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ISO系列国际质量体系像一股强劲的飓风,从大洋的彼岸席卷中国大地,确实风靡了好多年。那个年代,企业要通过ISO认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顾问公司进入企业辅导,到ISO基本知识培训,到企业建立体系文件,再初步上线运作,顾问公司大概要辅导一年,企业要花费的成本高达数十万元。那个年代,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验证的企业确实为数不多,有些企业一次过不了,需要二次验厂,企业每逢第三方认证,就如临大敌,准备准备再准备,动员动员再动员。ISO已经通过的企业,招聘专职人员,设立专门的稽查部门,可谓舍得花血本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职场人士,只要懂ISO体系运作,只要能背出ISO条文的框架,程序文件有多少个,具体是哪些,这个人谋个高薪不在话下。如果一个人有内审员资格证书,有管理者代表身份,这个人无疑是当时的抢手人才。那个年代,一家企业通过了ISO认证,就意味着拿到了通向世界贸易的通行证,也表示企业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意味着企业的生产品质是有保障的,企业的管理是高水平的。因此,企业通过了ISO都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把ISO认证证书高挂在墙上,印在名片上,写在企业介绍文字中,当作是一个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ISO在企业发展史上曾经相当辉煌,它对企业体系文件建立的作用,对企业标准化管理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不容抹杀。随着ISO认证的普及和世界范围管理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ISO并不是所有企业发展的灵丹妙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管理现状,它的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ISO所建立的文件体系仅仅是基础性文件,并不代表管理制度和流程的优越性,它的指导精神也有非常大的缺陷,常常把企业管理引向误区,它的缺点及副作用越来越明显:
第一,ISO制订与推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企业所有作业标准、品质要求、管理程序制度化,白纸黑字写着,就是预防人员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这个目的出发点相当美好,确实可以防止一个人离职时把装在肚子的里技术及制度一并带走,企业无须又从头开始做文件,白白浪费人力。只是忽略了三个基本事实:一是ISO的精度与深度有很大的弹性,一个不专业的人员编写ISO文件,它就是一份无用的虚构文件。一个很专业的人士来编写ISO程序文件,如果他对企业有所顾忌而有所保留,这份ISO文件就是一份烂资料,根本不堪一提,也就没有带走的价值;二是一切制度都是相对的,当所有企业都在推行ISO的时候,ISO文件只剩下相对价值,相对别的企业而言,低劣的ISO文件体系价值也许就是零;三是虽然可以避免人员流失带走现有的文件与技术,但是人为制造了不信任,新的管理者对管理思想与技术革新,尤其是精髓的东西,往往不会在文件层上体现。让企业成为铁打的营盘,让员工成为流水的兵,这种
思想起点偏颇,企业能不能持续发展,单靠文件是实现不了的。
第二,ISO强调文件制度管理人,一切在制度化下运行,使企业在不知不觉中陷于文件的累赘中。原本一句话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可能要置换成一张纸来表述,还要经过文件的发行流通才能解决问题。原本简单的事情,进入文件系统就复杂化了。ISO的精神“写我所做,做我所写”,正是这精神坏了事,一点小事也要记录,使原本反应灵敏的企业变得臃肿不堪,效率低下。企业也越来越大,文件也越来越多,这让管理层、作业层烦不胜烦,而习惯于做实事的人,累于文件,实事也做不好了。ISO若推行不善,一方面会流于形式,被当作负累,人人抱怨,内心产生抗拒。另一方面过于较真,事事走流程,芝麻大的小事,也要拿纠正措施表,企业越来越转得像老牛拉破车,这件事拖,那件事拖,大家拖成了习惯,习惯性迟钝。企业越大效率就越低下,效益就越差,这是重要的因素。说到ISO,很多人流露出痛苦的表情,关于ISO的累赘烦人,很多企业有了一个顺口溜:ISO,ISO,碍手,碍脚!
第三,ISO的精神过于强调制度的作用,把制度的作用无限夸大,是企业管理的硬伤,误导了企业管理。在ISO的概念里,只要制度在,只要完整的体系在,谁走都没关系,人是随时可以被替代的。在当前看来,这观点看似可以认同,偏偏企业失败就失败在这个小小的聪明上。有些企业制度相当完善,换了一个人或逐步换了一批人,整个企业就开始走下坡路,制度还是那个制度,企业却不再是曾经的企业了。无论任何时候,人是管理的主体,制度永远是工具,这是一切经营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的管理基本精神。离开了人谈制度,就像离开水谈鱼,离开弓谈箭。推行ISO一定要放下制度,让重心回到“人”字上来,让人去推动制度的实现,而不是让制度来框架人。
第四,ISO极度制度化标准化的原则与小企业短平快的运作风格不相符,因此小企业不适合搞ISO。小企业的运作特点就是反应灵活,行动敏?,改善迅速,一个问题出现,马上就可以纠正,一个流程不畅,说改就改,这些特点足以与大企业规范化管理抗衡,小企业为什么常常能迅速崛起,而大企业多不能坚持,与此种“企业体质”息息相关。小企业如果严格按照ISO文件精神去运作,等于自己背石头过河。当然,小企业完全可以取ISO制度,而不是取ISO精神,把制度当作管理参照来运行,也许这正是小企业的ISO出路。
很多企业ISO搞完了,人还浮在文件表面,这样根本起不了作用,或者说一开始就与执行者发生冲突,企业是妥协于人,还是妥协于ISO呢?无论怎么选择,ISO还有很多与管理实务不相符的地方,企业在推行ISO的过程中,很多方面不能与企业实际实现无缝对接,常常不是接不上,就是发生碰撞,或者是产生伤痕。当一个管理体系的运作产生积极作用的时候,明智的管理者就会关注它的另一面,那就是副作用。当一个人抱怨ISO的时候,你可以不在乎,当两个人抱怨ISO的时候,你可以理解,当一群人在唱:ISO,ISO,碍手,碍脚!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呢?
本文摘自《二十年目睹管理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管理怪现状》围绕管理的基本原则“管人理事”,对管理界权威理论和普遍认识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阐述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内容涉及管理学理论、管理常识、管理观点、管理实务等,力求揭示管理真相。
《二十年目睹管理怪现状》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视角,很好地破解了管理者从上往向下看的盲区与死角,又解决了员工从下往上看的偏见与困顿,真正为企业打开了一扇亮窗!让员工与管理者能够形成逼真的对视!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开放式思维模式和开放式人才观,打破狭隘的管理主义,让管理者们清醒地看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结所在。本书向管理层说“真话”,向员工们说“真话”,是一本敢于讲真话的管理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