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驰横空出世
1999年,万科创始人王石宣布“退休”,不再管公司的日常经营。2001年,郁亮接任总经理一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郁亮是一个面目模糊的人。郁亮在万科曾历任财务经理、主管财务副总裁。在很多人眼中,他循规蹈矩,说话不偏不倚,重事实而少激情,他的情绪波动很难被窥见。在万科内部,对于王石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没有个性、不懂房地产专业的接班人,有人心里表示质疑。
在百亿的规模上,郁亮提出了高增长是否能持续的问题,体现了郁亮性格里一贯谨慎的一面。对于未来的忧虑不仅源于自省,也源于外部的冲击。从2002年开始,一些征兆已经出现,挑战就在眼前。
2002年,一家叫“顺驰”的房地产公司横空出世。顺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国各地抢拍“地王”,土地储备规模急剧膨胀,号称2003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00亿,还高调地喊出了“赶超万科”的口号。
顺驰狂飙突进,在全国进行战略布局,颠覆了既往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模式。这家公司成立不到三年,销售额号称过百亿,而万科在房地产行业经营了十几年,销售额还不到百亿。
这是第一家明确提出要“赶超万科”的公司。顺驰的正面挑战,曾让万科上下感到非常不安。万科内部曾经专门组织人员,研究顺驰的模式。顺驰也是房地产行业中第一个号称自己是有战略的公司,虽然顺驰没能熬到上市、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归于失败,但是它通观全局的战略眼光和对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准确预判,给整个行业既往的发展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
正在丧失的领跑优势
万科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顺驰。2003年以来,万科行业老大的位置已经面临很严峻的、公开的挑战。因为在商业模式上,万科与大多数公司并没有多少不同之处——都是买地、盖房子、卖房子,谁的土地多、资金充裕,谁就有优势。
2003年,万科与很多地产公司的差距并不大,同在深圳的招商地产、中海、华侨城、金地,都和万科不相上下。这几家公司,都有很强的国有背景,土地储备比较多,它们的处境比万科好得多。以招商地产为例,在起家的深圳蛇口,有大片的廉价土地。而万科当时买地全部是通过招、拍、挂,获取土地的成本非常高。不过,资源优势并没有让这些拥有国有背景企业走得更好,除极个别公司(如保利)外,它们中的大部分在行业里都是越做越小。2010年,招商地产的销售额为146亿元,只是万科的约1/7。
2005年,某公司房地产Top10研究组曾经对主要地产公司2004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当时得出的结论是,万科既不是规模最大的公司,也不是最有成长性的公司。作为“领跑者”的万科,在资金方面很难显现实力,土地储备方面更是处于明显的劣势。而其他公司项目开发的能力逐渐加强,与万科的距离在一天天缩短。
如何才能保持领跑优势,已经是万科当时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了。
本文摘自《从100亿到2000亿的秘密》
这是一个经典的企业发展案例,也是一个关于时代、机遇、选择与变革的故事。
房地产黄金10年,万科的规模从100亿上升到2000亿,增长20倍。它是如何做到的?
100亿遭遇瓶颈,500亿遇到了“史上最大危机”,1000亿之后面临着更多未知的挑战。万科是怎样自我革命的?
创业30年,万科始终保持着25%的高增长,这在世界商业史上也属罕见。万科成功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面对这个颠覆式创新的年代,它的辉煌能否延续?其前途又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