笔生意都是口头完成,其间买卖双方讲的每一句话都得照办。
今天,钻石交易很大程度上保持了14 世纪时的模样。你的言语仍然有法律般的效力,双方达成的交易价格和钻石选择都是最终决议,谁也不能随意更改。尽管钻石切割者们早已开始用激光和电脑来辅助自己的手艺,但交易本身的基础却依旧是每位参与者的名誉和诚意,而不是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技术,或者现代商业模式中更先进的交易手段。现在的钻石商仍然放心地把属于自己的钻石暂放在对方的保险箱里,并且无需合同、货品目录或者保值估价等外在保险手段。异地交易的买主也只需告诉卖方自己需要的等级与克拉数,剩下的一切交给对方处理。
传统上,想要进入这个封闭商业圈的唯一办法便是通过私人关系与名誉,但这个行当并没能免受全球化风潮的影响。最近几年,安特卫普钻石市场受到了来自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 的一群南亚钻石商的严重冲击。按照传统,每年世界上90% 的原石和将近一半经过加工的钻石都要从这里流通。尽管这些新来者在信仰和血缘关系上都和塞法迪人毫无关系( 这些人主要信奉耆那教,一种古老的自然崇拜体系),但他们很快地融入了钻石交易的传统。现在,他们很多人都学会了希伯来语和依地语,也知道在交易完成时互相祝愿一句“mazel”,甚至还有人开始食用犹太食品、参加犹太社会活动。
两个在风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习惯上都截然不同的人群,每年却在交易价值数百亿元的贵重商品。他们所使用的真正货币是信任,以及信任的副产品--名誉。
本文摘自《方式决定一切》
在HOW时代,不仅要“放手去做”,更要“正确的做”“遵从规则”已过时,“超越规则”是杀手锏不仅考虑“能够做”,还要学会“应该做”
安然、AIG、三鹿奶粉、国美等,接二连三的公司丑闻突然间让我们发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可以说,信息技术催生了“透明文化”,同时也宣告了全新的“HOW时代”的到来。
《HOW时代》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
HOW比WHAT更重要 在透明文化盛行的今天,产品和技术(做什么)极易被复制,而正确的方式(怎样做)才最具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