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潜力主管的职责是激励不同的人追求共同的目标。从工业时代“仁慈的独裁者”到近年来的服务型领导,理想领导者的形象经历了很大变化。但这种变化只体现了“领导者—追随者”关系中主导角色和支持角色的变化,当主管试图控制,而不是激励员工,或者为了迎合员工罔顾自己的领导权威,便会因此失去他们的尊重和忠诚。
一直做优秀员工,还是进军管理层?
如果你能激励他人追逐梦想,学习更多,实践更多,取得更多成就,你就是一位领导者。
——约翰•昆西•亚当斯 美国第6任总统
你想成为领导者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为了引导别人取得突出成就,你愿意不断自我精进�完善工作吗?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管理者说,如果不用与别人打交道,他们的工作会轻松得多。如果在这样的管理者手下做过事,你肯定知道跟着他们工作多么不自在。我们深知建立人际关系和开发员工潜能绝非易事,然而成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却不认为这是令人讨厌的麻烦事,反而将其视为工作中最关键和回报最丰厚的环节。
每一次升职,你的工作内容都会变得更加复杂,受到监督的力度也更大。同时,失败导致的后果越来越严重,也更加迫切地需要你协调和激励员工。此外,个人成功不仅在于你完成了多少具体工作,更取决于你对未来的展望,以及怎样激励员工为同一目标奋斗。对于希望走向管理层的个体贡献者,行动前问一下自己:
◆ 在管理者和个体贡献者两个角色之间,我是否更倾向于做一个管理者?
◆ 我能从接受赞美转变为赞美他人吗?
◆ 我喜欢管理者必须处理的行政事务吗?
◆ 我愿意先成就他人,再追求个人成功吗?
◆ 与不同性格的人共事,我的工作效率会受到影响吗?
对于目前处于中层管理岗位,且想成为高层领导者的人,要记住,一个高效的管理者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由于领导者行使职权时受到的约束很少,很多管理者在进入领导层后,面对更重大的责任和更多样的选择,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作为高潜力人士,在跻身高层前就掌握一些必备技能大有裨益。为了成为高效能领导者,你需要在晋升前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
◆ 我的动力是什么?
◆ 我有兴趣开发员工潜能吗?
◆ 我能帮助团队成员开阔视野,明确目标吗?
◆ 客户和供应商的成功对我来说重要吗?
◆ 我愿意考虑新的因素,如社会责任和全球化战略吗?
对于一些人来说,在日益复杂的世界里引领他人是一种天赋;而对有些人来说则是难以承受的重负。如果认识到几百甚至几千人的工作都依赖于你的眼界�决策力和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时,你将怎样挑起这副重担?
高效能领导者如何对待下属
简单地说,高效能领导者善于与人沟通。与人沟通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这个领导者的影响力。其影响力越大,越能引导团队取得优异成绩。高效能领导者有以下特点:
◆ 其风格和观念符合团队精神,能够团结成员,并点燃他们的激情;
◆ 能够聚集优秀的团队成员,明确他们的目标,帮助他发挥最大潜能;
◆ 善于亡羊补牢。当事态有变时,他们能马上察觉,立即通过沟通解决问题;
◆ 知道创造力不能强求。他们提供适宜的时间�空间和其他条件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
◆ 善于赞美他们的团队。他们不吝惜溢美之词,深知个人成功要以团队成功为基础。
无论是领导者,还是管理者,时间都是最宝贵的资源。很多管理者在与员工的沟通中更多地讲究战术,很少讲究战略。他们只想解决问题,却不挑选合适时机。有时,他们利用电话�电子邮件等现代技术,回避面对面交流可能出现的尴尬,谈话也往往速战速决。但是作为领导者,你的工作就是引导员工,带领团队获得更大成功。
事实上,与员工进行的面对面沟通越多,你花在明确目标和解决问题上的时间越少。要想成为或者培养一名高效能领导者,以下素质同样必不可少:
◆ 为团队成员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 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愿意转换思路,率先垂范,带动他人改变和成长;
◆ 知道提问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高效能领导者经常提问,引导而不是命令团队成员创新;
◆ 建立反馈和行动机制,让大家统一目标和行动,直接取得想要的结果;
◆ 对事不对人,进而缓和压力并减少阻力,做出更高效的决策。
在商界,高潜力人士获得的回报并非源自已有知识,而是建立在激励他人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高效能领导者是强力的催化剂,能够激励员工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他们培养员工的技能�明确员工的目标�愿意与员工精诚合作。高效能领导者:
◆ 好学,承认自己掌握的知识有限,在做决策和行动前主动征询他人意见;
◆ 鼓励他人学习,引导他人走出“舒适地带”,鼓励他们掌握新技能�互相沟通和协调�将错误当作进步的机会;
◆ 对问题寻根究底,目的是能够采取更有效的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 赞成变革,知道卓越的成果离不开最优的解决方案。他们告诉他人变革可能带来的影响,在变革初期就通过反馈信息来保持一致;
◆ 将学习制度化。高效能领导者教导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从中受益。他们让每次对话都变成学习的机会。
与所有人一样,主管们根据自己的看法作决定。尽管将看法等同于事实会影响到领导力对话的开展,但领导者的有些看法能有效地引导员工。高效能领导者认为:
◆ 优秀不代表卓越,接受平庸就难成大事。高效能领导者发挥高潜力员工的优势,激励团队取得卓越成就;
◆ 任何问题都可以看作机遇。总想解决问题的领导者会把一切事物看作问题,而高效能领导者经常在他人认为的问题中发现机遇;
◆ 面对失败,他们不推脱责任,而是分析原因,力争减少损失,从中学习,然后继续向前;
◆ 应当以身作则。高效能领导者忠于自己的价值观,并身体力行;
◆ 多元化和包容性是成功的基本要素。高效能领导者招募多元化人才并倾听他们的想法。他们这样做是为了集思广益,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前4章提到的领导者的特征都是基于简单的理念,但是行动起来并非易事。一旦你形成了清晰的理念,并且持之以恒地实践,这些领导特征就会变成你的领导风格。
同样的赛场,全新的规则
当你从个体贡献者晋升为管理者,即使是在同一个组织的内部,情况也会随之改变。你掌握的专业技能以及你为事业成功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不再重要。过于执著,反而难以取得进一步的成功。新的管理岗位要求你做到:
◆ 分配工作,委派并激励他人;
◆ 为他人设定目标�规划进程;
◆ 准确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表现;
◆ 化解与他人的冲突,或者同事间的摩擦;
◆ 向他人提供反馈,无论他人认为这种反馈是否积极。
注意这5项任务里面都包含“他人”。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比,建立关系和培养他人更为重要。组织不再以你个人的贡献多寡或者好坏评价你的表现,而是你的团队所采取的行动和创造的结果。作为管理者或领导者,即使你的业务技能过硬,你也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运用不同的技巧管理他人,引导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然而,让很多管理者没有料到的是,从管理层到领导层又是一次彻底的转变。除了管理工作,领导者还肩负着其他任务:
◆ 向他人阐释组织愿景�方向,并给予鼓励;
◆ 提高他人的情商和管理技能;
◆ 与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关系;
◆ 评估并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在领导层开展对话更加复杂,领导者应该重点着眼于战略而非战术,因为这种对话将组织中的主管和其他利益攸关者都包括在内。
成功不会随着晋升自动降临,被提拔的高潜力主管必须采用一套不同的思维模式,并将新技能与原有技能完美融合。奇怪的是,通常只在管理者或领导者业绩平平,或者难以建立获得成功所需要的关系时,组织才会提供�持。高效的领导力对话将让你远离这种糟糕反馈,以及由此出现的职业脱轨。
随堂案例
领导者成了“绊脚石”
菲尔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当第一次被问到职业规划时,他说:“我想拥有自己的公司,因为我喜欢老板们享受的自由和福利,但我难以接受那些为解决冲突或建立关系而与客户开展的交际活动。”
作为个体贡献者,菲尔备受赞誉,老板给他开出5位数的奖金,褒奖他巧妙解决复杂的软件问题。他总能提前完成工作任务,也不需要别人提供支持。在一次加班加点帮助一位大客户完成一个大型系统之后,他坚持让老板提拔自己,最终得偿所愿成为了一名项目经理。
从上任第一天开始他就手忙脚乱,苦不堪言。在一个为期18个月的项目中,菲尔的进度迟了2个月,并且在第9个月时几乎用尽预算。
他的团队士气低落,两名员工已经辞职。他声称项目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员工们不听指挥,然而沮丧过后,菲尔终于意识到:“错不在他们,我才是那颗绊脚石。我曾经羡慕领导岗位的特权和物质利益,但是现在我明白,我的最佳岗位不是领导者或管理者,而是一名技术专家。”于是菲尔回到原岗位,继续为公司解决复杂的软件问题。
对于某些高潜力人士,最能展现自己能力的工作也许不是领导他人,而是成为一名技术专家。很多组织也为特定领域的专家提供了职业晋升通道。如果你对成为技术专家充满激情,或者你确实想成为领导者,但不是级别最高的CEO,都可以借此充分发挥你的专业技能。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有选择余地,你还是要做出选择。
无论你是否选择成为一名领导者,在要求待遇和福利前都要先给自己定位。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远胜过只为赚钱而做讨厌的工作。满怀激情地工作,每天都会充满成就感。你可能得不到丰厚的年终奖,但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最好的回报。
无论是成为业绩突出的个体贡献者�娴熟的管理者,还是高效能领导者,决定权都在你。思考下面哪种描述最符合你的长期职业目标:
◆ 毫无疑问,我的目标就是不断晋升,直至成为最高领导者。我愿意竭尽所能实现这个目标;
◆ 我对现状十分满意,我想通过学习在这个岗位上取得更大成功,然后争取得到提拔;
◆ 我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虽然职位晋升能带来更多收入,但我还是选择现在的岗位。
作决定时要直面内心,你掌握的技能和拥有的人际关系,你持续提高自己管理和领导技能的意愿,都会扩大你的责任范围,让你与更多人或组织合作。
在本书中,我们提供了清晰的理念�有效的技巧和大量的案例研究,帮助你区分并熟练运用管理思维和领导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带人与做事:晋升路上的“黄金双枪”
管理水平好比攀登成功之梯的效率,领导能力则决定了这架梯子是否倚靠在正确的墙上。
——史蒂芬•柯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
如果把组织看做一枚硬币,那么管理思维和领导思维则是构成它的两面。以管理思维开展对话时,你会注重可量化的目标,最后期限和可预期的结果;而以领导思维进行对话时,你更关注规划前景和促进员工成长。恰到好处地区分并灵活运用这两种思维,能为你的组织创造一流的成果。
表1.1对比了主管们在管理思维和领导思维的指导下开展的活动。为了履行岗位职责,多数主管每天都要在这两种思维之间转换。你的职位越高,工作中运用的领导思维就越多,但是为了达到目标,你仍然需要运用管理思维处理一些事务。本章会帮助你更加自如地转换思维,根据你的岗位和现实情境开展有效的对话。
表1.1列举的管理活动和领导活动对于成功都必不可少,但是在管理思维和领导思维驱动下的行动的着重点不同。管理思维注重让别人完成任务,而领导思维更多考虑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利益,以及如何打造组织来实现发展目标。领导思维阐释这些目标,而管理思维确保这些目标都能实现。
在过去,管理和领导两种职能相互分离,管理者只要专注于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任务,让领导者去思考组织的发展方向,并制订战略。然而在当今世界,作为高潜力主管,你必须知道何时,以及如何在两种思维之间转换,这样才能圆满履行你的职责。无论你是在商界�政府部门,还是非营利组织�教育机构甚至军队,都需要学会这种转换。
组织类型不同,组织使命和价值观也不同,两种思维所占权重可能有所差异。为了打造高绩效组织,为了在满足当前目标和追求长远发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你和身边的所有人,都必须学会合理转换管理思维和领导思维。针对你的职位,找到这两种思维的黄金比例,你才能在与员工的对话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随堂案例
送宇航员上月球比消灭癌症更有号召力?
所有主管都会利用对话选聘员工�开展沟通�协调工作和动员下属,但是对话产生的结果可能大不相同。
同样是向公众描述令人振奋的愿景,两位著名的领导者开展的对话�提出的策略和获得的结果大相径庭:一位领导者是1960~1963年担任美国总统的约翰•F.肯尼迪,另一位是安德鲁•冯•埃森巴赫(Andrew von Eschenbach)医生,他于2001~2006年担任美国国家健康协会(NIH)下属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主任。
在与内阁成员�技术专家开展深入谈话之后,肯尼迪充满信心地向国会和美国人民发表了一则行动宣言:“在接下来的10年间,我认为美国应该致力于把一名宇航员成功送上月球,并且让他安全返回。这个时代没有任何项目能比登月更加令人惊叹�更加艰难,也更加昂贵。”
在发表这个行动宣言的几个月前,肯尼迪与他的高级顾问会见了全国最权威的几个科学家。科学家们提醒肯尼迪,美国缺乏实施登月计划所需的燃料�材料�技术和庞大的预算。而肯尼迪的回答是:“既然有这么多事情要做,我们就应该马上行动。我负责筹钱。”
肯尼迪信守承诺,筹集到了登月项目所需的资金,点燃了美国民众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
他委任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成立项目组,公开招聘高科技人才,每个职位都吸引了无数应聘者,而面试的关键问题是:“在这10年里,你相信我们能把一个宇航员送上月球,并且让他安全返回吗?”面试者回答稍有迟疑就直接落选。这种对话注重如何实现目标,而不是能否实现目标。在肯尼迪规划的清晰蓝图中,这些面试有效地运用了管理思维。整个团队的前进依靠的是机遇驱动而非问题导向。
相比之下,冯•埃森巴赫医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宏伟愿景。在被任命为NIH-NCI主任之前,他曾是美国癌症协会的会长,在肿瘤研究方面取得过突出的成就。2003年,NCI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发表了《全国癌症现状年度报告,1975~2000》,在这个报告中,冯•埃森巴赫的提议让大多数NIH-NCI科学家大吃一惊,他提出要在2015年前消除癌症带来的痛苦和死亡。
他说道:“世界上1/2的男人和1/3的女人,在他们一生之中都会听到这句话:‘你患上了癌症’。每分钟就有1个美国人死于癌症。攻克癌症是个古老而庞大的课题,但是我想少说点老问题,多谈点新思维。”
他的愿景得到了国会和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大力支持。当时的NIH-NCI已经是一个有着30年辉煌发展史的组织。接受这一挑战之后,NCI的医生和科学家们私下交谈时,总是在谈论实现这个目标的难度,以及这种虚假的希望可能会给公众带来的危害。所有医生都不理解为什么冯•埃森巴赫医生要发表这样一个声明,同时很担心这个项目会夺走原有项目的资源。他们感到不能与冯•埃森巴赫有效沟通,也无法认同他提出的愿景。
两位领导者都提出了对未来的清晰展望,并且设立了同样清楚的长期目标。我们现在从领导和管理角度来分析后面发生的事情,以及达成的结果。
首先,肯尼迪设立的目标虽然充满挑战,但是明确阐释了成功标准,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激情和创造力。接下来的对话着重于组建团队以及实现目标,也就是将一个宇航员送上月球并且让他安全返回地球。而且一旦这个目标得以实现,这些技术和策略还能够应用到未来更多鼓舞人心的项目上。然而冯•埃森巴赫设立的目标却可以有多种解读,例如从此没有人会死于癌症吗?所有癌症都包括在内吗?人们应该把研究重心放在治疗还是预防上?因此,NCI肿瘤学家和�学家们围绕着这个目标的可操作性展开讨论,因为癌症的种类繁多,适用于一种癌症的治疗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另一种。
其次,两位领导者采用了不同的关系构建方式。肯尼迪拥有更强大的权力来构建关系,冯•埃森巴赫无疑有着更高尚的理由。肯尼迪的对话能够促使追随者心无旁骛�热情高涨地投入登月计划,而且他承诺从国会筹集资金,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的信心。相较之下,冯•埃森巴赫的对话在应对追随者的疑虑和异议时却收效甚微。他对很多重要问题避而不谈,甚至没有制订最基本的战略,这样使得那些经验丰富的研究者十分担心失败,而不是考虑如何成功。
再次,两个项目的早期决策也有很大区别。比如,肯尼迪任命冯•布劳恩来主导登月计划,因为后者曾在火箭研发方面取得过突出成就;冯•埃森巴赫则没有作出任何类似的任命。冯•布劳恩挑选的成员视挑战为激动人心的冒险,而不是必须逾越的高山。相对应的是,冯•埃森巴赫并没有提出与NCI的组织文化和正在开展的项目相符的战略,也就不能动员团队成员和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这个目标。
最后,两位领导者倡导的行动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1969年,也就是肯尼迪去世后的第9年,登月计划成功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安全将他们带回地球。然而时至今日,癌症仍然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
肯尼迪有效地综合了管理思维和领导思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冯•埃森巴赫和他的团队主要采用了管理思维:只强调目标,但没有激励团队成员实现这个目标。这体现了一个领导者虽然出发点良好,但如果不能有效地综合管理思维和领导思维来开展对话,就很难实现预期目标。
思维其实也有“代沟”
美国国内的很多组织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时代思维偏见。与我们交谈的大多数高管都属于“婴儿潮”一代(这里指“二战”结束不久后出生的美国人。——译者注),他们对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的职业道德多有怨言。他们非常担心老一代的主管不能与年轻一代的高潜力人士有效协作。想知道你是老一代还是新一代,看看自己拿到一个新的电子产品,开封就使用,还是先阅读使用说明书?老一代人希望使用说明详尽清晰;年轻一代人觉得如果一个产品复杂到需要阅读使用说明书,那么这个产品本身就有设计缺陷。
当被问及“你们都在想什么?为什么不能互相沟通和协调?”时,婴儿潮一代指责年轻一代浪费太多时间在社交活动和发展创造力上(领导思维),而不愿努力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管理思维)。
一个出生于婴儿潮时期的主管抱怨道:“不做好分内的事,怎么可能得到提拔呢?只有当他们像我们一样工作,才有可能得到晋升。他们怎么不明白这个体系的运作方式呢?”在一些大型会计�工程和法律公司,年轻一代员工不愿意像老一代主管那样加班,这样就破坏了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因为初级助理的工作时间越长,高级合伙人就能从客户那里得到更高的报酬。
同时,年轻一代抱怨老板只是想完成工作任务,成为领导者简直难于登天。而且他们很少有机会参与战略决策。他们语气激烈:“在Facebook和谷歌这样的公司,我的同龄人有机会参加战略对话,晋升速度要快得多。在这里,我的上司等了3年才得到提拔,但这不代表我也必须等那么久。世界变化越来越快,而我的组织却停滞不前。”
因为双方的思维方式存在冲突,所以不能开展有效的对话。类似问题并非第一次出现,但在当今时代更为明显,原因是全球范围内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作为主管,你必须缩小不同观点之间的差距,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跟婴儿潮一代不同,今天的高潜力人士成长在一个信息无处不在�沟通顺畅的世界。可以说,年轻一代花在社交上的时间比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要长,因为他们天生喜欢与人打交道,更习惯于用领导思维,而不是管理思维开展工作。相较之下,婴儿潮一代的主管通常以结果为导向,注重成绩。这两种思维对于成功都必不可少,因而一方必须给予另一方表达想法的机会。一代人如果忽视�弱化另一代人的领导或管理能力,就会大大挫伤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思维代沟。
随堂案例
新人突然插话,竟能巧妙化解谈判僵局
马赛洛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30多年后,晋升为区域总裁。他向我们讲述了一段经历:“在一次与供应商召开的战略合作会议上,当双方进行紧张协商的时候,我手下一位年轻的高潜力下属突然提出一个建议。他的突然发言让我非常恼怒,老实说,我认为非常多余。我想会后就解雇他,但供应商却非常喜欢他提的建议,谈判局面也逐渐缓和。后来,谈判以双赢的结果圆满结束,我不但没辞退他,反而提拔了他。”
在马赛洛成长的时代,隐藏信息是表现权势的一种方式。作为一名学徒,他模仿老员工的工作方式;升至管理层时,他效仿自己老板的管理方式。他不参与创造性的工作,那是公司高层才能涉足的领域。即使这种方式让马赛洛取得了成功,但是那次与供应商的会议还是改变了他的想法:“现在每次与利益相关者开重要会议之前,我都会邀请公司不同领域的主管和高潜力人士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我鼓励每个人吸取他人的经验和知识,提出新的有价值的想法。这样就弥合了思维代沟,打破了各自为营的局面。”
我们还听到一种针对年轻一代的抱怨,说他们过分强调应得利益:无论能否拿到冠军,参与球赛就要获得奖品;只要拿到学位,社会就应该给他们安排工作。这类问题虽然时有发生,但很多时候都是个别现象,而不能概括为一个群体特征。
比如,乔伊斯是一名主管,育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对应得权利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她告诉我们:“我和我丈夫打算换个小点的房子,所以我们告诉两个儿子把他们童年时的东西带走,想带多少就带多少。一个儿子只拿了两件奖品,那是他们团队获得联盟冠军时的奖品,他在这次比赛中表现突出,然后把其他的‘出席奖品’全扔了。而另一个儿子坚持保留自己获得的每个奖品,并要求我们继续替他保管。”
当乔伊斯聘用新员工或者与她的高潜力同事谈话时,便会想起儿子们的这些举动。跟乔伊斯一样,不管你是倾向于运用管理思维,还是领导思维,你必须清楚自己的时代偏见。在你聘请和提拔员工,开展领导力对话时,要努力避免这种偏见。
本文摘自《沃顿商学院》
对话,让你最直接地指导员工成长
沟通,让你最快速地成长为领导者
无论你是冉冉升起的白领新星,还是久经职场的金领精英,掌握书中关键对话技巧,更加精准有效地“选、育、用、留”得力干将,让你的下一次升职再快一些。从主管到经理,再到CXO 晋升路径上,不同级别的职场人士都在用4 种对话:
建立关系 如何成为团队里不可替代的人?如何整合内外部关系网?如何征求上司的反馈意见?
培养他人 最优行动为何无法达成最优结果?团队文化如何改善业绩指标?个人的职业规划是否与组织目标一致?
做出决策 有效决策的4 个原则是什么?如何决策更能展现领导力?如何引导大家寻找第三种方案?
采取行动 如何主动争取资源?如何给新晋主管当好教练?你的影响力半径有多大?
本书融合通用电气、可口可乐、宝洁、沃尔玛、博士伦、吉列、波音等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在管理中遇到的真实案例,阐述了如何通过对话成批次地培养骨干力量,展现个人领导魅力。