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前,万科是一家没有战略的公司
说万科是一家没有战略的公司,肯定很多人会反对。20世纪90年代,在许多企业搞多元化时,万科却卖掉了很多产业,专注做房地产,目标感、方向感非常明确,万科怎么会没有战略呢?
应该说,万科一直都是有战略眼光的公司。但是在房地产专业化发展道路上,万科的初期战略并不明晰。1999年,万科曾启动过代号为“一五计划”的战略规划项目,万科首次对未来5年的资产规模、资产回报率、市场份额等指标进行了详细界定。但次年华润收购万科的举措,让企业的精力更多地投向了股权置换当中,而“一五计划”最终未能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去。
2002年10月,万科与德国国际房地产投资银行(HI)洽谈合作事宜。HI提出的条件是,万科提供具体的年度开发计划和预算方案,并购买保险。这个条件给了万科管理层非常意外的触动,在此之前,万科甚至没有相应的机构来管理整体的开发计划。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一直处于粗放式发展的状态。至今,这种粗放状态依旧,全国的3万家房地产公司绝大多数还停留在项目公司的层面上,遑论提出并执行战略。第一个号称自己有战略的房地产公司是顺驰,但是顺驰的战略最终以失败告终。
那时万科也有一些部门做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多是对当前和未来3年左右万科的资源分配进行研究,这和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的研究雷同。
2003年,万科销售收入63.8亿元,正处于从中型企业向大企业艰难爬坡的阶段。自1984年成立到2003年的这20年里,万科的销售额一直没有突破100亿元,已远远落后于和它同一时期起家的联想、海尔等企业。
与万科即将告别小企业阶段同步的,是房地产市场环境的变化。2003年,一系列规范房地产市场政策的出台,为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奠定了制度框架,使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住房消费市场也进入了一个爆发式增长的阶段。
在早期发展中,万科的方法论就是试错。这么走不行,就改正,换条路走。但是到2003年,万科遇到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战术上的问题——在原有发展模式下,资金和土地的瓶颈十分明显;竞争对手已经对万科形成追赶之势,行业老大的地位不稳;行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爆发性转折的关键时刻。
环境发生了变化时,万科必须有行动。它已经走到发展的十字路口。
文化比战略更重要
在2004年万科《1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之前,万科所谓的战略,基本是王石个人对市场的观察和判断,或者说,就是他的直觉。
王石曾说过,万科犯过很多错误,但是没有一个致命性的战略错误。这也是王石对万科最大的贡献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是深深房(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深深房的利润是5个亿,万科2001年的利润才到3.7亿元。但是1998年,深深房陷入亏损,从此一蹶不振。
深深房的失败与公司的战略有关。1993年那轮宏观调控时,万科选择收缩战线,卖掉了很多与地产无关的业务,开始走房地产专业化发展道路。但是深深房选择的却是扩大战线,经营范围开始从房地产到修机场、修桥、盖大商场,甚至做起了零售业。最终,深深房没有逃过宏观调控带来的寒冬。两种不同的战略选择,到1998年结果就非常清楚了。
王石回忆当年的情景说:“每个公司面临的局面差不多,我就说早变早主动,晚变晚主动,不变死路一条,你还固守着1992年、1993年的形势,你还希望宏观调控赶快结束,继续是1991年、1992年的局面出来,是不可能的。”
1999年,王石主动从万科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下来,慢慢地远离了市场。
2003年,王石登珠穆朗玛峰后回来,由于远离市场太久,他对市场的判断已经不像从前那么自信。2003年的7月和8月,万科相继在深圳和南京的两块土地上出现重大失误后,王石也觉得万科需要一个具体的战略规划,来指引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王石是个天马行空的人,几乎是一天一个想法。他曾经考虑过做一个万科房地产指数,即把有万科项目的城市的房地产信息做成指数,成为行业风向标。但是,不久他就发现万科在数据上的能力还不如搜房,万科房地产指数最终不了了之。
虽然王石的想法很多,但是并没有给万科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各个部门很快找来证据否定了他的想法,而王石总是能够接受别人的否定。
万科能够走到今天,关键就在于它的制度和文化。1988年,万科改制上市时,王石放弃了万科的股份,成为职业经理人。这个只有股东、没有老板的公司,讲究平等和民主,没有一言堂。万科的内部会议不是正襟危坐的,
甚至是有点散漫的,在一种相对自由的氛围中,所有的人都可以发言。王石也多次表达过,他最高兴看到的事情是,部下能够提出反对意见,而且最终证明他们是对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比战略更重要。当行业发生改变时,企业能否率先提出解决方案,主要是由专业人员决定的。而专业人员的能力是否能够得以发挥,企业文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氛围,也决定了内部交易成本的大小。一个以长官意志、家长式统治建立起来的组织,很难有普遍性思考,因此也很难有很强大的专业能力。
并不是每家公司都需要战略。对于小公司来说,机会和执行能力要比战略重要得多,这就是当初万科没有战略也能发展得很好的原因。但没有一家成功的大型公司是没有战略的,战略是大型公司成功发展的前提。世界500强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业绩不太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成熟公司不依靠追逐市场机会、捕捉热点,而是通过长远的战略规划来占领行业制高点,通过自身的管理和能力来获取行业平均利润。即使行业不景气,这些公司依然可以超越一般的市场行情。
没有好的市场基础,所谓的公司战略就没有意义;而没有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的未来就会有危险。
万科有一群不甘平庸的人
万科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有一群不甘平庸的人。2003年,在深圳和南京不得已拿的两块“地王”,让万科深感不安。
2003年10月10日下午,在深圳梅林万科原集团总部的会议室,一场充满火药味的讨论正在进行。这场会议由主管拿地和采购的集团副总刘爱明主持,主题本来是讨论拿地的问题,但很快转向更深入的思考——从土地问题转向了对万科发展前景和模式的思考。思考主要包括以下3个问题:
1、顺驰已经喊出“赶超万科”的口号,也许还有新的顺驰出现。在顺驰的冲击下,万科如何发展?
2、在早期发展中,万科的方法论就是试错。这么走不行,就换条路再走。但这种发展模式的成本越来越高,代价越来越大,这个困境如何改变?
3、万科以前没有战略,主要是靠王石对市场的判断和高瞻远瞩的思维方式。那么万科未来应该怎么发展?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公司的变革都是一把手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但是在万科,变革可以是自下而上的。万科的文化允许所有的人自由思考、自由表达。
“只要是为了万科好,可以反对我和王石。这句话在很多公司不敢说,但在万科可以说。”郁亮说。
就在刘爱明们因为拿地问题而讨论万科的未来时,王石和郁亮则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在前20年的发展中,万科实现了由多元化向专业化的转变,并且在房地产行业取得了领跑的地位,那么,房地产业务到底能支撑万科发展到多大?这个行业的前景到底在哪里?
郁亮亲自抓这个研究课题。两个月后,一份关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研究报告被送到了王石面前。2002年,美国住宅市场规模是中国的20倍,从美国的经验看,房地产有足以支撑起世界级优秀公司的市场空间,中国房地产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2003年,无论是王石、郁亮,还是刘爱明等万科高管,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万科的未来在哪里?当时的很多讨论没有直接得出答案,但是在万科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万科需要发展战略。这些都成为了后来万科做《1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由来。
本文摘自《从100亿到2000亿的秘密》
这是一个经典的企业发展案例,也是一个关于时代、机遇、选择与变革的故事。
房地产黄金10年,万科的规模从100亿上升到2000亿,增长20倍。它是如何做到的?
100亿遭遇瓶颈,500亿遇到了“史上最大危机”,1000亿之后面临着更多未知的挑战。万科是怎样自我革命的?
创业30年,万科始终保持着25%的高增长,这在世界商业史上也属罕见。万科成功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面对这个颠覆式创新的年代,它的辉煌能否延续?其前途又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