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肯德基适时地推出了轰轰烈烈的“全国三人篮球冠军挑战赛”。而这项活动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将体育营销与大众娱乐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恰恰市场也给了他们以满意的回答。
据了解,2004年的首届赛事,全国172座城市的9 000余支队伍,共计48?000余名16岁至19岁的青少年参与了角逐。而2005年的赛事竟然遍及了中国内地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230余座城市,65 000余人组成了12 200余支队伍。2006赛季更是眩目:300座参赛城市,17 000余支参赛队伍,90 000余名参赛队员,跨越30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历时3个多月。2007年……在这里数字已经失去意义,大家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篮球少年们聚集在一起,享受了在篮球场上运动的快乐。
与肯德基在普通消费者中间开展一系列的平民健身活动相比,麦当劳选择的是与顶级赛事结盟的方法。在体育营销领域麦当劳也绝对是个“行家”,连续成为奥运会和NBA赞助商的“待遇”是肯德基所没有享受过的。
非奥运赞助商的平民健身
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争夺最激烈的是什么?除了赛场内运动员争夺金牌之外,市场中“奥运赞助商”的争夺同样激烈,或者说是惨烈。仅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观看人数就高达40多亿,面对这块如此诱人的“大蛋糕”,足以掀起全世界企业的疯狂,可是奥运官方赞助商的名额毕竟有限,于是一些非奥运赞助商就进行了曲线营销。
2007年4月,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不到500天的时候,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调查,旨在跟踪品牌在认知度、购买倾向、宣传影响力和与奥运理念的关联四方面表现情况的“奥运表现指数”调查中,表现最佳的12家企业中,有5家非奥运官方赞助商,这5家包括:蒙牛、百事、李宁、肯德基、耐克。
奥运官方赞助商可口可乐公司一直崇尚着这样一句话:“如果是静止的,就把它刷成红色;如果是跑动的,就赞助它。”但赞助不了奥运会,就赞助运动员。于是,李宁对央视奥运频道的所有主持人及记者的赞助,以及对众多热门夺冠球队进行赞助,如跳水、体操、阿根廷男篮等,让相当多的市民以为李宁也是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
既赞助不了奥运会,也不赞助运动员,还可以“赞助”看奥运的观众。虽然2008年奥运会的参赛主体是运动员,但是观众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奥运参赛运动员的人数,想办法把这数亿人的眼球吸引过来才是品牌营销的目的。
本文摘自《肯德基——中国式进化》
本书作者在持续8年对肯德基的观察、报道、研究的基础上,记叙了肯德基自1987年进入中国后22年的发展历程,从团队、供应链、拓展战略、产品、服务、危机处理、企业文化等各个角度剖析了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深层次原因,记录了肯德基中国进化的全轨迹,点明了跨国企业在中国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本土化。这既是一部企业发展史,也是一套企业成功经营管理的操作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