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在“冬天”谋划、布局、投资

2015-02-10 16:52:18

  周其仁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据我所知,管理学家通常看不上经济学家,反过来也一样。经济学家看管理学的东西觉得简单,管理学家却说:“经济学那么复杂有什么用?”对此,经济学家的回答是:根据消费行为的研究,人们在收入低的时候消费有用的东西,收入越高消费的东西越没用。我开始以为经济学就够没用的了,才发现还有更没用的,那就是哲学、悖论。“理发师只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这些你知道了又能怎么样?收入越高,对于没用的东西可能关注就多一点。

  宏观经济形势这个东西就没什么用。形势再差,也有很好的企业;形势再好,也有很差的企业。企业搞得好不好,跟宏观经济形势没有直接的关系,或者说,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多数企业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当然,金融的、全球的企业例外。

  其实,这个形势现在没有什么太多好讲的,就只有一个问题:下行。

  经济下行,当然是有很多数据证明的,现在有些地区、行业、企业,真的是相当困难。但是,从整个国家经济来看,真正难受的,还不是经济增长速度在往下走—最近的数据大家都看了,PPI、CPI还在往下走—而是我们“从高位运行到下行”,而且不是像日本那种下行。日本是“增长2%变成增长1%”的下行,虽然难受,但没有我们这么难受。中国的GDP季度数折成年率,在2007年曾超过14%,而现在就只有7%,今年有很大可能是7.5%以下。从14%到7%,下降了一半啊。这还是个平均值,那么分摊到有的地区、有的行业、有的企业,那真是哗啦哗啦的了。

  那么,怎么理解这个“高位下行”呢?我一直认为,“高位下行”比“低位下行”难对付,因为有巨大的惯性。曾经有一些省份GDP增长14%、15%,甚至有些超过20%,持续了很多年却一下子变成7%,这是很难受的。经济有很多惯性,我们也有很多的期望和预期,有不少公司、企业领导人和地方领导人,都希望经济增长再回到14%去,因为这种失调速度是很难受的。

  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想先跟各位分享一下,如何来理解这个“高位下行”。

  如果你不理解“高位下行”,就不能很好地应对它,那样就会更难受。“高位”是怎么来的?这样一个大国,经济增长10%以上、11%以上、12%以上,反正战后其他国家没有看到这样的数的。这是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努力呢?当然首先可以肯定是这一点,包括在座的各位的努力。然而,这也不仅仅是由于中国人自己的努力。中国人一直很努力,在改革开放前就有劳动积极性,却没有充分发挥。但是,为什么过去没有这么好的经济增长的成绩呢?这种“高位增长”有一个很大的坑,这是一个巨大的、全球化的势能的释放。所以,这不完全是由于中国人自己的努力,而是将“中国人的努力”放在“全球舞台”上进行评价所带来的。我们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不做这种评价。底子薄再加上关门、封闭、冷战,就导致了长期的贫困。我们现在才理解,开放对于中国有多么重要。农民、工人的收入低,实际上就是成本低。关起门来却成本低,就白白低了一回,关门就只是中国公司自己之间的竞争,而开放后,就有了全球评价,中国人、中国产品、中国工人、中国的工程师、中国的管理者、中国的企业,都在全球舞台上被评价,这一评价就释放了一个巨大的势能。

  这是为什么呢?冷战以后,这个世界上有另外一个“海平面”。战后以工业化最发达的7个国家为代表,他们都不关门,并互相投资、互相贸易。所以,在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之前,国际贸易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国际投资主要也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紧接着,战后的技术革命、和平环境,让这些国家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我们关起门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个都没错,错的是搞阶级斗争。人家没有搞这一套的就上去了,其参照系就变了。

  什么叫工人、蓝领?他们一年收入应该是多少?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我们的工人,多少年来都是一个月赚50元人民币。虽然全世界的工人、蓝领在名义上都是相同的,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开门我们才发现,同样是蓝领工人,有的人收入竟这么高。我们看过很多发达国家的公司,他们生产一个产品就是这个价格,这个价格里就含着工人收入,含着资本的回报。于是形成了两个“海平面”,那么,冷战造成的这两个“海平面”相差多少?拿中国的参数来看,他们人均收入是我们的100倍。1980年我们说要在2000年翻两番,达到人均800美元,没翻之前是200美元,一翻后是400美元,两翻后是800美元。在我们人均200美元的时候,美国是多少呢?美国是人均13500美元,这样算虽然不到100倍,但是别忘了还有收入分配。我们是穷国,要搞知识积累,所以我们落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口袋里的钱,要比美国收入分配后落到个人口袋里的钱少很多。我们要挤出钱来、勒紧裤腰带搞国家积累、搞两弹一星。所以,在个人收入方面,不要说农民对农民,就是制造业工人对工人,也同人家差80倍到100倍。

  1979年广州修建白天鹅宾馆,是由于改革开放引外资时,不能请对方住招待所,一定要有标准的hotel(宾馆)。宾馆里所有的硬件,甚至连水龙头都是进口的,厨师也是从香港请的。一个香港厨师的工资相当于100多位中国员工薪水的总和。这么高的工资也得付,人家不来,我们就只能继续穷下去。世界就是这样的一个秩序。

  邓小平进行改革开放的作用就是在两个“海平面”之间打了一个通道。当“海平面”之间不通时,势能就不能释放出来,而一旦打开通道,实现对流,资本技术就涌到中国来了。为什么资本会进来呢?这是由于边际生产率的变化。同样的资本,跟美国年薪几万美元的工人结合,或是到中国来,哪一个回报高?这就是外资逐渐地进入中国的一个基本经济原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环境要改善,观念要改变,法律要修正。当时,我们只想引进来一点外资,跟我们的劳动力结合;引进一点技术,来改变我们的落后,让中国发展快一点。谁也没有想到,中国会有这么大的产出可以出口。1980年,中国这么一个出口额99亿美元的出口大国,出口产品主要以资源性产品为主,包括大庆油田开发的石油,当时石油在国内没有什么需求,这像是抓一个大龙虾出口,中国人舍不得自己吃,而是用来换外汇买设备。这个是当年中国跟国际的来往方式。

  外资、技术、商业模式、想法等一进来,再跟中国的工人、知识分子、企业家一结合,是会有这么多的东西的。上海洋山港现在是第一大港,我曾去访问过,那个老总20世纪90年代到鹿特丹学习的时候,简直就是吴下阿蒙,什么都看不懂。他跟我讲,看到国外那么发达的港机,他当时就在想什么时候中国的上海港也能有一台。现在你去洋山港看看,一两百台排成一条线,单位速度第一,总量世界第一,超过新加坡港。那用来运什么东西呢?“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为什么中国会变成世界的工厂?我在人大上学的时候,天天听的就是十亿人口中有八亿农民,这就是中国国情。把农业变成制造业,把农民变成多少亿产业工人,这个是开放的结果。

  一开放,有现成的市场;一开放,有大量的资本进来;一开放,我们可以学到过去难以学到的东西,这是“高位增长”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其标志事件是:2001年,中国签约加入WTO,2002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随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所有成果就在这个档口爆发。我们从多少年来流量可怜的贸易国家,变成世界上最大的贸易生产国家。在危机冲击之前,我们贸易顺差相当于GDP的11.7%,达到了最高。而创造外向主导模式的,当年是日本,日本最高的时候顺差占其GDP的5%。

  所以,“高位增长”是有一个由来的,这里面有中国人努力的原因,但这个努力是被放到了“全球评价”中,才带来了高位增长。同样一个东西,美国工人做是个什么价?这个其实我们自己算过,20年、30年来我们的增长速度很高,但没有把父辈的积累算进去,其实我们上一辈穷了很多年。50元、60元的月薪拿了很多年,我们都没有算过。把这些一起算上,其实没有那个奇迹。

  三种力量,促使中国经济“高位下行”

  冷战、封闭让改革开放发生得很晚,而到1978年一开放就把战后形成的全球化的势能释放出来,这就是高位增长的主要原因。那为什么又下行了呢?

  第一个原因,高度依赖全球市场。中国能不受全球需求的影响吗?我们好多时候进出口相当于GDP的66%、67%,而大国没有这个数。这样,美国经济一旦出事,我们怎能不受影响?2006年、2007年,出口影响20%、30%,到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来,下跌20%,所以当年把4万亿放到经济里面去却没有见效。因为美国进口一萎缩,我们的出口就萎缩,沿海、农民工、GDP、财政、稳定全部都会有问题。再拖一拖,4万亿加上9万亿的信贷,一下就爬上去了。但是,我们经济毕竟主要是靠对外的,而国际经济就根本没有好转。虽然,美国政府的救市让美国没有陷入1929年至1933年那种大危机,因此我们就以为还“有戏”,但其实是欧债出了问题。什么出了问题?政府出了问题。这个(欧债)对于全球信心打击非常大。市场出问题政府来救,那政府出了问题谁来救呢?只能熬,但这一熬就没有头了。所以,欧债危机对于全球的投资经济发展信心的冲击,比美国金融危机还大。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国家,从全球化中能够得到好处,但全球化受挫的时候,也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这是经济被拉下来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大量行政手段进入经济体。由于经济连年的高速增长,我们就得进行调控。上一届政府忙了10年,基本上都是忙调控房价、地价等。为什么呢?这有个宏观环境。美元进来了、顺差进来了、外国投资进来了。美元在中国不能花,花人民币要跟谁兑换?当然是跟商业银行换。商业银行美元在手,怎么在中国做生意?这就需要在外汇市场把美元投换成人民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个“高度依赖出口”的国家,就产生了一个政策目标—要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定。人民币在中国都是成本:雇工人、交税、买电,都是用人民币,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出口,要美元起价,所以,人民币对于美元升一分钱,出口企业成本压力就上来了。2010年,我跟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聊过一次。他说他的企业已经有很大的收入来自国际市场,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影响很大。由于华为的设备在全球的生产基地还是中国,成本是人民币做,产品是美元计价。人民币对美元一升,那么,中国政府、央行就要维持人民币对于美元汇率的稳定。维持这种稳定就有代价,什么代价?进来1美元,你说我汇率稳定,7元对不对?那7元人民币就出去,你要变成6元出去就是升了。可是如果一天进来好几十亿美元,每天这样进。所以,我们大量的基础货币,去同商业银行换汇,就变成了国家外汇储备。国家外汇储备一条线地往上升,看起来很好。朱镕基到北京的时候,中国外汇储备只有180亿美元,来了以后搞了汇率并轨,一年增加320亿美元,这就是500亿,后来很快就是5000亿、1万亿、2万亿、3万亿、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个机制是什么机制?主要都卖给央行。央行拿什么买?拿基础货币买。这样,基础货币就进入了市场,中国就进入不差钱的时代。货币太少了是不行的,太多了也是要出问题的。货币供应超过了商品、资本、服务的增长,物价就上涨。这个热那个热,这个涨那个涨,这样就需要调控。不调控,好多中国人就不好过,因为他们工资没有涨,消费没有增长怎么受得了。而调控,在我们这个正在转型的体制中,说是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一定要用大量的行政手段。因为中国是个政府非常强势的经济体,一调控,行政部门一起上,一个部委发文件不管用,五个部委联合发。增长太快出问题,就要勒着,要控制房价、控制地价等。我们的行政控制就是要进入经济体,但这个东西是有很强的滞后性的。为什么呢?因为为了宏观稳定要加强调控,到了下面的部门、处,这些就需要各种审批,不要小看审批这个事情,这是会上瘾的。

  这是我们国家“高速增长”当中的一个代价:大量行政手段进入经济体。高速增长没关系,可一下行就发现:到处装着刹车、吸铁石,到处都在消磨企业家精神。由于过去穷,不办企业不可以;而现在生活都过得去,办企业太麻烦,企业家的斗志就下降了,企业家精神就衰减了。这是把经济拉下来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中国是“债权经济”,而非“股权经济”。像中国这种经济,如今改革改了30年,我们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为主,而银行就是债权。这个“债权为主”的经济,上去、下来都会放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债务是一个杠杆。经济热的时候,大家对未来都是看好的,借贷需求非常旺,物价都在涨,物价减掉以后,真实利率是负的,谁借钱谁合算。借了钱买房,房价涨得都会超过利息,很多家庭都懂得这个道理。借钱买资产,资产涨得快,是很合算的。这个杠杆作用在好的时候会放大,而坏的时候,物价指数一下来,名义利率哪怕不变,真实利率就迅速转正。这是现在很多企业和地方表现困难的根本原因。股权为主的经济体,没有这个问题。股权这个东西,放进去不能退,好就分红,不好就一起赔,这是“股权为主”经济的特征。但我们是债权为主,好的时候会加倍好,而差的时候呢?最近很多行业财务成本上升,所谓财务成本大部分就是还债。很多人为什么跳楼了,就是想不通自己怎么会借了这么多的钱。他们忘记了市场好的时候借钱是很划算的,但市场一翻脸时才发现借了很多的钱。因为曾经利率是负的,而现在利率转正了,很多的行业、企业都被顶得很难受。

  所以,以上这三种力量把中国经济拉下来了。

  阻碍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块石头”

  而中国经济一被拉下来,三大块石头就浮出水面了。这就是我在2012年11月所做的判断:水落石出。

  第一块石头是成本。成本就是企业的开支,问题是什么时候开支?钢铁企业库存什么时候买的?都是大家看好的时候买的。即使钢价、矿石价还在涨,但涨也有人买。等到钢铁价一下去,过去买的库存就能顶死企业。如果是借钱买的,那就死得更快,因为要还息。企业是什么时候雇的人?在大家抢人的时候雇的,工资肯定高,工资不高,人就不会来。但当你的产品的销售量下降了,你能马上削减工资吗?这是很难的。因此,成本是第一块石头。

  第二块石头是债务。由于债权合约都是在形势好的时候签的,随着真实利率的转正,债务就成了第二块石头。

  第三块是过剩产能。市场好的时候,就会出现抢货,你上,我上,国家也上,国务院开会讲7大新兴战略行业。中国是一个大国,有个传导机制,怎么可以这样来定事情?聪明的农民,县长让他种什么他是不种的。可是,面对大项目时我们还是一起上,好产业都做得不好了。其实,是市场和政府两个力量一起推动了过剩产能,等到市场翻脸,外需没有了订单,可钱已经变成社会的了,这时你是撤还是不撤?你是停还是不停?有的行业还有连续性,不能随便说“没订单就关门”,所以还要接着做,这是很难受的。

  以上这三块石头,就把国民经济顶住了。

  变被动为主动:消化资本、重组债务、消化过剩产能

  那么,这个时候,宏观经济要怎么应对?

  首先,就是要知道“高位下行”是由不得你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审批制度改革”来控制一些因素,这种变量是在中国内部。然而,外需不在我们的手里,是由不得我们的。“欧债危机”这个冲击力什么时候好转,现在还不知道,美国则是在刚刚有一点起色后又不行了。美国在困难的时期,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造业逐渐在发展起来。这是由于,中国的相对成本变化让很多美国公司回到本土去了,这就是新的全球格局。

  我们需要改革,但改革没有那么快。国务院已经很着急,开始放松审批。但企业问,这对他们有影响吗?回答是没有影响。国务院已经宣布去掉了几千项,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还剩多少项。企业要跟剩下的去打交道,经常是把含金量小的放放。总的来说,改革不会是那么快的。

  如今的这个既得利益,中央做了决定,国务院也推行,然而这样的大国要实现“政策落地”,还需要一个过程。至于“真实利率”,这一把刀是很厉害的,这个需要经济学家做大量研究。

  至于通缩,通常市场一翻脸就由“通胀”变成了“通缩”。20世纪90年代我们遇到过一次,通货膨胀达到24%,朱镕基大刀阔斧杀通货膨胀,在1997年突然开始出现通缩。这是什么道理?就是我们这个基本的金融结构里有一个问题:过度依赖银行债务。我们说要发展股权、发展资本市场,目标提出来了却没有落下来。现在,直接融资占整个社会总融资的比例没有比20年前增加多少。那这个经济结构遇到波动,就会有派生的情况出现。所以,难受是肯定的。

  有几种措施,可以把我们国家从这种情况中拉出来:第一,消化资本;第二,重组债务;第三,消化我们的过剩产能。

  现在,很多人的经济预期都很有意思,一看情况不好,觉得什么都不行了,这种预期就会互相传染,悲观情绪就占主导地位。所以,现在很多的企业很茫然,实际上是看错了时机,很多人认为不好的时候,反而是投资的时候。对此,要冷静地分析。

  对外升级:新兴市场大有可为

  从全球角度考虑,发达国家的市场一时还不会回到2007年以前,这个判断大概不会错。

  但是,在危机之后,全球的总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兴市场的份额大幅度地提高。最发达的7个国家与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7个最厉害的新兴市场国家放一起,总量哪一个大?当然是后一个大。然而,我们的“外向经济”到目前为止,很大程度还是习惯于最发达的那个市场,因为其购买力现成、出价高、基础设施完备、金融服务良好、物流非常顺畅。我们接单子生产,于是就成了世界的工厂。但很多新兴市场的特点不是这样的,比如有购买力但市场不成熟,要买货但基础设施不够、电量不够、港口不够、铁道不够等。所以,中国现在提海上、陆上两条丝绸之路,APEC会议宣布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就是个重大的战略。

  新兴市场这个板块还是中空的,我们实际上铺了多少货在新兴市场?几年前我去印度看,那里虽天气很热但没几家用空调,这两年才好一点。面对印度这个空调的新兴市场,中国物美价廉的空调却没有打进印度多少。而在俄罗斯的市场上都是欧洲货,日本货、韩国货都少,就更不要说中国货了。面对资源广大的新兴市场,毕业生包括我们北大的毕业生却都看不上,一讲就是美国、法国之类的地方。华为是怎样打进世界的?怎么去阿富汗的?那里是会有炸弹掉下来的,是要死人的。我们真正在这些市场上去开拓、耕耘的商人还是很少。大学生总说就业机会少,今年700万毕业生的签约率看了让人焦虑。我们为什么不走出去呢?我总说,下一个时代,是要小语种人才的时代。小语种的需求会急速增加,因为新兴市场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印度尼西亚有1亿人,这是很大的市场,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都看不上。

  因此,外需不是没有市场,在国际上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的。我们回想一下,1980年欧洲资本是怎么进入中国的?中国当时什么也没有,欧洲为什么借钱给我们?要知道这并不是自由外汇,不是“中国借这个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而是全部用来买德国设备,这就是今天工业设备都是德国设备的原因。今天我们的4万亿外汇储备,就不能倒过来做吗?为什么不能做外方信贷?没有电为什么不能去建电站?没有铁路为什么不能修铁路?为什么不借钱给别的国家,倒过来做BOT(建设—经营—转让)?当年外资为什么跑到大陆来修铁路和高速公路?就是为了20年的收费权,20年后再送给中国政府。我们现在要重新复习“80年代初外国资本进中国”的那些经验,并将它倒过来用,来开拓国际市场,等待欧美市场进一步复苏。总之,我的看法就是外需还是大有可为的。

  对内升级:改变观念,在冬天投资

  对内我们说的过剩,是大路货过剩,与进口货同样的东西,我们应该改进品质,这还是有很大市场的。大家看看现在进口的情况:阿里巴巴网站上很多东西都是进口的。为什么进口的东西多了?因为收入提高了以后,人们对于产品品质的要求也提高了。国庆节期间,我有一个朋友到德国去,回来带了一个双立人牌的指甲刀,那个指甲刀让我感叹:剪完以后怎么这么舒服?仔细看一下,它有两个弧度。这就是发达国家的产品品质。而我们的产业想要达到这样的品质还早着呢。中国的制造,尤其是精密制造,发展空间还非常大。我们为什么要买进口货?那些东西中国人都是可以造的,只是品质要差一点。就目前来看,中国的好企业,比如华为,按它手机业务的发展趋势,过几年发达国家就会遇到麻烦了。

  当然,现在可以改善的两方面是:一是对外升级,二是对内升级。对于国内市场,我们的空间布局还早着呢。今天,还有65%的总人口是农村户籍人口,其中17%已经到了城市常年居住。这样的空间布局里面,就有大量的投资机会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我们现在要学会的是“跑马征地”,也就是政府主导的这个“跑马征地”,要真正地让这些骨头挂上肉,变成城市生活,有无数的事情可以做。

  所以,我的看法是:当前是有些困难,但根据过去的经验,越冷的时候越是要调整预期。也就是要在所有人都说不好的时候,把未来谋划清楚;要在很多人还没有醒过来的时候,勇敢地决定投资;等人们都醒过来的时候,买啥啥贵,也就没你什么事了。很多人上在一个周期被咬了一口,被“三块石头”压得难受,想要放弃。但若真的放弃了,5年以后一定会后悔。因为这两个“海平面”,从100倍的差距缩减到现在,还剩下10倍呢。现在,很多人说“是人工把我们顶死了”,但发达国家怎么生产?苹果的工人什么收入?双立人是德国生产的产品,照样活下来了。所以,在这个时候要认清形势。当然,这一点国家也在进行部署,深化改革。然而,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产业界、企业界、第一线怎么认清现在这个形势,抓住这个战机。

  所有优秀公司都是在冬天谋划、布局、投资,然后准备下一步的。等到别人看见的时候,看见的就是5年以后的成败得失,5年以后的市场份额,5年以后的风光云影。

  

本文摘自《看清新常态》


   2015年是中国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可以说,这是中国社会再次经历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身处巨大变革中的我们,唯有充分认清这一新时代的特点,才能站在“风口”,顺风而飞。基于此种情况,各行业最为优秀的学者、企业家,从各自所从事的领域出发,给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观点,汇编为《中国2015:看清新常态》一书,为我们抢占新时期的制高点提供了宝贵助力。

 承诺与声明

兄弟财经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信誉最好的外汇返佣代理。多年来兄弟财经兢兢业业,稳定发展,获得了全球各地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历经十余年的积淀,打造了我们在业内良好的品牌信誉。

本文所含内容及观点仅为一般信息,并无任何意图被视为买卖任何货币或差价合约的建议或请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观点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况下更改。本文并未考 虑任何特定用户的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任何引用历史价格波动或价位水平的信息均基于我们的分析,并不表示或证明此类波动或价位水平有可能在未来 重新发生。本文所载信息之来源虽被认为可靠,但作者不保证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作者也不对任何可能因参考本文内容及观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

外汇和其他产品保证金交易存在高风险,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亏损可能超出您的账户注资。增大杠杆意味着增加风险。在决定交易外汇之前,您需仔细考虑您的财务目标、经验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见、新闻、研究、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等都仅 作与本文所含主题相关的一般类信息.

同时, 兄弟财经不提供任何投资、法律或税务的建议。您需向合适的顾问征询所有关于投资、法律或税务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