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的一年,是积极拓进和充满期待的一年,我们为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就而欣慰,也对若干领域和环节的改革进展不畅而担忧。2014年下半年以来,“新常态”成为财经领域的高频词,其内涵之一,就是改革深水区的“拉锯战”。在新的一年里,观察中国现实仍可聚焦于“新常态”,继续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两个决定的相关任务会成为最重要的看点,全面改革方案落地的步骤会加快,力度会加大,而道路仍将充满曲折。
2014年的中国经济,已经从改革进展中获得红利。中央政府力推简政放权、混合所有制、户籍等改革。金融领域的利率市场化等项改革快于市场预期。特别是工商登记便利化和营改增改革已初见成效,这是经济增长“减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根本原因。不过,比起未来更为重大、更具突破性的改革,今年仍只是牛刀小试。经过一年多的准备酝酿,全面深化改革的需求更加迫切,条件也更加成熟。倘若新一年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将显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公平。
新常态是新改革的引领目标,也会为进一步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而新改革是新常态的发动机和推进器,是达到新常态的唯一途径。2014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做出了权威的界定,并强调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等新旧转换特征。不难看出,新常态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超越经济领域,当今中国的新常态特征还表现在:强烈的改革诉求和巨大的利益集团阻力并存;民间不可压抑的活力和顽固的桎梏并存;百姓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现实的阻碍并存。在这一阶段,新旧因素交织缠绕,旧观念、旧体制如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欲除旧布新,平稳抵达理想彼岸,唯有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不应忘记,改革蓝图是何等来之不易。中共十八大前后,多种思潮曾激烈碰撞交锋,而现有的顶层设计,正是可涵盖“社会最大公约数”的改革方案。在这个意义上,方案所定的目标、范围、深度乃是今后改革应坚持的底线,在土地、国有企业、司法等分歧较多的领域不容动摇,更不应后退。对改革蓝图最好的珍惜,便是义无反顾地将其变为现实。
目前,中国改革进入了顶层设计制定后的紧张施工期,是“攻坚期中的攻坚期”“深水区中的深水区”。在此阶段,改革方案落地,一方面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一方面难度却不断增大。“大有大的难处”。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社会利益格局空前复杂,形成改革共识不易,将改革决策付诸实施则更为不易。
为了让改革方案“穿透”旧体制、旧观念盘踞的堡垒,使改革取得突破,需要有清晰的战略。在这里,首先,应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围绕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实施顺序并非要机械遵循顶层设计,但是,相机抉择不能成为畏难避险的借口。其次,要坚持实践导向。制定改革方案,需在对现实情况有准确把握、清楚认识的基础之上,要摒弃那种高坐机关大院却轻率决定千千万万人命运的政策倾向。再次,还要坚持效果导向。改革的目标要让公众知晓,改革的举措要让公众评判,改革的成果要让公众享有。如此,改革方可言落地。
对改革策略的把握,也要适时做出调整。过往30多年,“试点先行、全面推广”“摸着石头过河”曾是中国的宝贵经验。如今,这样的策略仍然有意义,但也要警惕“试而不推”“摸而不过”,更多增加对改革问责的制度性安排,注重改革举措的标志性、关联性作用。决策层提出改革立法先行,无疑有助于促进顶层设计和底层的实践和经验的结合。改革落地,还须抓住关键“节点”。比如,上海自贸区因立意高远、涉及面广而备受关注,及时将其经验扩大到天津和深圳等地,当有助于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
2014年“反腐风暴”持续推进,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等人的落马,表明了决策层切除腐败毒瘤的决心。但高层腐败分子曝光,也使现存体制的痼疾更加凸显,铲除腐败土壤的需求更为迫切。2015年的改革必然伴随着反腐的深化,这势必要求执政党切实推进法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从制度上堵塞腐败的源头。反腐为改革清路,而反腐成果也需改革来巩固,这正是新常态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酝酿之年。未来六年的征程必然艰辛而壮美,2015年由此显得格外关键。对2015年的改革攻坚,我们满怀期待。
本文摘自《看清新常态》
2015年是中国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可以说,这是中国社会再次经历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身处巨大变革中的我们,唯有充分认清这一新时代的特点,才能站在“风口”,顺风而飞。基于此种情况,各行业最为优秀的学者、企业家,从各自所从事的领域出发,给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观点,汇编为《中国2015:看清新常态》一书,为我们抢占新时期的制高点提供了宝贵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