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的庄严承诺,早已昭然于世,成为国策了。军委绝对无意也不会对此作出修正,这是毫无疑义的。之所以发生上述矛盾的现象,大气候是中国军方和学界竞相为新的核战略献猷擘划,不乏标新立异者;小气候是参与撰写报告者的文字固然堪称上乘,于战略却不甚通晓,而专精军事战略的专家也对此有所疏漏。
“自卫防御”词义不明,这个提法又同外国军方对中国军事战略的片面解读曲径相通。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这在危机时刻容易导致误判。倘若军委批准以“自卫防御”来概括中国核战略,其他核国家在同中国军事摊牌时,难免以彼况此,以致误判中国如同往昔处理边界冲突一样,在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也会借口“自卫”而诉诸先发制人。于是,这些核国家在同中国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时,未决定发动核战争则已,一旦决定使用核武器,完全可能诉诸“先下手为强”,对中国痛下重手,后果不堪设想。可见兹事体大,轻忽不得。
有人会指出,话说回来,纵使前述白皮书在有关中国核战略一节中讲得天衣无缝,无可指摘,外国战略家也未必相信中国会信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这种说法之失当,不言自明。因为白皮书是在全面阐述中国军事政策,自然要在政策上做到承前启后,在理论上也要做到自圆其说,无论如何,不应该在方家面前露出破绽。白皮书应该尽力避免出现可能导致错误解读的表述方式,以致在外国战略家的心目中加深了对己方的疑忌,至少不应该授人以柄。
如果前述白皮书的内容稍微变动一下,就可以避免外国战略家对中国核战略的妄评。比如改为:“第二炮兵遵守国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严格执行中央军委命令,具备作出核反击的能力,以慑止敌国对中国发动核攻击为基本使命。”如此,基点不变,效果则不同。
细推一下,外国战略家的片面解读,不但违反了引述的白皮书内容的真实含意,而且也不符合战略分析的规则。试观如下剖析:
首先,纵使如外国战略家所称,军委是为了“保证国家免受外来核攻击”而授权二炮先发制人,自然必须先打击敌国核导弹基地。在军事上,打击核导弹基地等“点目标”对己方导弹突防能力及落点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目前二炮所属核导弹及导弹核潜艇携带的潜地核导弹,仅有打击敌国城市及战略要地等“面目标”的能力,而没有对核导弹基地等“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的能力。可见军委根本不可能授权二炮或海军先打击敌国核导弹基地。
其次,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已经迫使战场呈现单向透明化,又完全掌握了伊拉克及其周边地区的制空权,具有实时指挥、迅即摧毁的能力,尚且不能一举消灭伊拉克的导弹。贯穿战争的全过程,伊拉克仍然具备隔三差五发射一枚或数枚导弹的能力。中国战略武器发展相对滞后,数量远远不如核大国,即使今后二炮具备了对“点目标”发动精确打击的能力,又岂能在战时摧毁敌国所有的陆基核导弹发射阵地呢?更不用说在大洋深处游弋的敌国导弹核潜艇了。既然做不到,必然招致敌国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核打击。如此,中国又焉能通过先下手为强的手段,达到“保证国家免受外来核攻击”的目的呢?
以上推断无非证明二炮遵守国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仅以慑止敌国首先对中国发动核攻击为基本使命而已。上述结论本来可以经由常识判断获得。笔者却需要花费一番口舌,才可勉强说服对方。西方人习惯于直线思维方式,最终仍然将信将疑。可见,在官方文件中,确实有字斟句酌的必要,此言不虚。
本文摘自《远观中国大战略》
中国正在全球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中国崛起的阴影下,中国与西方大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变得越发微妙;朝鲜半岛剑拔弩张,朝鲜屡次进行的核试验让东北亚国家的核竞赛一再升级,令中国陷入核国家的包围圈;南海局势急转直下,南海诸国借助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纷纷发难,中国在海洋疆域上面临的问题已从简单的海洋权益之争转变为海洋战略博弈;外患加重的同时,内乱不减,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加剧,群体事件频发。国内外矛盾聚焦之下,本书映照现实,环顾当下,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重大战略环境,鞭辟入里,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