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者Ⅰ:顺驰

2014-12-31 15:28:20

  顺驰横空出世

  1999年,万科创始人王石宣布“退休”,不再管公司的日常经营。2001年,郁亮接任总经理一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郁亮是一个面目模糊的人。郁亮在万科曾历任财务经理、主管财务副总裁。在很多人眼中,他循规蹈矩,说话不偏不倚,重事实而少激情,他的情绪波动很难被窥见。在万科内部,对于王石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没有个性、不懂房地产专业的接班人,有人心里表示质疑。

  在百亿的规模上,郁亮提出了高增长是否能持续的问题,体现了郁亮性格里一贯谨慎的一面。对于未来的忧虑不仅源于自省,也源于外部的冲击。从2002年开始,一些征兆已经出现,挑战就在眼前。

  2002年,一家叫“顺驰”的房地产公司横空出世。顺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国各地抢拍“地王”,土地储备规模急剧膨胀,号称2003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00亿,还高调地喊出了“赶超万科”的口号。

  顺驰狂飙突进,在全国进行战略布局,颠覆了既往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模式。这家公司成立不到三年,销售额号称过百亿,而万科在房地产行业经营了十几年,销售额还不到百亿。

  这是第一家明确提出要“赶超万科”的公司。顺驰的正面挑战,曾让万科上下感到非常不安。万科内部曾经专门组织人员,研究顺驰的模式。顺驰也是房地产行业中第一个号称自己是有战略的公司,虽然顺驰没能熬到上市、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归于失败,但是它通观全局的战略眼光和对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准确预判,给整个行业既往的发展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

  正在丧失的领跑优势

  万科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顺驰。2003年以来,万科行业老大的位置已经面临很严峻的、公开的挑战。因为在商业模式上,万科与大多数公司并没有多少不同之处——都是买地、盖房子、卖房子,谁的土地多、资金充裕,谁就有优势。

  2003年,万科与很多地产公司的差距并不大,同在深圳的招商地产、中海、华侨城、金地,都和万科不相上下。这几家公司,都有很强的国有背景,土地储备比较多,它们的处境比万科好得多。以招商地产为例,在起家的深圳蛇口,有大片的廉价土地。而万科当时买地全部是通过招、拍、挂,获取土地的成本非常高。不过,资源优势并没有让这些拥有国有背景企业走得更好,除极个别公司(如保利)外,它们中的大部分在行业里都是越做越小。2010年,招商地产的销售额为146亿元,只是万科的约1/7。

  2005年,某公司房地产Top10研究组曾经对主要地产公司2004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当时得出的结论是,万科既不是规模最大的公司,也不是最有成长性的公司。作为“领跑者”的万科,在资金方面很难显现实力,土地储备方面更是处于明显的劣势。而其他公司项目开发的能力逐渐加强,与万科的距离在一天天缩短。

  如何才能保持领跑优势,已经是万科当时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了。

  

本文摘自《从100亿到2000亿的秘密》


   这是一个经典的企业发展案例,也是一个关于时代、机遇、选择与变革的故事。 房地产黄金10年,万科的规模从100亿上升到2000亿,增长20倍。它是如何做到的? 100亿遭遇瓶颈,500亿遇到了“史上最大危机”,1000亿之后面临着更多未知的挑战。万科是怎样自我革命的? 创业30年,万科始终保持着25%的高增长,这在世界商业史上也属罕见。万科成功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面对这个颠覆式创新的年代,它的辉煌能否延续?其前途又在何方?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