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人:再来说说在大众的层面,除了企业家之外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也是很重要的,就是知识分子、学者和思想家的群体。其实很大程度上,社会的理念和观念的进步要靠这个群体推动。对于公共知识分子、学者这个群体来说,您现在观察到的现状是什么?您对他们乐观吗?满意吗?还是有失望的情绪在里面?
张维迎:我没有权利对别人表示失望,我觉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这是很自然的。知识分子本身要生存,要差异化。最后谁正确、谁错误,其实很难讲,只能通过思想市场来竞争。有时候不同观点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吸收的。像我们讲的佛教,释迦牟尼创的佛教在印度本土失败了,但是他的很多理念被反改革的印度教吸收了。我们今天所讲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佛家的好多东西,最后的结果一定有相当的包容性。我还要回过头来讲,知识分子、学者在某种意义上比企业家的要求更高,你必须有长远的理念。你的思想正确不正确,你活着的时候可能没有办法判断出来。我们不要求像耶稣、孔子那样的境界,但如果你不在乎自己身后的名声,只在乎活着的时候日子过得好坏,绝对创造不出真正有价值的理论。
访谈人:但是在思想家、知识分子群体中,也有怀有“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理念的人存在。
张维迎:这个无所谓,这个社会还是多元化好,就是思想要有竞争,但是也要有行业的规范。这时候你卖狗皮膏药,就没有市场了。
访谈人:这个思想市场的竞争您觉得现在存在吗?
张维迎:某种意义上讲它一直存在,从头到尾都存在。但是麻烦是,如果政府的力量太强大,有特别的偏好,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垄断地位,这个思想市场就会萎缩,甚至可以说不存在了。我们中国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汉武帝之前,思想市场的竞争是很激烈的(秦始皇时期除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就垄断了。但是之后佛教又起来了,还是有竞争的。我要说的是,如果一种思想变成官方钦定的垄断思想,这个社会思想的进步就很难,也就可能被某一种错误的思想长期锁定。即使这种思想当初是正确的,也已经失去了思想本身的价值。假如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信教,就是我真的相信它,这是我的信仰,所以我感到更幸福。但是如果这种宗教是被强制接受的,说信的人其实是不信的,他说信是为了得到一种好处。像我们现在一样,我们好多人宣称信这个,其实他脑子里哪有这个,他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手段,所以这种思想就被玷污了。然后,新的思想就没有办法出来。所以要防止政权的力量介入思想市场的竞争。
本文摘自《思想市场驱动中国变革》
这两年,中国改革风起云涌,重启改革、全面改革的呼声一波高过一波。但是,改革怎样才能成功呢?在《改革新启蒙》一书中,张维迎教授坚信,中国的未来取决于理念和领导力。他认为,没有好的、正确的理念,以及强有力的领导力,中国的未来就会问题重重。
自出版《什么改变中国》之后,时隔两年,张维迎教授再次系统谈论中国的改革和未来。在《改革新启蒙》中,作者针对当下中国严峻的现实,以及全面重启改革的迫切性,从理念的力量、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国企改革、民主和法治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观点。
借新书《改革新启蒙》,作者呼吁中国需要更多的思想碰撞和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