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雪岗“地王”
2003年7月4日下午3点,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拍卖大厅人山人海,一场激烈的土地拍卖会刚刚开始。
来自深圳、广州等地的22家企业,正在竞拍坂雪岗地块。由于坂雪岗地块是近两年深圳市拍卖的面积最大的优质地块,市政府又明确表态未来三年内要严格控制新增供应土地总量,房地产界因此把坂雪岗地块称为“地王”。
参与竞拍的22家企业实力不俗,深圳的一线房地产公司万科、中海、招商地产、华侨城等全部参与。万科总经理郁亮、华侨城地产总裁陈剑等几位老总都亲自到场督战。
拍卖从4.5亿起价,每次竞价幅度为500万元。很快,价格就到了5亿、6亿、7亿。
“8亿元!”由招商地产和华侨城联手组成的竞买人举牌,立即引发了热烈的掌声。“8.05亿元。”一直没有举牌的万科终于出手,现场气氛高度紧张起来。随后的竞价也主要在上述两大竞买人中进行,叫价不断攀升。这样一直较量到9.7亿元,万科举牌,终于以“天价”夺走了该地块。这是深圳近两年来成交价最高、参拍企业最多、竞争最激烈的土地。9.7亿元的价格比4.5亿元的起拍价整整高出5.2亿元。
对于这块土地,万科势在必得。当时,万科在深圳已经没有土地储备,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况。而那些具有国资背景的房地产公司土地储备充足,开发势头已经盖过了万科。如果不获取土地,万科未来将逐步退出起家的深圳房地产市场,这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因此,万科内部已经做了决定,坂雪岗项目一定要拿到,即使项目的收益率低也要拿下。
这场拍卖还有另外一个背景。2003年5月23日,随着王石登上珠穆朗玛峰,万科人的自信已经达到了顶点,似乎心里都憋着一口气,万科绝对不能让其他公司超越。
但是,万科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2002年,万科的销售额为52亿元,于全国20多个城市同时操作项目,在土地和资金方面经常捉襟见肘。对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来说,一块地就能定
生死。万科正走在一条狭窄的险道上,如果一个项目操作失误,万科很可能几年都翻不了身,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因此,一块地可能就决定了万科未来的命运。
拍卖现场,捧得“地王”归的郁亮看上去春风得意,但是他心里却笑不起来。在拍卖之前,万科对土地的心理价位是10亿元。最后的结果是9.7亿元,加上3000万元的契税,正好是10亿元。按照当时房价预测,坂雪岗项目由于地价过高,内部收益率仅为8%。也就是说,如果土地价格或者房价下跌8%,那么这个项目必亏无疑。2002年,万科全年的利润也没有超过10亿元,而这一块地就能吃掉万科全年的利润。对于当时的万科集团来说,这个打击将是灾难性的。但为了能够在深圳继续生存,万科一定要拿下这块地。万科集团也做好了该项目内部收益率8%的思想准备。不过,后来由于土地价格暴涨,这个项目收获颇丰,万科侥幸脱逃。
这些还只是大众的眼睛能看得到的惊险,事实上万科还面临着许多隐藏的风险:由于大量的资金沉淀,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成本大得惊人。从拿地到2004年10月2日坂雪岗项目开盘,整整14个月,万科每天的资金成本就是几十万,这相当于每天向河里开进一辆奥迪。
明知是错,还不得不犯
深圳坂雪岗地块并不是2003年万科拿下的唯一的“地王”。万科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相同的错误,还不得不再犯一次。
2003年8月11日下午,南京万科即将参加土地拍卖,当时有两块土地,一块是4.5亿元,一块是2亿元。当时南京万科和深圳万科一样,也已经没有了土地,所以在集团论证会的时候,两块土地都通过了审批,至少要确保拿下一块土地储备。由于资金不足,集团希望南京万科拍2亿元的土地,不要4.5亿元的地块。
但是不幸的消息终于传来,南京万科还是拿下了4.5亿元的那块地。当南京万科发来电子邮件报喜的时候,整个万科总部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2003年,万科全部用来拿地的总金额在30亿元左右,仅深圳和南京两块土地就花了14.5亿元,万科的资金链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不仅仅是资金成本和项目风险的问题,更因为这两个分公司拿地占用了太多的资源,其他分公司能够获取的资源就更少,这两个“地王”会导致其他分公司的发展也处于被动状态。
明明知道是错误,但还是不得不去犯。这两个“地王”,给万科管理层带来了空前的冲击和挫败感,也引起了万科管理层对发展模式和发展路线的反思。万科的土地全部是通过招、拍、挂的形式获得,成本非常高,到底能不能采取一些手段,来超越当时的房地产开发模式?
本文摘自《从100亿到2000亿的秘密》
这是一个经典的企业发展案例,也是一个关于时代、机遇、选择与变革的故事。
房地产黄金10年,万科的规模从100亿上升到2000亿,增长20倍。它是如何做到的?
100亿遭遇瓶颈,500亿遇到了“史上最大危机”,1000亿之后面临着更多未知的挑战。万科是怎样自我革命的?
创业30年,万科始终保持着25%的高增长,这在世界商业史上也属罕见。万科成功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面对这个颠覆式创新的年代,它的辉煌能否延续?其前途又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