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肯德基”的油条宣扬的“安全、健康”卖点击中了传统油条的软肋,但三元钱一根的价格,依然被视作“天价”。尽管这已经是肯德基旗下最便宜的单品之一,但是相比五六毛钱的传统油条仍要贵出不少。
“油条还是金条啊?就是想吃,也太贵了。”“坐在肯德基里吃油条,想着还是有点儿别扭。”“再说了,谁知道我嘴里嚼着的油条是什么牌的呀?”……
早在油条“出锅”前,网友的争论就像油锅一样沸腾了,凭什么一根油条贴上肯德基的标签就可以卖到三元?同样是中国传统食品的油条,为何到了洋快餐的餐桌上差距就这么大?既然“肯德基”入乡随俗推出了油条,那价格也应该“入乡随俗”。
“其实比永和豆浆的油条还便宜一元”。一些旗帜鲜明的支持者表示,“街边早餐摊点上卖的油条零售价最贵不超过每根7毛,可是你知道油里放了什么?面粉里添加了什么?三块钱买个放心。”与其说“肯德基发现了油条”,不如说“油条选择了肯德基”。
那么,卖三元一根的油条,能承载肯德基的本土化重任吗?当代表着中国传统饮食文明的油条被罩上肯德基的名号时,任何人都能感觉到,其实这既非鹿也非马!更有人评论说肯德基品牌概念在模糊了,肯德基正逐渐变成一家“中式餐厅”。粥、油条的“身影”会让人偶尔产生一种这不是一家洋快餐店的错觉。
对此,苏敬轼回应说:“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刻意变成中式的快餐店,绝对没有这个意思。而且,我们的设备和供应体系都不具备做中式餐饮的条件。但是要做中国人喜欢吃的东西,比如我们在早餐上推出粥,但是消费者认为总是差点东西,大家喝了粥吃薯棒总觉得不太对,所以还是配个油条最合适。这反映出肯德基是勇于创新的,也不会因为自己是西式餐厅就绝对不会卖油条,也不会说卖了油条就绝对要卖包子。”
在施乐生带领下的麦当劳对本地化的见解,与由华人带领的肯德基似乎完全不同。无论是后者的皮蛋瘦肉粥,还是早餐油条,都不被麦当劳看在眼里,“如果大家要吃中式食品,干吗还来麦当劳呢?”施乐生说。
争论还在继续,但消费者对“安心油条”的“尝鲜”追捧却是不争的事实。某些地方新上市时,曾一度脱销了。2008年,因受南方雪灾影响,在北京部分需从外地进货的肯德基餐厅因为原料无法按时到达,致使北京个别肯德基店铺内“安心油条”出现卖断货现象。
本文摘自《肯德基——中国式进化》
本书作者在持续8年对肯德基的观察、报道、研究的基础上,记叙了肯德基自1987年进入中国后22年的发展历程,从团队、供应链、拓展战略、产品、服务、危机处理、企业文化等各个角度剖析了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深层次原因,记录了肯德基中国进化的全轨迹,点明了跨国企业在中国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本土化。这既是一部企业发展史,也是一套企业成功经营管理的操作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