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
首先,美国经济形势向好。近年来,美国家庭负债率明显下降,已回到正常水平,美国家庭“去杠杆化”任务基本完成,这有利于提振美国家庭消费。美国房地产从2012年初开始逐步回暖,新房、旧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以及房价都明显上升,新房开工面积增长了13%—14%。美国20个大中城市标准普尔/CS房价指数同比增长率,2013年3月以来一直保持在10%以上,9月份为13.29%。11月,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制造业PMI高达57.3%,比1月上升4.2个百分点;10月,美国ISM非制造业PMI为55.4,2013年以来一直处在50%上方。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5.1,比年初上升1.3个百分点。11月失业率降到了7.3%,而且10月份新增失业人数只有1.7万人,说明美国就业形势有了好转。2013年前3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环比折年率分别为:2.8%、3.1%和6.2%。美联储计划从2014年1月开始每月减少购买证券100亿美元,逐渐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总之,美国经济出现了明显复苏态势。
其次,欧债危机最艰难的深刻已经过去了。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在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IMF三架马车的努力下,欧洲走出了困境。2013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现在欧元不仅不会崩溃,而且7月1日拉脱维亚正式加入欧盟,罗马尼亚等几个国家排队等待加入欧盟,形势已是今非昔比。欧盟利用主权债务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在金融、财政、经济、政治等四大联盟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11月,欧盟经济景气指数达到102.7,比1月份增长了11个百分点,乐观情绪创下了两年来新高。一季度,欧元区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同比增长-1.8%,到了第二季度同比增长-0.5%;一季度,欧盟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同比增长-1.4%,到了第二季度同比增长-0.2%;出现了回升向好的趋势。
再次,日本经济温和复苏。受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性财政政策和日元汇率大幅贬值效应的影响,2013年日本经济温和复苏,失业率下降,私人消费上升,工业生产温和增长,出口回升。一季度日本经济环比折年率增长了4.1%,二季度环比折年率增长了3.8%,但是三季度环比折年率仅增长1.1%。“安倍经济学”的药效出现递减迹象。“安倍经济学”:一是宽松货币政策,二是大规模财政刺激,三是包括放松管制和促进创新等在内的一揽子增长战略,目的是激活日本经济,彻底摆脱通缩式萧条。“安倍经济学”提升了国内经济信心,政策效果有所显现,但其可持续性有待观察。
最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IMF预计,2013年俄罗斯经济仅增长1.5%,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2013年印度经济增速为3.8%。2013年第三季度,巴西经济环比减少0.5%,是200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季度下滑,2013年巴西经济增长率为2.5%。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经常账户赤字、金融体系不健全,自身存在结构性矛盾,减缓了这些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2013年年中的时候,在美联储释放缩减量化宽松信号后,一些亚太地区国家金融市场发生了剧烈震荡,货币大幅贬值,股市急剧下滑,债券收益率攀升,资本出现外逃。
总的来讲,2013年世界经济出现温和回升。发达经济体向好,新兴经济体除了中国都比较差。展望2014年,IMF预计世界经济将增长3.6%,将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欧洲将走出衰退,美国稳固复苏,发达国家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经合组织(OECD)综合领先指标显示,2013年10月该组织34个成员国整体领先指标为2011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表明发达经济体经济前景改善。2014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有所加快,但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难以恢复到前几年的较高增速,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速差距缩窄。
(二)中国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
首先,经济运行平稳。二季度筑底,三季度回升向好。2013年中国经济,不仅表现在第三季度同比增速由二季度的7.5%,提高到了7.8%,更重要的是环比前三季度分别为1.5%、1.7%和2.2%,如果将其折算成年率则分别达到了6%、6.8%和8.8%,经济逐渐向好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中国经济实现了连续六到七个季度GDP同比增速保持在7.4%到7.9%之间,基本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
其次,经济结构有所好转。从供给结构看,2013年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增速只增长了7.8%,而第三产业增速是8.4%,三个季度累计是三产高于二产0.6个百分点,初步显现了从过去第二产业制造业为主的“单轮驱动”,转变为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新的增长模式,第三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开始上升。中国制造业里面有一部分产能过剩,1—3季度增速还是达到了10.3%,制造业仍然快于第三产业,只不过其中采矿业和水电煤气分别只有6.7%和6.8%,说明并非制造业萎缩导致三产比重上升。制造业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服务业起到了拉动作用。
从需求结构看。中国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过去以投资、出口拉动为主,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用消费取代投资和出口。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不能因为强调发挥消费作用,而否定投资。关键是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从2013年前三季度7.7%的GDP增长来看,贡献率最大的仍然是投资。但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23.3%,占比从2012年以来逐月上升,现在民间投资占总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高达63.6%。民间投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中,排在前三位都是服务业。第一位是交通运输仓储业,民间投资增速高达40.6%,其中,跟政府投资主要投高铁、高速公路不同,民间投资更多投向电商、物流领域。第二位是卫生和公共服务产业,民间投资围绕大健康产业,增速非常快。第三位是文化、体育、娱乐业,增长了39.4%。在服务业里面,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投资空间非常大。
在房地产投资方面,投资金额增长了19.7%,同比略微加快了一点。但用面积来衡量,房地产投资实际并没有加速,和去年基本持平。土地购置面积,2013年前9个月同2012年前9个月相比,还下降了3.3%。住宅竣工面积2013年前9个月仅增长了1.4%。实际竣工面积几乎没有增长,但是这两年老百姓收入在提高。一线城市集中了更多公共资源,大量就业机会在一线城市。这就造成目前一线城市房价上涨,二三线城市房价滞涨,小户型房子价格涨得快,说明人口劳动力向一线城市流动,而住宅供应满足不了刚性需求。近年来,一线城市“地王”频出,三四线城市房子卖不出去,积压了很多商品房,甚至出现“空城”、“鬼城”现象。这种两极分化现象还将持续。
1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1.4,比1月份上涨了1个百分点;进入下半年以来,PMI一直保持温和上涨态势。2013年4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在7.6%左右,全年可能在7.6%。从物价来看,10月份CPI同比上涨3.2%,比年初上涨了1.2个百分点,全年CPI增长大概在2.8%。
2014年中国经济可能仍然保持在“七上八下”水平,估计在7.5%。随着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深入,在成本推动下,2014年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出口形势不容乐观,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和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外贸增速可能下滑。有利因素包括:政策稳定。前期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会慢慢发挥作用,改革开放红利会逐渐释放,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将产生新机遇。不利因素: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小微企业生存困难;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引起全球资本流动转向,会对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本部分写于2013年12月16日)
(三)理性面对美联储QE政策退出
在2013年度的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会议上,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决定从2014年1月开始,将每月国债购买规模由目前的450亿美元,削减50亿美元至400亿美元,同时将每月抵押贷款证券购买规模由目前的400亿美元,削减50亿美元至350亿美元。这标志着美联储正式拉开了逐渐退出量化宽松(QE)政策的帷幕,也标志着全球经济恢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暂时性政策,美联储QE政策退出是迟早之事。此时决定退出,主要是基于最近一个时期美国经济总体表现回升向好。2013年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1%。11月份,虽然CPI只有1.2%,但是最近几个月美国核心膨胀率一直徘徊在1.7%左右,已接近政策目标2%;失业率徘徊在7%左右,也接近于政策目标6.5%。而且,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和房地产市场都出现了明显回暖迹象。这些经济指标都为QE政策退出创造了条件。
前一段时间,美联储就QE退出政策已经与市场做了较长时间的沟通,市场几乎也做好了准备。这次美联储会议声明还承诺,在今后一个时期,如果出现通胀率超过2%政策目标的0.5个百分点之内,美联储仍然会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0~0.25%的水平,表明短期内美联储不会加息,这将有利于巩固经济恢复的基础。而且,在美联储主席新老交替之际做出决定,还可以显示美国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将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大的扰动。
2013年10月31日,美联储与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达成长期货币互换协议,发达经济体六大央行形成一个“货币同盟”,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他们“合谋”准备退出QE之举,这将有利于减少QE政策退出对全球金融稳定产生大的负面影响,当然也有利于巩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毫无疑问,美国QE退出将会引发国际资本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流出、回流美国,不久前某些新兴经济体已经出现这种资本外撤苗头。就中国而言,不会引起大量资本外逃,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运行稳定,加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将会释放巨大红利,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仍然会受到国际资本青睐。但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规模,这有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利于促进中国外贸出口,也会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主动性。由于全球流动性宽松程度减轻,石油、黄金和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走低,这有利于降低中国某些进口商品成本。
近期里,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将加剧。中国央行应该审时度势,密切关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增强货币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持国内货币市场流动性稳定及合理充裕,为实体经济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国际热钱监管,应适时推出金融交易税,即“托宾税”,从而有效抑制外汇投机行为。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要对亚太地区(如印尼等国)金融市场可能出现异常波动保持高度警惕,必要时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随着美元流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人民币可以弥补美元流出产生的空缺,中国应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为全球流动性的再平衡做出贡献。
(本部分写于2013年12月19日)
本文摘自《变革的时代》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经历了巨大变化。后危机时代,中国自身经济如何加快推进改革转型;中美经济、中欧经济、中国与东盟10+3、TPP、TTIP、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金融改革、中欧铁路、海上丝绸之路等等,这一系列的关键词背后蕴含着哪些经济战略;面对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秩序调整,中国如何协调、影响并参与制定新全球经济秩序与规则,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今天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书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博士最近两年跟踪研究经济问题的理论成果,书中一些成果曾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内参》上发表,其观点对国家经济政策制定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