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铜像
六点醒来,窗外雪山妖娆。
纳玛恰是个大镇子,商业繁荣,几条街道店铺集中,多是卖户外服装和装备的——名牌很多,摸着不像假的。买了一中号的主锁,看上一款带内套的营地休闲鞋,标价100美元,怎么谈都不降价,算了,反正是锦上添花的物件,不要无碍。王巍在首都机场断然把我用做尿壶的果汁瓶扔掉,这会他兑现诺言买了两个大号的塑料瓶,送我一个。
闹市街区往上海拔100多米是平缓的山坡,山坡四面是巍峨的望不到边际的雪峰,东北侧尤其雪山连绵。山坡正中央是“公园博物馆”,没待我们走近,从博物馆中走来一个瘦小精干的印度人模样的青年,他热情地打招呼,并自我介绍是来此实习的加德满都大学的学生。他带我们面朝西北“一, 二, 三……”数着遥远处一个个雪峰,说第七座是珠峰!一点都不突出,反倒很模糊,像小个子领袖被几个保镖护卫。他还讲其实喜马拉雅山系超过8 000米高的山峰有20多座,有些山峰不太突兀就不算数了,有些因靠主峰较近被称作主峰的卫峰或副峰。全球公认的14座8 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座矗立在喜马拉雅山系。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加都大学生又带我们走进博物馆,做起了义务解说员。博物馆上下两层面积约数百平米,没有其他参观者,显得简陋破败。主要是介绍喜马拉雅山系和珠穆朗玛峰的地质成因、气候特征、风土人情、动植物。很吸引我们的是希拉里首登珠峰的事迹,他厚重的棉皮衣服,他硕大的看上去无比沉重的皮靴,他的夏尔巴协作丹增•诺盖……
午餐上一道尼泊尔传统食物,像饺子,包着馅,皮很厚,但是油炸的。跟其他西式主食比,这东西算是好吃的。
罗塞尔了解到最新消息,印度军人为庆祝人类登顶珠峰60年组织了60人的珠峰登山队。比去年出现的冲顶时拥堵现象可能更严重,60人至少再加60个夏尔巴协作同时攀登,只这一个队伍即120人,去年正式注册的攀登者是400多人,今年会更多啊!但罗塞尔又说,印度人没钱,会抢时间赶进度(大本营平均每人每天的最低成本为100美元),肯定会选择第一个时间窗口冲顶,而我们队一般选择第二个窗口期。
罗塞尔还说到,亚洲队员(主要是中、日、韩)的特点是太看重登顶,乃至不顾一切。去年IMG队遇难的中国队员就是因为行走太慢,标配的氧气不足了,领队让他下他不下。最后领队为保住夏尔巴协作的性命让夏尔巴协作下撤,中国队员还是不下撤,以致他虽然登顶了却在下撤时因体力衰竭而亡。登顶重要,生命更重要!
我们队里的几个老外全是登顶过珠峰的。荷兰人罗尼,一米九几的大汉,荷兰马拉松排名第七;美国女艾伦,50岁出头,全美马拉松协会副主席,职业马拉松教练,她讲今年初波士顿马拉松赛第一次邀请4名中国人参加——我的山友柳红即是其中之一;日本61岁的老太智慧子,2005年即登顶珠峰;法国攀冰教练玛汀女士,40岁出头,走起路来两腿生风……4个中国人除了王静是一流登山家,我们仨都算菜鸟。
午餐后慢悠悠地出发,说是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大家当成逛公园即可。果然只上了一个长长的缓坡,便进入一个两侧葱绿的山谷。下行千米即是平缓的空地,房舍错落有致,远处雪山背景,山坡梯田分割,几缕袅袅炊烟,静谧幽旷,是个世外桃源的小村子。
这地方叫空炯,海拔3 780米,差不多是海拔最高的夏尔巴村落了。夏尔巴队长普马扎西的家就在这里。而我们下榻的那家三层楼高的客栈,就是他家开的。
到家了,先上干果小吃,果然热情的气氛超过前两家。
令人欣喜的是有专门的洗澡间,狭小却透着阳光,有喷头。立即抢先冲进去,水流太细,却总算意外地洗了一回热水澡。
客栈旁边是学校,学校操场的正中央矗立着希拉里半身铜像,两米多高。这位捐赠了这所学校、把后半生都奉献给夏尔巴人福祉的登山家,在夏尔巴人心目中威望极高。而罗塞尔正是最初追随希拉里登山继而沿着他的足迹、继续他的事业的传薪者,罗塞尔每年都以各种形式资助夏尔巴的公益事业。
村舍田间有三五成群的妇女在劳动,好像是在播种。偏西的斜阳,橙黄的光线落在她们黝黑的脸上,是一幅特和谐、特健康的图画。同伴们拍照,那些妇女直起腰挥手示意不许拍——她们不让拍照或许与风俗有关吧。
本文摘自《冷暖50℃》
这是一本攀登珠峰的日记,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知名证券人方泉51 天攀登珠峰的经历。书中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他自己和山友们的登山故事以及在途中遇到的各种奇特经历。
本书原汁原味地还原、再现登山经历,无过多繁杂冗余,带领读者切身感受登珠峰的全过程,将遥不可及的珠峰展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